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868章

作者:疯神狂想

在古代真正的黄釉瓷器,还是比较难烧的,主要是工艺方面还是很有难点的。

在当时黄瓷烧制难度很高,工艺复杂,通常要四次进炉。

一是素烧;二是釉(白)烧;三是釉(黄)烧;四是金烧。

烧制的次数多,工艺复杂,对于古人来说,就容易出错,所以就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

再其次,就是温度掌握不好,没有现代化的工具,这种黄瓷的形成,就比较难。

因为黄釉在800度要分解,黄瓷在1450度的高温下才会成瓷,这是难中之难。

就算烧制的好,成瓷了,瓷质方面也很难烧制完美。

陶瓷通常以烧制温度,来划分其优劣。

从温度最低的低温陶,到中温精陶、炻中、高温白瓷、强化瓷、高温细白瓷、玉瓷等等,都是在不同的温度之下烧制而成。

而黄瓷,是在1450度的高温下烧成,所以,玉如凝脂,足显珍贵。

跟唐代之时的低温黄釉瓷不同,要想真正烧制出黄釉瓷器,工艺就比较复杂。

像是制作瓷器,就需要大大小小72道工序。

其中的泥料,制泥,注浆,制坯,修坯,粘黄釉,贴金花纸等等,任何一处出错,一件瓷器就报废了。

就算烧成了,也需要鉴定好坏。

一窑瓷器,烧制完成之后,可不是全都能烧制出好的效果。

特别是柴窑之中的瓷器,由于炉窑内部温度的不均,往往会烧坏很多。

第1256章 皇家御用

柴窑本身就很难控制温度,这就造成温度过高、过低的问题。

这就不能很好的把控烧成温度,自然就会造成损失。

其中的黄釉瓷器,就更加难以把握。

所以出窑之后,不要说窑宝(一窑之中烧制出的小极品),就算是合格的多了,都能让人惊喜。

至于怎么鉴定烧制合格,方法也很简单,最简单的就是听声音。

优品声音清脆响亮,杯身和杯盖撞击后,回声萦绕不绝。

劣品声音沉重发闷,回声也不清脆。

其次是看光泽,优品色泽如玉,而劣品色泽发灰发暗。

再就是透光性,优品透光性很强,光泽度很好。

在灯光的照射下,如帝王黄袍一样,透出金光。

劣品则透光性极差甚至是不透光。

除了声音、光泽、玉质化、透光性这些硬性特征,再就是厚度及重量。

优品由于采用好的胎泥,瓷质很轻很薄,如玉石般柔和,劣品则厚而沉重。

最后看工艺,工艺是不是精湛,在细节之处就可以看得出来。

在黄釉操作上,在产品某些部位,如杯底,杯口这些细节方面,黄釉工艺处理的非常精细,劣品则是不细致。

皇家御用瓷器之中,比较特殊的是娇黄釉、柠檬黄釉与茶叶末釉。

这几种釉色,堪称为黄釉瓷器中的佼佼者。

这些独特的黄釉瓷器,均有着各自的艺术魅力和时代风格。

要知道这几种釉色,一般是皇家垄断的品种,一般人可不会制作,因为他们不敢做。

特别是明清时期,皇权还是很重的。

这两个时期的黄釉瓷器,多为官窑烧造。

因为“黄”字与“皇”字同音,因此烧造的瓷器多为皇家垄断,成为皇室的专用瓷器,而民窑不允许烧造黄釉瓷器。

这什么东西,只要涉及到垄断,一般都会出现问题。

所以,明代黄釉瓷,特别值得一说,而民间的这种东西,就不值一提!

明代,特别是国泰民安的几个皇帝在位的时代,各种瓷器都烧制的很好。

因为只有国力最鼎盛的时期,还会有钱投资副业,并且还能做的很好。

就比如说娇黄釉,这是一种低温黄釉,其釉色纯正,娇嫩雅致,釉面比较光亮,令人赏心悦目。

由于使用浇釉手法制作,因此也有着“浇黄釉”的美名。

这种美丽的瓷器,始烧于明代宣德年间。

此时的黄釉大多都有橘皮纹,可以说这也是宣德黄釉瓷器鲜明的时代特色。

宣德黄釉传世器物十分稀少,因此珍贵无比。

明代弘治黄釉,是明代弘治时期所烧造的一种,如鸡油黄一般的黄颜色瓷器。

这种瓷器比宣德黄釉更加细润,而且有娇艳之美,制作工艺十分精湛,为后人所熟知。

明代正德黄釉,继承了弘治时期的传统,但是釉色更为偏重,细润程度远不如弘治一朝的器物。

明代嘉靖时期,多喜欢将黄釉与其他彩绘相结合,体现了不俗的艺术魅力。

明代万历时期的黄釉,已经没有了娇黄之色,釉色多体现深沉之美。

明代结束,接下来就是清代。

清代也开始仿制这种黄釉,但是仿制的效果,与弘治黄釉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如康熙时期,比较侧重于仿制弘治时期的时代风格。

