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842章

作者:疯神狂想

当然,麻仓土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还需要陈文哲进行试验。

而且做起来也不算难,因为他能看到元代古人制作元青花的过程。

其实事情并不如世人想象的那么难,因为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迹可循的。

景镇高岭土的发现与使用,存在着偶然,但也是必然。

瓷器的烧制历史事件很长,但是到了元朝时,景镇一来由于瓷土资源枯竭的压力,二来想要烧制出更为白净的瓷器,就开始不断地尝试用其它种类的瓷土烧制。

只要不是裹足不前,只要想要奋发,想要上进,不管干什么,都会有点长进。

所以,在元代之时,景镇的制瓷工艺开始突破。

那个时期,他们终于发现了烧制白瓷的绝佳材料——高岭土。

高岭是景镇东北部的一个小山村,从高岭村开采而来的高岭土,经过淘洗过制成方形砖一样的土块。

这在当地叫不(dun)子,运到山脚下的码头,经由河流运往景镇。

虽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制瓷材料,但并不能替代原来的瓷土。

事实上,高岭土并不能单独用来烧制瓷器。

高岭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资源,欧洲其实一直都是有的。

这也是18世纪以前,欧洲都不具备生产瓷器的原因。

它的使用,在于通过加入原有的瓷石材料,混合之后,可以大大地提升瓷器的硬度和白度。

这种混合后的新材料,其品质甚至超过了最为优质的瓷石材料。

景镇的匠人,对瓷石与高岭土的混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岭土是骨,瓷石是肉。

骨肉均匀,才能烧制出最优质白净的瓷器。

历史上把这种混合,称为“二元配方”。

请注意,元代之前的瓷器,很多都是低温釉烧制出来的。

而就是发现了高岭土,掺杂了瓷石,才产生了现在的高温釉瓷器。

高温釉瓷器,和低温釉瓷器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优势也更大。

这两种釉料在烧制温度上存在着差别,使用高温釉料的陶瓷,烧制温度在1200度以上。

而低温釉料的陶瓷,烧制温度则在700-900度之间。

用高温釉的瓷器,相比于低温釉瓷器,色彩更为饱满。

低温釉瓷器的色彩,相对暗淡。

再就是陶瓷的手感,高温釉的瓷器摸起来更为光滑,低温釉的瓷器则略显粗糙。

换一种说法,就是高温釉烧制出来的瓷器,更加漂亮。

比如低温釉之中追求的玉化、玻璃化等等,在高温釉之上,很容易就能实现,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可以说,高岭土的使用,是一种跨越式的突破。

第1219章 二元配方

一般我们说的瓷土,是指粉碎瓷石所得之土,或人工配制成的制瓷原料。

而这种瓷土,都是由高岭土、石英、长石等组成,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氧化铝。

其中高岭土,是一种以高岭石为主要成分的黏土。

因其可塑性差、熔点高,所以单纯用高岭土是不能制成瓷器的,须掺入其他原料。

就是因为掺入了瓷石,才能让瓷器烧制的更加坚硬。

所以低温釉瓷器和高温釉瓷器的质地不同,高温釉瓷器更硬,所以陶瓷敲打的声音也不同。

高温釉的瓷器敲打出的声音更为清脆,低温釉的瓷器敲打的声音则相对沉闷。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陶瓷本身的质地不同造成的,高温釉的瓷器硬度,比低温釉的瓷器更为坚固,低温釉的瓷器则更易碎。

这一切的不同,其实从陶瓷的发展史就能看出来。

早期的原始先民在制陶时,只是将随手可及的黄土搅合成泥,然后烧制出简单的陶器。

之后,随着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发展,先民们学会了有选择性地使用土料。

用淘洗过的土料做成细泥陶器,如盘、碗等食具。

以掺加沙砾的土料做成夹砂陶器,如罐等大型容器。

至商周时期,随着陶匠们对各种土料的认识日益加深。

此时人们发现,使用高岭土烧制的陶器质地紧密,胎体坚硬,吸水率低,实用性大大增强。

再后来,人们无意中发现用高岭土制作的陶器,在入窑烧制后,器壁上有一些闪亮的东西。

经过反复观察,这些闪亮的东西,来自烧窑用的草木燃料其灰尘落在陶坯上所形成。

于是,人们把草木灰与水调和成浆状,涂刷在陶坯表面。

经烧制后,陶器器表有了一层光亮的玻璃质,人们称其为“釉”。

高岭土+釉+高温烧制,等于华夏最早的“瓷器”。

所以,华夏瓷器就这样诞生了。

时间上,不晚于商周时期。

由于这时的“瓷器”,与后来真正的瓷器,在品质上还有差距,因此学界将其称为“原始瓷”。

原始瓷由陶器发展而来,由于它与陶器在品质、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一经问世便受到了青睐。

