我,孙大圣一生之敌?/我与七仙女不得不说的事 第69章

作者:东方快鸟

  不得不承认,李泰的计划是成功的,拿到李泰泣血上书的父皇,当着李恪这个三子的面,宣布解除李泰的禁闭。

  如果李恪像李承乾一样,心态不好,怕是立刻想东想西。要是再蠢得去反对父皇对李泰禁令的解除,那更是直接在父皇面前,造成了刻意针对李泰的印象。

  但是另一方面,李泰真心是有够愚蠢。他到底是哪来的信心,觉得他的这点小伎俩,能够瞒得过老谋深算的父皇?

  李世民心念一转,李泰的所有用心,他立时便一清二楚。

  竟然连自己未婚妻的死,都要拿来利用!李恪不觉得李泰有恶心到自己。但他知道,李泰肯定成功地恶心到了父皇!

  李泰始终不明白,他为什么当不上太子,按道理,李承乾被废,轮也应该轮到他。明明他也是嫡子,明明父皇平日里对他,足够宠爱,明明他在朝堂上,也有许多重臣为他说话。他的母亲是长孙皇后,他的舅舅是凌烟阁第一功臣,是朝中重臣,为什么父皇会考虑庶长子,会考虑比他小好几岁的九弟,就是不考虑他?

  李泰千思万虑,各种琢磨,但他却不知道,父皇不肯立他的原因只有一个。

  在另一个世界的史书中,清清楚楚地写出了李世民不立李泰而立李治的原因:泰立,承乾、治皆不存;治立,泰共承乾可无恙已。

  立李泰,李承乾与李治都别想活!

  立李治,李承乾与李泰可保平安!

  这就是另一个世界历史上,李世民唯一的考量之处,经历过一场兄弟相残的他,生怕自己的儿子们也来上一场。是以无论如何,都不肯立李泰。

  而李治性格柔弱,立他为太子,继承皇位后,可以容得下他的两个皇兄。

  当然,日后李治因为宠幸武则天,导致大唐差点灭亡,自己的子孙后代几乎被屠个干净,这个却是李世民生前怎么也想不到的事。

  只是,随着一些进程的不同,历史还是慢慢地做出了变动。

  李承乾打动父皇的泪书,加上李泰紧跟着的、自作聪明的“泣血上书”,竟然让父皇在询向长孙无忌的意见之前就先一步下定决心,要立自己为太子,这个却是李恪怎么也未曾料到的。

第128章 那一脸嫌弃的表情

  “父皇!”李恪慢慢地站了起来,离开酒案,面对李世民,双手一拱,缓缓下拜,“儿臣不想做太子!“

  李世民怔了一怔:“你说什么?”他觉得自己没有听清。

  李恪再拜:“儿臣立志仙道,四海为家,此次虽然回到长安,却也并不打算在长安逗留大久!儿臣不愿为太子,请父皇重新考虑此事!“

  李世民紧紧地皱起眉头,盯着李恪:“朕已决定,令你为大唐太子,待朕百年之后,继承大位。“

  李恪道:“请父皇收回成命,儿臣不做太子!”

  李世民猛然伸手,指着自己的第三子,怒道:“你、你……“

  其实正如李恪所料,李世民的突然决定,与李承乾、李泰先后的两封信有莫大关系。

  李世民虽然有三个嫡子,但李治目前还实在太小,且性格懦弱,李世民并不如何愿将大唐交到李治手中。

  李恪是庶长子,在李世民看来,从小循规蹈矩,却又时不时地会展现出非凡天分,甚至在十一岁时,便曾“妙手偶得”,作出惊世诗句一首《侠客行》,在当时引得长安为之纸贵。

  虽然后来走上了歧途,喜欢上神仙秩事、传奇志怪,但相比起李承乾、李泰、李佑、李愔这几个皇子这几年的所作所为,至少还很够让人看得下去。

  况且,李世民一向担心,自己立下的太子久居深宫,不知世事,日后继承皇位,会否成为另外一个隋炀帝,都不好说。

  李恪这孩子,这三年里走遍万水千山,见过民间疾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更何况,以李恪对他的大皇兄的敬重与关爱,他若继承太子,承乾也能够得以保全……这一点尤其重要。

