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869章

作者:疯神狂想

比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曰:“康熙以后,专尚淡黄,统称蛋黄也。其稍深者谓之熟蛋黄,稍浅者谓之生蛋黄。若和黑、绿二色者,则名茶叶末。

茶末导源最古,一为纯正之茶末,一为不纯之茶末。不纯正者或偏于黄,或偏于绿。纯正者如将茶叶研成细末,调于釉中,其色古雅幽穆,足当清供。

其黑色稍浓而有黄色碎点,周遭围绕于足底间者,谓之鳝鱼皮,亦象形语也。若鼻烟,若菜尾,若老僧衣,皆茶叶末之变体”。

孙传庭《又菊四咏-老僧衣》咏“远公旧在渊明社,释氏应拈隐逸花。不分禅心常寂寞,故教秋色满袈裟”。

所以,就算是一种看似简单的茶叶末釉,也很不简单。

真要深入研究,里面可以值得学习的,还是很多的。

比如,最早的茶叶末釉始见于唐代。

宋代之时,已经烧造得炉火纯青!

到了明清时期,就多为官窑烧造。

如明代所烧造的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如鳝鱼皮一般,这就是“鳝鱼黄”。

清代的茶叶末釉,以雍正和乾隆两朝的器物最多,而且烧造的技术极佳。

其中雍正时期的作品大多偏黄,而乾隆时期的作品大多偏绿,甚至还有古铜釉色,色调深沉,兼具着青铜器的古韵味道。

真要系统的研究黄釉,那么就一定要知道国内颜色釉的发展。

我国古代瓷器,按釉色与装饰,主要分为两大类:颜色釉瓷与彩绘瓷。

彩绘瓷都知道,包括釉上彩瓷、釉下彩瓷,以及釉上釉下彩争相斗艳的斗彩瓷。

如,釉下彩的青花瓷,釉上彩的五彩瓷,以及明成化的斗彩瓷,其中的代表就是斗彩鸡缸杯。

而颜色釉瓷,又可分为单色釉瓷与多色釉瓷两类。

如单色釉瓷的霁红瓷,和多色釉的花釉瓷等。

其中花釉瓷,就算平时我们接触过,也不太熟悉。

花釉瓷器是唐代陶瓷烧制工艺中一个创新品种,古玩界称“唐钧”,也叫“花钧”。

在黑釉、茶叶末釉、酱褐釉或灰白釉等地釉上,点缀出蓝色、天蓝色、黄褐色、灰紫色或乳白色彩斑,给人以天然造化、变化莫测之感,这就是花钧。

唐人南卓《羯鼓录》中,就有“鲁山花瓷”的记述。

文博界把段店窑、黄道窑、下白峪窑、邓窑及交城窑、黄堡窑等处发现的花瓷产品,通称为“鲁山花瓷”。

鲁山花瓷创造了二液分相釉的新技巧,为黑釉瓷系的美化装饰,开辟了新境界。

也使黑釉系瓷器,出现了绚丽斑斓的窑变效果,开创了驰名中外的钧窑瓷窑变的先河。

陈文哲烧制过汝窑、定窑,而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还真没接触过。

这一次提前接触一下花钧,研究一下,也算是为以后仿烧钧窑,打下基础吧!

再说,鲁山花钧可真不简单。

鲁山花瓷奇妙无比地出现大片彩斑,有的任意点抹,有的纵情泼洒,天机超逸,没有陈格,表现出大唐盛世的豪迈气魄。

这让花釉瓷,在“南青北白”瓷器格局中,独树一帜,也成为现代公私藏家的宠儿。

而烧成工艺,说起来还真不简单。

花釉瓷,是用含两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呈色剂的釉料,在坯体上两次施釉,高温烧成。

其特点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块,多少不等,或规整,或飘洒。

或深色釉衬出浅色斑,或浅色釉地上,饰以深色斑块。

花釉瓷特色为率意醒目,又显对比强烈。

其中鲁山窑、郏县窑较为著名。

花釉瓷是宋代钧窑的基础,就是它的烧制成功过,为宋代钧窑瓷器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因唐代鲁山所产的黑底乳白蓝斑一器三色的花釉瓷器,而得名。

唐南卓撰《羯鼓录》载:“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

自此确定了,唐代花瓷(鲁山花瓷)的中心地位。

拥有1400年历史的唐代钧瓷,厚润美满,古气盎然,渲染着张力和亢奋,追求与奔放和激荡,被视为中华陶瓷的瑰宝。

这一瓷器品种,最为著名的应该就是花瓷腰鼓!