雍正和乾隆时期,尝试仿制黄釉与其他彩绘的结合。

道光时期,更加倾向于仿制一些黄釉文房用器等。

黄釉瓷器当中,最珍贵的是娇黄釉,其次就赢是柠檬黄釉。

柠檬黄釉是清代雍正时期所烧造的一种黄釉瓷,它的创烧是基于明代的娇黄釉。

这种黄釉瓷器釉色淡雅宜人,没有明显的色差,釉层十分均匀。

造型方面,主要以各种精致的小件器物为主。

如常见的有碗、盘、杯、瓶、碟等,体现了端庄典雅的艺术风格。

最后就是号称皇家御用黄釉瓷的茶叶末釉,这是一种高温黄釉。

其釉色如同茶叶的细末,青中带黄且有细小的斑点。

这种釉色,最终的效果很好,一般都是古朴雅致,意蕴非凡。

当然,特征也十分明显。

茶叶末釉,一般釉面大多不透明。

这是由于烧造气氛的不同,使得釉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

如常见的有鳝鱼黄、蟹甲青、蛇皮绿、老僧衣等。

这几种釉色,都值得提一句,因为他们都是时代的特色。

比如鳝鱼黄,它结晶釉的一种品种。

因为釉料中含铁、镁和硅酸,经高温氧化焰烧成时析出结晶。

这种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黄褐色斑点,犹如黄鳝皮色,故名。

这里有重点,要想烧制出鳝鱼黄,挑选出来的釉料,就必然是含有铁、镁和硅酸,再高温烧制,才有可能得到。

这里说着简单,但是要真正烧制的时候,想要得到想要的结果,就必然对于釉料有着很深的研究。

这些工艺在古代,一般是以秘方、秘技的方式存在。

而到了现在,研究明白了其烧制的原理,就可以百分百烧制出来。

还有,往往一种釉料,就会因为烧制的温度不同,形成各种不同的釉色,在这里,也是这样。

再说蟹甲青,它是清雍正朝官窑烧制的结晶釉品种之一。

系由茶叶末釉演化而来,深绿中稍黄或者黄中偏绿,称为“蟹甲青”或“蟹壳青”。

其施釉方法为生坯挂釉,入窑经高温还原焰烧制。

由于温度不同可变色调,如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等,都是同一种釉料,在不同温度之下形成的。

所以说,同一种釉料,就是因为温度的不同,就呈现出这三种颜色。

除了蟹甲青和鳝鱼黄,再就是蛇皮绿,这种釉色制作的好,也是很漂亮的。

现在存世的蛇皮绿作品,有一件就十分精美,那是一件清乾隆时期的蛇皮绿釉玉壶春。

尺寸高30.3cm,为乾隆时期官窑之标准器形,侈口,束颈,斜肩,鼓腹下垂,圈足。

胎质坚硬细腻,修胎工整,线条流畅优美。

瓶内施白釉,白如凝脂。

瓶外通体施蛇皮釉,绿色有点深沉,但是看着十分舒服,没有一点沉暗的感觉。

第1257章 藏家的宠儿

像是蛇皮绿这种颜色釉,作品极为罕有,这件乾隆官窑玉壶春瓶,也就十分罕见;

它釉色纯正均匀,鲜艳俊朗,内白釉与外蛇皮绿釉相映生辉,虽无任何纹饰,但纯正俊朗、古朴大方。

此种颜色釉,于乾隆时期,烧造成本也是很高,技术难度更大,所以遗存作品极为寥寥。

最后是老僧衣,这种釉色,最早出现在明洪武时期,是一种酱色釉品种。

其色调似佛教僧侣穿旧的僧衣,故称之为“老僧衣”色。

真说起来,这其实是一种茶叶末色的变体。

这几种釉色,其实古人已经归纳的十分具体。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