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971章

作者:疯神狂想

国家多个博物馆、博物院接到捐赠。

苏省盐城博物馆更是接受过两批,新华书画院、羊城市美术馆也接受过他捐回的文物。

10年间他陆陆续续的捐赠,祖上留下的文物基本已经全捐了出去。

这里是重点,他是无偿捐赠。

所以国内几个博物馆,都以他的名义兴建了专馆,专门用来展示他捐赠的藏品。

当然,现在还有人说,赵泰来的那些文物,品质并不好。

但是没有人能想到,捐献的东西价值再低,就算只有一件,也是人家的一份真心。

更何况,他捐献的文物,大多数是真品。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清末民国时期,可以说是妖魔乱舞,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发生。

特别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国外列强在我国努力搜刮,这让古董、文物价值飙升。

价格高,能赚钱,我们国人还不努力的造?

这一时期不止是挖坟掘墓的高人频现,就连造假的高手也比比皆是。

所以,这一时期的好东西,都是被仿制的对象。

比如我们知道的鬼谷子下山大罐,这东西刚刚发现的当年也有人仿制。

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在赵泰来捐献的这批文物之中,就有一件。

当然,陈文哲得到的信息不太准确,从陶教授给的信息看,好像是一件鬼谷子下山瓶,不是大罐。

但是,其上的画片却是一样的,这就比较有意思了。

之前说过鬼谷子下山大罐,也提到过仿制的人不少。

可很少有人知道鬼谷子下山图罐的真正来历,毕竟世人往往最关心的还是它的价格。

鬼谷子下山大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仿制?

肯定是因为这只大罐,在懂行的人眼中,他就是宝贝。

可是,直到现在,都很少有人直到,这只大罐到底好在哪里?

陈文哲最近仿制了很多宋元明清的精品瓷器,可真正元代的精品,肯定离不开传说中的八大图罐。

很显然,鬼谷子下山图罐就是其中之一。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元代青花瓷器,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

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该器物于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举行的“华夏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

最终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它罐高27.5cm,口径21cm,腹径33cm,足径20cm。

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

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

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

第1405章 珍稀无比

鬼谷子下山图罐之所以出名,一是品质好,再就是价格高。

而在这之后,还因为它那神秘的身世之谜。

这只元代青花大罐在拍卖前,曾到神都和大海展出,引起收藏界的高度关注。

当时人们估计,其有可能创造我国瓷器拍卖世界纪录。

佳士得公司人士估计,其身价将达到1000万美元,而事实大大超出人们预计。

这只大罐上的“鬼谷下山”图案,为传世元青花瓷器中的绝品。

如果没有见过这件元青花,那么就很难复制出其上的图片。

其上的图案是鬼谷子,坐在一虎一豹所拉的车上下山。

故事来自于元代版画《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它表现了战国时代齐、燕交战中,孙膑被燕国囚禁,他的师傅鬼谷子下山营救徒弟的故事。

罐上图案栩栩如生,画工细腻,出自画家而非工匠之手,这使得瓷罐非普通的青花瓷可比。

这一点在其他图罐上也有表现,比如同样的一件元青花“锦香亭图”罐,表现就不尽如人意。

这件图罐在2005年的香江佳士得,也拍出了4900万人民币的高价。

该罐上所绘场景,出自元代著名剧作家王仲文杂剧《孟月梅写恨锦香亭》。

图画表现了唐玄宗时期,才子佳人陈圭与孟月梅曲折的爱情故事。

这两罐肯定都是稀世珍品,也是元朝人物故事青花罐八件中的两件。

两罐绘画中的主题人物故事虽不一样,但器物的高度、直径等却大致相同。

比如颈部、肩部,也都分别绘上了相似纹饰。

只可惜“锦香亭图”罐的罐口有了修补,其价值便大大低于“鬼谷子下山图”。

元青花瓷器的装饰纹饰大多为牡丹、竹梅,龙纹、莲纹、花鸟等。

因此,青花瓷器上历史人物故事的出现,就显得更为珍贵。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的前收藏者,是一位荷牛人,其曾祖父在神都任荷牛使节护卫军司令时,购下此罐。

