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970章

作者:疯神狂想

只不过,在国内的宝藏,陈文哲都不感兴趣,因为找到了也不可能落入他的手中。

“没想到你居然这么高风亮节,爱国两个在很轻,可很少有人能把它们支撑起来。”

看着陈文哲,陶教授有点感慨。

“我可不敢当。”陈文哲苦笑着道,他的私心太重,要说爱国,严重了。

爱国一词出自《战国策·西周策》,原句式这样说的:今秦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周君岂能无爱国哉?

怎么样才是爱国,你我又能为祖国做些什么?

古今往来从不缺为国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志士,就算是在收藏界,这样的人也不少。

比如之前说的捐献后母戊鼎的一家,还有捐献大盂鼎的一家,这些人难道不是以自己的方式在爱国?

当然,爱国不能道德绑架,就算他们不捐献,只要把宝贝留在自己手中,不送出国,就完全没问题。

“说到从国外弄回藏宝,在国内你还有一位前辈,他跟你相比,也是不遑多让!”

说到了从南越弄回来的大批珍贵文物,陶教授的性质更高了。

此时陈文哲才知道,他不是大道独行,而是无独有偶。

之前就有一位前辈,做了跟他相比,都不遑多让的壮举。

这位爱国人士叫赵泰来,生于1954年。

他家世显赫,祖籍粤省莞东,旅英华侨。

近代著名外交家伍廷芳,是他的外祖父!

他本人是著名画家、收藏家、鉴赏家和慈善家。

1969年,15岁的赵泰来在文化变动中,失去双亲。

之后,他投奔他在香江的姨妈郑月娥。

从小在他的印象中,姨妈是一位比较神秘的女子。

她长相出众,受过良好的教育,才貌双全,但姨妈却独立一世。

1975年,在姨妈郑月娥病逝前,唤来她唯一的亲人赵泰来。

告诉他在英国留下的财产,让他一定要将这些财产继承保护下去。

并且再三叮嘱:绝对不能对外泄露一个字!

神秘的遗产和严肃的姨妈,让赵泰来手足无措。

20多岁的他,并不知道接受这样的一份嘱托有多沉重,此时他沉浸在失去唯一亲人的悲痛中。

1979年,年仅25岁的赵泰来,开始接受管理姨妈留在香江的所有财产。

1981年,赵泰来到伦敦郊外的一处巨大庄园。

这处庄园是赵家人,在19世纪初所购买的。

姨妈曾给过赵泰来一张藏宝图,告诉他伦敦郊外即是宝贝所在。

赵泰来就近周折找到地图上的庄园,在隐秘处找到了一个地窖。

赵泰来刚走进去,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地窖里堆放着各式各样的木箱,打开箱子粗布和蜘蛛网下全是古书画、陶瓷、玉器、甚至还有铜器……

这些宝物,大多是赵泰来的曾外祖父伍廷芳的珍藏。

伍廷芳在清末曾驻丑国、鲁秘等国的担任大使。

民国成立后,也是位居高官。

权利和地位,给了这个家族三代人,不断收藏补充宝物的机会。

而传到赵泰来手上之时,数量已经超过数万件。

赵泰来的祖辈,或许无法想到,为了揭开地窖中的收藏,他们的子孙竟要整整干上10年苦力。

在外国人的地盘上,保护家族留下的宝藏,并不容易。

赵泰来只能搁下了心爱的绘画事业,1992年移居伦敦。

因为害怕招致杀身之祸,他没敢告诉任何人。

甚至是自己的妻子,更不能找外人来帮忙。

他只能每天像蚂蚁搬家一样,一件件地将宝藏从地窖里扛出来,甚至身体健康都受到影响。

但赵泰来默默坚持着,让自家住宅别墅的文物,一天天增多。

为了确保文物安全,赵泰来养了4条凶悍猎犬看家护宝。

赵泰来潜心整理研究这些数不清的宝藏,一边思索如何让它们重放昔日的光彩。

他的,心里不免觉得怜惜,这些原本应在展览馆里接受人们赞誉的古董,此刻却像是要被遗忘了。

怎么样,才能真正的保护这份文化财产呢?

