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867章

作者:疯神狂想

还有,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绚烂和堆砌,雍正时期的彩瓷图案,明显有收敛之态。

器身上绘制的人景花鸟,均有明显的缩小和聚拢特征。

纹饰绘制的笔触,也更加纤细。

这使得瓷面上的图画,更加紧凑和错落有致,富于立体感。

可以说,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在造型、胎釉、彩绘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彩瓷用色也相对比较淡雅,颜色柔和不艳,彩中带素。

以白地彩绘为主,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有些盘、碗类小件器物玲珑剔透,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雍正粉彩瓷器的装饰题材,以花鸟、山水、人物图案为主,尤以花卉见长。

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技法,突出阴阳向背,浓淡相间,层次清楚,富有立体效果。

这么好的瓷器,存世不多,价格自然不菲。

像是清雍正,粉青釉弦纹长方花盆,这是一件六字篆书款的精品,历史成交价就达到1645万港元。

还有雍正时期仿官窑五瓣瓜棱瓶,也是六字篆书款成交价685万港元。

要知道这就是一件普通的仿官窑器,就这种没有什么出彩的瓷器,也能够卖到六百多万。

其他的一些简单器型,比如清雍正斗彩喜上眉梢纹盖盌,就是一双盖碗,双圈三行六字楷书款,成交价就达到437万5000港元。

像这样的碗,还有不少,比如还有一只斗彩缠枝花卉纹盌,不是盖碗,双圈六字楷书款,成交价也有162万5000港元。

如果纹饰稍微好点,像是雍正的斗彩瓷,那价格就高了。

就算是杯子,价格也不低,比如三多纹杯一对,双圈六字楷书款,成交价达到600万港元。

像这样的瓷器,市场上不太多见,但是在博物馆之中,还是有不少的。

当然,这里的多少,都是相对来说的。

相对十四亿国人,那么几十件,甚至是几百件雍正官窑,数量实在是太少了。

馆藏的粉彩、青花、斗彩,墨彩,还是很多的,这些陈文哲要是全都仿制一遍,那他一年时间就不要做其他事情了。

所以,他也就只能挑选精品仿制一些。

因为雍正这个时期的瓷器,只要有存世之物,每一件都是历代瓷器的巅峰之作。

所以,这一批瓷器,陈文哲就做的也就比较多一点。

当然,他做的都是经典,比如青花器中有雍正青花福禄寿扁瓶、雍正青花“穿花游龙”图大盘。

斗彩器做的最多,因为雍正斗彩真的好。

雍正斗彩和明成化斗彩相比,在纹饰布局、色彩配合及填彩工艺方面都有了进步。

无论是色彩,还是花纹图案,都比以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珐琅彩和金彩,形成了斗彩加金彩、斗彩加珐琅彩的新工艺。

斗彩瓷也在原有的红、黄、绿、紫、赭色之外,又增添了粉红、胭脂、藕荷、玫瑰、湖水绿等多种颜色,更显美丽娇艳。

以花鸟人物为装饰题材的雍正斗彩,釉下青花勾线,釉上填绘各种色彩。

这种工艺的作品,均填彩准确,不出边线。

且追求色彩的变化,在一朵花内,填以紫红黄绿青等多种色彩,而且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像是雍正斗彩云龙纹天球瓶、雍正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盖罐、雍正斗彩花卉纹烛台、雍正斗彩加粉彩云龙纹双耳瓶等,都是其中的精品。

在这里需要特别提一下,在做粉彩的时候,陈文哲还特意做了一件雍正粉彩博古图绣墩。

这一件器型比较特殊,陈文哲之前从来没有做过,所以就先做了它。

雍正粉彩,十分鼎盛,好的作品自然很多。

像是雍正时期的粉彩雉鸡牡丹纹盘,也是很出名的。

这一件的纹饰,就比较符合现在陈文哲的计划,里面牡丹纹。

粉彩雉鸡牡丹纹盘,盘内底绘雉鸡牡丹纹,衬以洞石、玉兰、菊花纹。

此盘的装饰风格,接近清康熙时期的粉彩瓷器。

尤其是口沿处的一周锦地开光,和图案充满盘心的装饰方法,在康熙时期的粉彩器物中很常见。

由此推断,这件器物应是雍正早期的作品。

在装饰上运用雉鸡、牡丹、洞石等,寓意“吉祥富贵”和“长寿富贵”。

这种借物寓意的装饰手法,在清代瓷器上很流行。

而为什么能流行?还不是做出来的效果更加漂亮?

寓意好,还更加漂亮,自然要多做。

第1255章 难中之难娇黄釉

清代,特别是清三代的粉彩瓷,精品实在是太多了!