这只青花罐,在这个家族中已经流传了4代。

近几年来,那户人家用这只大罐盛放DVD光盘。

佳士得公司几年前曾去他家中看到,当时仅认为价值2000美元左右。

直到佳士得专家再次拜访,才发现这件瓷器珍稀无比。

现在能够确定的,和此罐一样绘以人物故事的同类青花古董,传世者仅有八件。

罐颈上画的波浪纹,可以在其他六件上看到,那六件都被大卫得基金会收藏。

八件珍宝中有三件,肩上画有缠枝莲纹,包括此件。

波士顿博物馆所藏罐的肩上,及足部均未加纹带。

此罐是八件古董中,唯一一件足部莲瓣内绘有吉祥纹的。

这和大卫得基金会收藏的青花瓶很相似,其余六件莲瓣内均含下垂如意纹。

值得一提的是,该罐上的牡丹纹,与大卫得所藏的瓶上画的也非常相近。

由波浪纹、牡丹纹与吉祥纹,这三道和大卫得基金会所藏瓷瓶十分相近的纹带推测,罐的制作时期极可能在1351年左右。

通常有人物故事的瓷罐,多为华夏本土定造、烧制,其他品种才外销中东等地区。

本土订造的数量很少,且烧造的青花花色漂亮,画工精湛,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很多都在博物馆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佳士得收到瓷罐两、三个月后,其工作人员在图书馆研究调查时,非常凑巧地找到了1321-1323年间印制的版画。

而罐上的装饰,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版画影响。

而且,还没有任何其他瓷器上绘有同样的场景。

这样,瓷罐具备了藏家看中的“所有品质”,也正因为此,伦敦的拍卖显得尤其珍贵。

稀有归稀有,可此罐并没有很多珍稀艺术品所有的那种曲折来历。

瓷罐是20世纪初,荷牛人范·赫默特男爵在华夏购得。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1913-1923期间在荷牛海军服役。

之后被派驻神都担任荷牛使节护卫军司令,且负责德意志及奥匈帝国等使节及领地的安全。

赫默特爱好艺术,收藏广泛,对华夏瓷器的喜爱,可从他当年神都旧宅的相片上窥见一斑。

有趣的是,他购买这个罐时,元代还未被认定能做出如此精品瓷器,因此他一直以为此罐是明代作品。

蒙元统治时期,青花瓷件数少,易被人遗忘。

西方收藏家一直到1968年,克里夫兰美术馆举办蒙元统治下的华夏艺术展览后,才开始青睐元代瓷器。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元代青花渐渐受到重视。

但并没有发现多少,堪称传世之作的元代青花。

赫默特的后代和他一样,并不知道瓷罐如此之贵重。

因而多年来,并没有对它有什么特别关照。

60年代时,瓷罐曾被赫默特的第一代后人拿去估价,但专家也误以为是明代青花瓷。

传至第三代时,他的家族又让佳士得拍卖行估价,瓷罐的珍贵价值才被发现。

有趣的是,该罐在这位将军家里,一直未受到重视,多年被放在墙角处当作容器,用来盛放杂物等。

连佳士得的工作人员都十分惊讶,因为历来古董商非常看中物品来源。

此罐来源明确,自1913年至今一直在一个家族收藏。

并且以前从未被世人所识,是行家眼中的“新鲜货”。

因此一旦披露,市场兴趣很高,深受藏家重视。

加之瓷罐相继在纽约、霓虹、香江、大海、神都、弯弯、荷牛、法兰西等地巡回展览。

使得人们对藏品的感性认识不断增加,估价自然也水涨船高。

拍卖前,专家对瓷罐的估价为100万英镑,也有人说拍出500多万英镑没有问题。

连佳士得的鉴定高手,自己的估计也只有600万-800万英镑之间。

虽然瓷罐最终由伦敦古董商朱塞佩·埃斯凯纳齐竞得,但竞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特别是华夏竞拍者的加入,更令竞拍险象环生,也使得价格一升再升。

拍卖当天,参与标罐的前后至少有7、8人。

其中不乏来自国内的收藏家,包括来自弯弯的寒舍总经理王定乾、香江收藏界翘楚张宗宪和从事明清瓷器鉴定三十年的香江艺术品商会秘书长翟建民。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