原始瓷与陶器的主要区别有两点,第一点就是材料不同。

原始瓷使用高岭土(瓷土),其可塑性远高于普通陶器所使用的陶土。

因此它可以塑造出更多、更实用的器形。

就像白面与玉米面,白面能够做出形如小鸟、小猪、小狗等多种造型的面点。

而玉米面所能做的造型就少得多,因为其本身的“筋道”(可塑性)不如面粉。

再就是质地不同,高岭土因本身所含氧化硅与氧化铝的含量较普通黏土要高,因此其胚体的耐高温能力也较后者高。

较高的烧结温度使其质地坚硬、胎体紧密、吸水率低,实用性更强。

可以说,我国就是世界上,最最早使用高岭土的国家。

宋代以后,人们把这种色白、主要由石英、粘土矿物和云母类矿物组成的砂状白土,经过淘洗,淀出白泥,作为制瓷的精料。

大量使用了这种白泥,使历代景镇的瓷器,从质量和工艺水平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超过我国北方一些古窑的陶瓷,其精美程度可与玉器相媲。

景镇于北宋景德年间,也就是公元1004——1007年置镇时,当地所产瓷器已闻名全国。

景瓷负有盛名,除去当时的工艺水平高超外,另一原因是这里烧瓷的矿物原料质地较好。

根据现代学者考证,景镇开始是用附近的瓷石作为原料。

到北宋时,烧瓷的配方有所改进,其中就含有就地取材的高岭土。

据《JDZ陶录》中记载,景镇烧瓷原料,是用徽省祁门的瓷石,加上景镇附近的白土。

到了元代,景镇地区开始在坯料中,掺入一定量的高岭土。

用高岭石、瓷石二元配方烧制瓷器,使瓷器质量有很大改善。

也是因为这种配方,创造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精美瓷器,使景瓷驰名中外。

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元代之时,景镇特别提到的,那边发现的高岭土,应该是麻仓土。

这里的麻仓土跟高岭土,肯定是有所不同的,但是相差不是那么大。

也许,相差的就是古人处理这种黏土的工艺。

同样的工艺,处理出来的麻仓土,就是跟高岭土不同。

而就是在这种麻仓土加瓷石形成的二元配方的基础上,再结合苏麻离青料,才能在元代匠人独特的制瓷工艺之下,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元青花。

高岭土本身就很有优势,等发现了具有独特特性的麻仓土之后,就形成了所谓的二元配方。

就是有了这一切技术,才会让景镇成为宫廷专用窑场,而之后,这个配方就被严格保密。

也是有了这种配方,景镇的制瓷器工艺也飞速工展,民间制瓷被远远甩在后面。

在西方人眼里,这种将石头烧制成白净器物的手段,似乎只有神仙才能做到,他们花费几百年的时间,始终不能探其奥秘。

之后后来使用动物的骨头,烧制出了所谓的骨瓷,才最终烧成白釉瓷器。

到了现代,国内技术被国外剽窃,慢慢的国外的大公司也开始了烧制正常瓷器,那时,他们才真正掌握瓷器烧制这门手艺。

通过瓷器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来,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肯定是高岭土的利用。

高岭土发现之前,陶瓷仅以瓷石烧制,成器率很低。

高岭土的使用,不仅扩大了制瓷原料的来源,而且改变了瓷器的性能。

由原来单一的瓷石泥料,变成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瓷器从此由低火度的软质瓷,提升为高火度的硬质瓷。

这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也给景镇瓷业带来一系列重大变化。

高岭土以其优异性,能被引入瓷胎,使景镇制瓷原料与工艺,发生了重大变革。

并在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景镇亦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

第1220章 瓷器之根

高岭土的使用,使陶瓷制品质量出现飞跃,并且大大推动了欧亚,乃至世界制瓷原料与工艺的进步。

景镇制瓷有着千余年的历史,实际上开采高岭土,已长达1700余年。

而如今在高岭村,已经没有任何瓷土资源了。

只不过,经过一千多年的开采,高岭村的高岭土,也已经被采空。

留下的只是一些废弃的矿坑,在这个地区附近,风化的白云母花岗岩分布广泛,生成砂状高岭土。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