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987章

作者:疯神狂想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谁才有资格拥有如此震撼的青铜巨龙呢?

他,又是一个怎样的“王者”?

现在这二条巨龙,被放到了长安历史博物馆内,成为了馆内的镇馆之宝。

细细观察这二条青龙,当时的专家就表示,当时说是挖出这二条青龙的农民,一定说谎了。

像这样子的重器,一定是从不一般的古墓之中搞出来的。

而且并非历史上所出现过的文物,绝对不是农民挖出来的。

说不定,原来的农民就是一个土夫子,不然不会没有专家认得了。

整个青龙由大块的铜器组成,并且龙体是中空的,龙身上的鱼鳞纹,尾盘卷为中空的锥体。

这种张力,也不是现代人能理解得了的。

更别说是,当时那个时期的老百姓。

因为这一件东西十分的贵重,而且都没有留下任何的考查资料。

所以估计连当时那个朝代的老百姓,也不一定见过这一件文物,甚至连它是做什么的都想不到。

让人感觉到可惜的就是这样子的镇馆重器,最后专家也无法确定它到底是做什么的。

最后也只能根据历史文献来推断,这就是属于秦皇朝时候所用的一种大型文物的底座,而且还仅仅只是一部分而已。

也只有这一种解释可以行得通,出于这种文物的罕见性,再加上这种文物的独有性。

它无疑是最神秘的镇馆之宝,这也难怪专家会把它定为是秦始皇的乐器组成部分了。

可惜,现在仿制的这件,只是残存的一部分,最多也就是稍微修复了一下,让它成为了一个整体。

当然,修复这东西也很不简单。

如果是原来,陈文哲懂得修复古代青铜器,但是绝对说不上多么专业。

但是,刚才他可是看过王子午鼎和云纹铜禁的修复过程。

并且在这其中顺便学到了很多修复文物的知识,可以说各种文物的修复,他现在都懂一些。

之所以不算精通,是因为他还没来得及学习。

就算这样,此时看眼前的两条青龙,也能感觉到,它们的器型已经算是十分的不错。

这种手艺,肯定出自高手。

第1428章 绝世双璧

可惜眼前的青铜巨龙不是正品,陈文哲看不到当时修复的场景,要不然收获会更大。

而就算这样,陈文哲也能够通过眼前的仿品,推断出当时这件青铜器的大体模样。

他知道,当时发现它们的时候,那就是一堆包裹严实的青铜残件。

当一大堆时是铜锈斑驳的铜块,总共8块,重92.5公斤。

长安市公安局将8件秦代青铜龙残件,移交西陕历史博物馆后,才经文物修复专家反复研究、仔细拼对,才发现这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秦代青铜重器。

1号、2号残件经粘接为龙头;

4号、5号残件粘接后为一个整体,长83厘米、宽20.1厘米、壁厚0.4厘米至0.6厘米。

从中可见龙体是分别铸造后焊接而成,它们与3号残件龙体呈穿插关系,构成盘屈缠绕的双龙。

8号残件为龙尾,是4条龙尾交缠,呈中空锥体,底径32厘米、口径19厘米、高28厘米。

专家判断,盘缠青铜龙应该是一对,只可惜其他残件不知身在何处。

相比原来的器型,现在修复的部分,肯定差之甚远。

但是,因为盗墓,真正的原器型,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现在也只能认为,他是一件乐器的底座了。

所以,那件三足蛙青铜鼓,就放在了它的后面,没有放在其上,也是不知道这么做对不对。

绕过这两条气势磅礴的青龙,后面除了那灵山三足蛙青铜鼓,就是一只大型圆鼎。

看到这只圆鼎,陈文哲立即笑了出来。

这些东西,居然都有关联,虽然不是配套的东西,但是都能联系起来。

“这是子龙鼎吧?”