  只是,李世民怎么也没有想到,其他皇子趋之若鹜,争破头皮也要抢的太子之位,李恪一开口就是拒绝。

  事实上,李世民刚才突然开口,说“打算立你为太子”,他的心中是有谋划的。

  李世民之兵法,一向讲究出奇制胜,以人精锐骑兵突然杀出,直击对方要害。

  他与李恪谈得好好的,突然杀出这一句足以影响整个李唐命运的要言,那一瞬间,李恪的反应,也全部被他看在眼中。

  如果那个时候,李恪展露出的是惊喜,那也的心中便已明白,这孩子其实心里对帝位还是有期盼的。

  那这孩子所谓的求仙、出走,搞不好全都是以退为进之计,是装出来的清高,是作出来的假象。

  他就是在等着李承乾与李泰出事,然后以更加清高的形象杀出。

  那样的话,李世民就会重新考虑一下他的决定,而“打算立你为太子”,接下来一句,也可以马上跟着“但是”、“然而”

  ……毕竟他刚才说的只是“打算”。

  如果李恪那一瞬间的表情是错愕、惊讶,就表示这孩子的确是没有在这方面多想,那样的话,李世民觉得,让这孩子当上太子,先做个几年,自己继续看着,也未尝不可。

  然而,李恪那一刻的表情,既不是惊喜,也不是错愕。

  李世民目光如炬,以兵法之道,出其不意,瞬间观其反应,洞彻其心。

  他很确定,在听到自己要立他为太子的那一刹那,这孩子的神情,分明就是“什么鬼”、“好麻烦”

  ……是一脸的嫌弃!

  李世民登时气不打一处来!

  “朕已经决定了!”李世民拍案而起,怒道,“从此刻起,你就是太子。”

  李恪直接道:“请恕孩儿拒绝!”

  李世民提前一步,指着李恪,火冒三丈:“你敢?”

  李恪全然不惧,拱手道:“大不了再出走一次。”

  李世民指着他,气得手都在抖:“你、你……”

  对于天子来说,最气愤的是,朕没给你的东西,你也敢抢?江山也好,社稷也好,莫不如此。

  比这更气愤的是,朕给你了,你居然还嫌弃?

  李恪赶紧道:“父皇,其实九弟不错,可为太子。”

  李世民直截了当地道:“你九弟年纪太小,长在深宫,性格太弱,全无主见。你也是读史之人,从魏晋之今,因主幼而至国移,主弱而至国亡者,何其之多?汉亡之后的这大几百年里,国朝更替,难以计数,我大唐虽然得以立国,但有史为鉴,如何不虑?”

  此前他觉得,李治也未尝不可,现在为了反驳李恪,直接搬出历史来,驳得李恪无话可说。

  李恪忙道:“四弟的话……”

  李世民瞪他一眼:“你想害死你大皇兄不成?”

  李恪一想也对,又道:“其实、其实还有……”

  李世民喝道:“你要是敢昧着良心,说你五弟六弟也适合做太子,朕现在就让人剥了你的皮。”

  李恪原本的确是要昧着良心,稍稍建议一下,现在被父皇这般将话一堵,果然还是说不出口。毕竟,除非眼瞎,觉得李佑和愔适合接任皇位的,不是蠢就是坏。

  虽然还有七弟八弟,但此刻年纪也跟李治一样太小,父皇以史为鉴,认定“主幼国疑”,自是连他们两个也堵住了。况且从道理上来说,立七弟八弟,就真的不如立和他们年纪差不多,还是嫡子的李治了。

  李恪道:“总之,请父皇收回成命,儿臣说了,不愿为太子。”

  嘭!李世民大力一拍,酒案震动。外头的人也不知道殿中发生了什么事,见父子两人刚才还好好的,突然就吵了起来,尽皆惶惶,又想着三皇子殿下到底做了什么?这才刚回来,就惹得陛下龙颜大怒?