鲁山花瓷腰鼓存量极少,现故宫博物院有清宫旧藏传世的瓷质腰鼓一件。

这件腰鼓长59厘米、口径22.2厘米,呈长圆筒形、两头粗、中间细。

鼓身凸起棱形线玄纹七道,通体黑釉为地、饰以乳白、蓝色斑块,规则排列分布于全器。

器物粗狂、凝重、豪放、斑块自然缥缈。

因为唐花釉瓷代表了我国北方当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因此鲁山花瓷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然而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局的动荡,再加上鲁山地形以山区居多,水路运输不畅。

最终,鲁山在唐朝时期,临近都城洛阳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也不复存在,所以一代名瓷——鲁山花瓷,也渐渐被人遗忘。

现在想要恢复古老的鲁山花瓷烧制工艺,难度极高。

因为在唐代之时,花釉瓷器的烧制就比较复杂。

因为不同的釉料,在高温下,会有不同的膨胀系数。

在冷却时,会有不同的收缩系数。

因此,一种釉料覆盖在另一种釉料上,必须要求两者之间热胀冷缩的系数一样,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所以好的花釉瓷烧制,是比较困难的,就算是陈文哲想要仿烧,也需要好好研究一下。

第1258章 臻达顶峰的产物

花釉瓷的烧制成功,说明唐代制瓷艺人,已掌握了调配釉料和复杂的施釉技术。

而唐代掌握的技术,到了现在却失传了。

这样的事情,好似在瓷器烧制过程中,比比皆是。

比如汝窑瓷,比如秘色瓷,甚至是元青花、宣德宝石蓝、宝石红釉,还有成化斗彩等等,都已经失传。

既然遇到了,就要记录在小本本之上,只要有空,陈文哲就打算复烧这种唐代花钧。

现在只是了解一下,肯定没有时间复烧,就算是黄釉,陈文哲都需要等一下,因为他现在做的也不是黄釉瓷。

还是说回黄釉,因为黄釉是单色釉瓷中,级别最高的瓷器品种。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颜色釉”!

颜色釉,即釉料的颜色。

在制作釉料时,向其中加入某些金属氧化物,或材料作为着色剂。

在窑炉的不同气氛中,由于着色剂的呈色反应不同,烧制出来的釉,也就呈现出了不同的颜色。

如,在釉料中加入铜作为呈色剂,在窑炉的氧化气氛中,利用铜的呈色反应。

铜使釉呈现绿色,由此烧制出了带有绿色釉的瓷器。

如果铜使釉变成了红色,就由此烧制出带有红色釉的瓷器。

这些都是颜色釉,那么什么是黄釉瓷?

黄釉瓷就是将含有氧化铁成分的釉料,施与瓷胎上,利用在窑炉氧化气氛中,铁使釉呈现黄褐或棕红色的呈色反应。

也是犹豫温度不同,就会烧制出黄色、褐色、红色等釉色的瓷器。

具体颜色的呈现,可通过调整釉料中氧化铁的占比和烧成温度来实现。

不说烧成温度,那么就需要调节含量。

含铁量越高,颜色越深!

如酱色釉;反之则浅,如黄色釉。

现在陈文哲做的是黄地珐琅彩,不是系列黄釉,所以,研究明白了黄釉的制作工艺,陈文哲才开始制作雍正黄地珐琅彩瓷。

当然,既然研究明白了黄釉的制作工艺,在完成清三代的精品瓷器仿制之后,他肯定要做一个系列的黄釉瓷器的。

这就跟绿釉、红釉、蓝釉等釉彩一样,而黄釉瓷作为单色釉中最尊贵的品种,自然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黄釉瓷的制作先不说,先说珐琅彩!

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

珐琅彩瓷,为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

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

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这种宫廷御用瓷器,每一件都是珍品,因为这些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就算是在宫廷之中,都控制极为严格。

整个制作过程,也是精益求精,比如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镇御窑厂提供。

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

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

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的温度,焙烧而成。

整个清三代之中,康熙创烧,雍正发扬光大,乾隆让它成就巅峰。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因为不如雍正,所以就不说了。

而雍正时期,很多瓷器都属于巅峰。

不是清三代的巅峰,而是全世界有历史以来的巅峰。

其他不说,就说珐琅彩的彩料,就是在雍正之时得到的解决。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

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

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