赵泰来知道:只有回到自己的祖国才是安全的,只有将这些文物级的财富交付给国家才能安心。

这对于世俗观念,无疑是愚蠢的决定。

但是对赵泰来而言,他无需辩说什么!

当有人问他,为何在现成的巨大财富面前,选择如此出力不讨巧的做法之时,他说:“那是国家的宝藏,我只是暂时收藏。”

赵泰来意识到文物想要长途运输,需要被改头换面。

于是他每天跑到外边去,寻找各种包装材料,用以掩盖住这些宝贝的真实身份。

有些物件非常麻烦,还不能大意,稍不注意就会出现破损,造成难以修复的损失。

就这样10年过去了,赵泰来共整理出6万多件宝贝,包装就花费了96万英镑。

赵泰来为了凑运费,不得不变卖伦敦的资产。

为的只是让国宝回家,为的只是坚守作为华夏人的文化传承。

自1995年开始,赵泰来先后无偿向国家级单位,捐赠藏品数量多达5万件。

第1404章 八大图罐

五万件珍宝啊,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大家族,积累了几十年的东西。

大家族的底蕴,让他们的收藏品,都是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东西,不可能出现价值低的藏品。

所以,当年香江媒体就估值,那些捐献出的古董价值超过8亿元人民币。

赵泰来先生先后被数位国家领导人宴客招待,这一壮举为赵泰来先生赢来许多关注和褒奖。

但与十年如苦行僧一般的行动相比,无疑都渺小了许多。

这时在来想想,如果同样的境遇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会怎么做呢?

赵泰来先生的行动,无疑是爱国的最佳体现。

他更是爱惜,深入骨髓滋养他成长成人的中华五千多年璀璨文化。

他失去了无法估量的财富,但是他的高风亮节是对祖国的感情,是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再来想想平平众生中的你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呢?

当我们看到祖国赢得世界的认可,越来越有发言权,用大国的气度和风范应对外强的挑战,除了骄傲,我们还能做什么?

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认认真真的过好自己的生活。

爱国,对于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是一句空泛的口号。

在这个难能可贵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脚踏实地的过好自己的日子!

如果真的富有强烈的责任心,那么就爱护自己的小家,这样才能构建更加伟大的祖国大家庭。

嗯,这是被陶教授教育之后的想法。

没办法,能力越大,有时候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就越严重。

陶教授毕竟做了几十年的老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成就,还是很可以的。

所以,陈文哲接受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

当然,你也不得不佩服老一辈的人,他们是真的爱国。

再说回赵泰来老先生,他的情况可跟陈文哲不同,人家的宝贝可是家传的,可不是白捡的。

俗话说得好,善财难舍!

合法合规的宝藏,还是在国外,随便拿出几件卖了,就是天价。

这么好的资源,就算自己不用,留给儿孙不行吗?

越是了解老一辈人,陈文哲也越是佩服他们。

看着手机,上面是赵泰来捐献的详细信息。

当然,这些信息是陶教授发给他的,毕竟很多事情,网上的信息太乱,如果自己搜索,还不知道找到什么时候。

看着信息,陈文哲有点感叹。

当年首批文物中,853件捐向了苏省盐城博物馆。

36件清代名家的书画作品,捐给了历史博物馆。

这些名作中有多位大家的作品,其中有一竹简是乾隆御笔亲书的《孙子兵法》。

其他还有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所绘的图轴等等,这些可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此后他继续将文物往祖国运送,每件回家的文物他都自费包饰过。

像一幅唐卡,在运送回国之前,他特意去往霓虹花费百万进行了装裱。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文物完好,他运送过程非常小心,当然也费时费钱。

他运送回国又花费了近10年,运费都消耗了他巨额的资产。

但好在这10年间,他将文物都完好无损地送回了家。

事后统计,回国的文物达到6万件。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