要知道最早的龙字,可就是出自这尊鼎。

“厉害,居然一眼就认出来了。”

李金鲤不得不佩服陈文哲,在鉴定文物这方面,他真的是很厉害。

商子龙鼎,商代末期青铜圆鼎,国家一级文物,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

子龙鼎系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南河辉县,后流入霓虹,又辗转至香江。

2006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征集回国,现藏于华夏国家博物馆。

商子龙鼎通高103厘米,鼎宽37厘米,腹深43厘米。

它保存品相完整,造型雄伟,器身饱满,体型硕大。

这一件圆鼎是已发现的所有商代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一件,同时也是迄今所知带有“龙”字的最早青铜器。

商子龙鼎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就是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

高出鼎身22厘米的双耳,为整个大鼎增添了威严的气势。

器颈部和三足的兽面纹饰雄浑庄重,显示出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技术。

作为我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瑰宝,子龙鼎与最大的方鼎——司母戊鼎相映成辉。

它们一圆一方,堪称青铜国宝中的绝世双璧。

2013年8月,子龙鼎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专家根据掌握的资料推测,子龙鼎很可能出土于我国南河省辉县。

因为辉县地处中原,曾经是古代殷商时期王室的所在地。

这个地方出土过大量的商周时期的文物,是商周青铜时代的重要遗址。

20世纪30年代,我国内忧外患,一个名叫“山中株式会社”的霓虹公司在我国专门从事文物贩卖活动。

子龙鼎出土后不久,就被山中株式会社倒卖到霓虹,之后一直未曾露面。

2004年6月,霓虹大阪举办了一场私人文物收藏展览。

当时展出的藏品,大多是我国的珍贵文物,当中就有子龙鼎。

我国青铜器专家马承源、陈佩芬先后赶到霓虹,查看子龙鼎。

2005年底,子龙鼎被一位香江文物收藏家购得,辗转到达香港。

2005年12月和2006年1月,我国国家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的专家奔赴香江。

他们对子龙鼎进行实物鉴定,并征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青铜专业组所有专业委员意见。

专家们一致认定,子龙鼎是罕见的青铜重器。

所以,子龙鼎进入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之列。

2006年4月,子龙鼎被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项目运作征集回国,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子龙鼎方唇、宽沿、立耳,垂腹圜底,下置三足,已接近蹄足,鼎高103厘米,口径80厘米,重230公斤。

该鼎厚立耳,微外撇,外侧饰两周凹弦纹,折沿宽缘,腹部横向宽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

器颈部以云雷纹为地,周饰2类6组浮雕式兽面纹,足上端饰高浮雕式兽面纹,下衬三周凸弦纹。

“子龙”二字铭文,铸刻在鼎的内壁近口缘处。

铭文中的“子”字居左上角,字较小,实笔阴刻。

“龙”字在右下,系双钩而成,很像一条竖立而尾向右卷的龙。

张口,圆目,头上硕大的瓶形角突出,与龙头并不连笔。

子龙鼎是已发现的商代最大圆鼎,象征着商代王室贵族鼎礼制度的森严。

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问鼎中原”。

从这些包含“鼎”字的成语中,可以看出鼎是国家权力、地位的象征。

从“子龙”铭文中,可以对子龙鼎的身世做出推测。

现存甲骨文中,也有对商朝王室中“子某”的记载。

在我国历史上,“子某”的称呼通常见于甲骨文和商周青铜器,指代的是有“王子”身份的宗法贵族。

因此可以推测,子龙鼎的主人,可能是商朝末年的王子。

或者是商朝王室内,担任卿士僚尹、具备强大势力的宗法贵族长。

拥有这样一件巨大的鼎,不仅是权力的象征,在礼制森严的商朝,它也是商王室内部等级划分的重要标志。

2006年6月,我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之时,子龙鼎才开始第一次展出。

当时子龙鼎摆放在展览大厅入口处的展台上,这是子龙鼎与我国观众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当然,接触不等于触摸,所以现在就算是一只仿品,能够放在展馆之中,让人随手可摸,也是十分难得的。

第1429章 王之重器

犹豫子龙鼎的出土地点、主人是谁,都成谜,所以子龙鼎身上肯定都带着不少争议。

比如它的来历,到现在也没有确认子龙鼎的来历。

还有就是其制作年代,这个也不容易断代。

神都大学的一位历史系教授指出,通过形制学角度分析,子龙鼎的年代应该在商晚期偏晚,近于商末。

而大海博物馆的一位研究员则著文指出,子龙鼎是西周早期杰作。

“武王克商后,周人接收了商人的铸造工业和工艺奴隶,由此在西周早期一段时间内铸造的青铜器,还会保留原来的模式。”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