  李世民与自己的三子一通争论,辩得三子哑口无言,心中大爽,也更加坚信,其他儿子都不成器,果然李恪才是太子之位的不二人选。

  只是这孩子明明辩不过他,还要强行拒绝,让他又气又怒。

  他踏步出殿,抬起手来使劲往后挥了挥:“朕再给你一些时间,你自己好好想想。你身为我李家子孙,就该承担起你应有的责任,为国也好,为民也好,为天下社稷也好,你都不该推脱。“

  李恪跟着追出殿:“父皇,那个、那个……那儿臣就回去再想一想。“

  李世民何其聪明,一想不对劲,喝道:“来人!”一名官员匆匆奔来。

  李世民大声道:”传朕旨意给程咬金,让他今晚开始,带人守在吴王府,吴王要是逃出长安,让程咬金提头来见。“大步走出太安宫。

  李恪慌忙继续追出去:“父皇,你这个就有点过分了呦,这是我们父子之间的家事,您何苦为难程将军,你这个有点过分了呦。“

第129章 大唐第一军师

  李世民甩开李恪,也不再管他,一路回到太极宫。

  在太极宫内,他越想越怒,来回踱着,忽的,有官员入殿禀告:“陛下,英国公前来求见。“

  李世民一个错愕,道:“茂公到了?”他抬头看看天色,见已快到子时,心中疑惑,但还是道:“让他到两仪殿等等,朕这就过去。”

  心念微动:“茂公许久不参与具体政事,这下突然到此,应当也不是来找我谈论军国大事的。”于是又道:“令人在两仪殿备下酒菜,我与茂公喝两杯。”

  官员应命去了。

  李世民换了一身衣服,方才离开,来到两仪殿,只见一名道者早已在那等候,正是英国公徐茂公。

  李世民踏步上前,道:“茂公你何时回的长安?”

  英国公笑道:“昨日其实就已到了,上午让魏征帮我交付了辰州赈粮的事,想着陛下国事繁忙,所以也未过来打扰陛下。只是刚才闲来无事,在龙首山下游玩,抬头忽见一缕迷雾遮蔽帝星,想来应是陛下心情不好,于是便过来陪陛下喝两杯,解陛下烦忧。“

  李世民不由得笑道:“茂公啊茂公,你到底还有什么是算不到的?”

  拉着英国公入座,宫中下人呈上酒菜。

  李世民在太安宫时,与儿子聊着聊着,不欢而散,其实也没吃太多。此刻与英国公对饮了几杯过后,忽地一抬头,看向英国公,道:“茂公你也不要瞒朕,以你的性子,这次赴辰州赈灾,不在外头游玩它三五个月,是不会这么快回长安的,现在突然半夜前来见朕,莫非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英国公笑道:“陛下果然一如既往的英明神武……“

  李世民道:“别!这话朕刚才还听另一人说过,现在突然再听,朕心里憋屈。朕连自己的几个儿子都管不住、管不好,还谈什么英明神武?“

  英国公道:“陛下这般感触,不知这一次令陛下烦恼的,又是哪位皇子?”

  李世民笑道:“茂公你能掐会算,这一次何不也掐一掐?”

  英国公手藏袖中,略一沉吟:“原来是三皇子吴王殿下。”

  李世民不由赞道:“果然什么事都瞒不住茂公你。“

  英国公笑道:“让陛下见笑了,其实刚才臣只是装一装,并未掐算什么。只是太皇子远在黔州,四皇子还在禁闭,今日突然回长安的,只有三皇子殿下。三皇子既回长安,第一件事肯定是要入宫面圣,适才与陛下见面的皇子,除了三皇子殿下,还能是谁?”

  李世民怔了一怔,紧跟着哈哈一笑:“茂公你一向装神弄鬼,此刻突然靠起明断来,朕倒是让你唬弄住了。“

  英国公拱手道:“实不相瞒,臣这一次突然回到长安,也是为了与三皇子殿下有关的一些传言。”

  李世民放下酒杯,讶道:“发生了什么事,竟然能够惊动茂公,让你赶回长安?”

  英国公道:“微臣听闻,三皇子殿下在回长安的过程中,亲手斩杀了丹江龙王,臣这一路行来,各处山神土地、江河之神,无不在谈论此事。“

  李世民定睛看向英国公:“这又是什么情况?为何我没有听恪儿提到?”

  英国公道:“三皇子殿下这三年来,行走江湖,见惯武林,大约是觉得这是江湖上的事情,他自己处理便可,所以没向陛下提及。但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恐怕是不太容易处理。”

  李世民道:“你且说来听听,到底是怎么回事?”

  英国公道:“起因,是那丹江王纵容爱妾,于小浔江边享人祭、害百姓,三皇子殿下回长安途中路过小浔江,替天行道,为民除害,拿了那鱼精,要带回长安法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