陈文哲也就仿制了几件,意思意思也就罢了。

要是真正放开手仿制,那几个月的时间,也仿制不了多少。

所以,粉彩瓷就做了一件雍正时期的精品,接下来最出名的应该就是珐琅彩了吧?

幸亏之前他都做过,也已经把这种工艺研究了个明白,要不然突然制作珐琅彩瓷,他还真要抓瞎。

想了一下,陈文哲也不想弄得太过麻烦,所以他就做一只牡丹纹碗就可以了。

而这种碗,在清宫之中也十分有名。

其中最特殊的一种,应该就是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

这件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

其上以粉、蓝、绿、紫、藕荷等色彩,绘8朵盛开的牡丹花。

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是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印章款。

此碗的绘画技法,已经改变了铜胎珐琅器规矩,已经不是呆板的风格,而是趋于生动写实。

其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绘画技巧,充分体现出皇家宫廷御用器之精美。

因为这是黄地珐琅彩,本身黄釉瓷器,对于古代皇室来说,就十分特殊,就不要说这还是一件宫廷特制的珐琅彩瓷了。

黄釉瓷是陶瓷的一种,最早出现于唐代淮南寿州窑,川邛崃窑,南河密县西关窑、郊县窑,西陕黄堡窑,西山浑源窑,北河曲阳窑,其中以寿州窑黄釉瓷最为著名。

黄釉瓷在古陶瓷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为黄色一向是帝王专用色。

黄釉瓷器更是明清宫廷用瓷,决不许民间使用。

即使在叛乱不断的嘉靖时期,也严禁民间使用。

民窑即使可用金彩,也不可以用黄釉瓷。

明黄色是黄金的颜色,我国封建朝代里,从唐朝开始,明黄即是皇帝专用颜色,黄袍被当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

黄者,君之服也,它是皇权的象征。

唐高祖李渊以黄袍为常服,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了帝位。

满清时期,龙袍、龙椅、龙旗、御辇、羽盖、圣旨、琉璃瓦盖皆为黄色。

直至现在,它和红色都是能代表我国的主色调。

虽然这种釉色很特殊,但是,它的呈色剂,也不是多么奇特。

它就是一种以适量的铁为呈色剂,以铅为助溶剂,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的低温釉瓷。

明代以前的低温黄秞,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不是真正的黄色。

传世的黄釉瓷器,以宣德制品为最早。

传世器大多为盘,而且多为日用瓷。

也就是说,黄釉瓷器,一般都是作为宫里的贵人们日常使用的瓷器。

这种器物根据身份的不同,使用的器物也有点差别。

一般黄釉器,内外皆施黄秞,釉色娇嫩,釉面肥润,通体无纹。

弘治、正德时期的黄秞,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此时的器物色调,均匀一致,釉面平整无痕,色泽滋润娇嫩,且光泽度较好,恰似鸡油,是真正的黄色。

因其施釉时,是将釉料直接浇在白釉瓷器上或素胎上,釉层不易剥落,故名“浇黄”。

由于其色调较淡,显得娇艳,又称为“娇黄”。

明晚期时,黄釉瓷曾一度停烧,直到清顺治时期才又恢复了烧制。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黄秞瓷,主要是在沿袭明代黄秞的基础上,以仿宣德和弘治黄釉瓷为主。

这一时期的黄釉瓷器,把暗刻、划、印、雕等各种装饰工艺,以及釉上彩绘,共同运用到黄秞瓷器上。

这样既丰富了黄秞瓷器的品种,又体现了创新的色彩,一改之前单色黄釉瓷“素面朝天”的面貌,形成黄釉瓷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晚清时期的精品瓷器,多为慈禧太后御用的以光绪黄釉瓷为代表的官窑瓷器。

现在陈文哲仿的是清三代的精品,其中最为精品的肯定是珐琅彩,特别是乾隆珐琅彩和粉彩。

而黄地的珐琅彩最多,因为这样的纹饰,最能代表皇家的尊贵。

所以,这又是一个大型官窑分类,而且还是官窑之中的代表作。

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黄釉瓷又分为分高温釉和低温釉两种!

到清代时,在烧制的黄釉中,加入了玻璃白,呈色较明代亮且白,无明代的娇嫩之感。

烧制方法也不是多难,一种是在素坯上直接施黄釉然后再烧制,另一种是在已烧制的施黄釉。

说到黄釉,就不能不提明代,因为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于明永乐年间,不是出现于明代,而是村正的黄釉出现于永乐时期。

以后各朝均有烧制,为宫廷专用瓷。

明代黄釉瓷,是真正的不凡,其烧制历史、成就,可以分为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三个时期。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