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361章

作者:疯神狂想

包括甘省博物馆藏的半山时代的垂弧锯齿纹彩陶瓮、仰韶文化早期变体鱼纹盆。

除此之外,还有被认为有可能是人首蛇身伏羲形象的鲵鱼纹瓶。

再就是国家博物馆藏马家窑,早期漩涡纹四系彩陶罐等。

这些集中呈现了黄河中上游史前彩陶精品,展示了黄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与辉煌、灿烂。

距今八千年左右,渭河流域的先民烧制出了我国北方第一批彩陶。

此后,彩陶广泛出现于黄河、辽河、长江等流域的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

而黄河上游甘省地区彩陶最为发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陶文化。

甘省的彩陶文化跨越5500年,历史悠久,包含了众多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文化。

展览共展出精美的史前彩陶195件(套),包括两件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

从内容上分为四个单元,涵盖甘肃彩陶各个历史时期。

内容涉及文化背景、彩陶制作、风格流派、自然物象、精神生活等各类主题。

其中不乏精品,许多彩陶也是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堪称黄河中上游史前彩陶精品荟萃,充分展示了黄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与辉煌、灿烂。

比如半山时代的垂弧锯齿纹彩陶瓮,以黑红双彩左右连缀、层层扩展,在陶瓮上摹绘了一朵盛开的花朵,也象征着甘省彩陶艺术鼎盛时代的绚丽与壮美。

还有变体鱼纹盆,鱼纹是仰韶文化早期最常见的标志性图案,仰韶中期逐渐消失。

鱼纹大多画在盆形器一周,约2至3条,首尾相接。

最初的鱼纹写实性较强,后来从头部开始简化,进而鱼鳍合并,最终成为一种十分固定的程式化图案,表现为由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规律。

这次展出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展出的这些都是远古重宝。

第一单元“黄土下的彩色世界”主要表现甘肃彩陶的文化背景。

分为“发现”“泥火成器”“文化兴衰”三组。

“发现”部分追溯了甘省彩陶,于1923-1924年被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的过程和意义。

也叙述了我国考古学者在纠正安氏的误判,以及完善甘省彩陶历史序列中的贡献。

“泥火成器”部分,从科技史角度展示了陶器从制作陶坯、绘彩和烧制成品的过程,以及敷泥贴片和泥条盘筑两种制作方法。

“文化兴衰”部分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甘省彩陶文化做了一个概要介绍。

这里面的一些代表作,都很有历史意义。

像是鲵鱼纹瓶,鲵鱼纹头部为人脸形象,双目原睁,张口露齿,身体弯曲扭转,遍布鳞片状的网格纹,两侧饰爪形纹。

这件作品形象写实生动,具有鲵鱼、人、蛇三者组合的特征,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形象。

第二单元“笔画与色调的奏鸣”,按照时代顺序,介绍甘省彩陶各个文化的主要纹饰及演变规律。

内容上分为“一抹红彩”“从直线到曲线”“激流涌荡”“红黑彩与锯齿纹”“圆形天地”“余音绵绵”六组。

“一抹红彩”展示大地湾文化时期最早出现的彩陶特征;

“从直线到曲线”介绍仰韶文化时期,彩陶图案由简单搭配到复杂构图的演变规律;

由于马家窑文化彩陶十分丰富,展览将马家窑早中晚三个时期分作三组来展示。

“激流涌荡”“红黑彩与锯齿纹”与“圆形天地”,分别展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彩陶群组。

对这一时期的漩涡纹、网格纹、黑红彩锯齿纹、葫芦网格纹、四大圆圈纹、回形纹等代表纹饰做拆分解读。

集中展示甘省彩陶,最辉煌阶段艺术成就;

进入青铜时代,彩陶数量减少,品质也有所下降。

因此齐家、四坝、辛店、沙井这四个青铜时代文化的彩陶,归为“余音绵绵”一组按时间顺序展示。

各文化彩陶风格各异,特色鲜明。

第三单元是“大自然的生命组歌”。

通过具象纹饰,展示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及主要生物纹饰的特征与变化规律。

内容上分为“花叶繁茂”“鸟乘风行”“水生一族”“驯化与野生”四组。

顾名思义,“花叶繁茂”表现花瓣、叶子、果实、葫芦等植物纹的形态特点。

“鸟乘风行”展示鸟纹的形态与演变特征。

“水生一族”表现鱼纹、蛙纹等水生生物的形态及变化特点。

“驯化与野生”展示猪、犬、羊等家养动物和鹿、兽、蜥蜴等与畜牧、狩猎生活有关的动物。

这些形象有些是单纯的艺术装饰,有些则蕴含了信仰内涵。

其中的太阳、植物、动物和人形纹饰,展示了人们生息之地的自然生态。

其中的经典就是马家窑早期的漩涡纹四系彩陶罐,这种彩陶罐形体高大,用流畅的线条、饱满的构图再现了黄河河水波浪起伏、涡流翻卷的壮丽画面,也表达了先民对母亲河深深的眷恋。

还有猪面纹细颈壶,这件细颈壶的肩腹部,以二方连续方式绘出了四只猪面。

每只猪与旁边的一只共同拥有一对眼睛,形象生动,构思巧妙。

家猪是先民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也是原始农业开始繁荣的证明。

第四单元“精神的家园”,将各文化阶段与人们精神生活有关的彩陶纹饰集中起来,分类展示。

内容分为“原始信仰”“塑形艺术”“音乐舞蹈”三组。

上古时代,原始信仰是人们最主要的精神支柱。

“原始信仰”主要展示,最能体现这些特征的鲵鱼纹与神人纹。

其中神人纹最为丰富,变化规律也很清晰;

先民们在探索彩陶纹饰艺术的同时,对立体塑形也给与了一定的关注。

“塑形艺术”展示各种陶塑文物,反映史前先民准确的观察能力、出色的表现能力和日趋丰富的审美情趣。

音乐与舞蹈,是人类表现情感最直接的艺术形式。

第1956章 史前陶器,艺术最初的里程碑

上古时代的乐舞与原始信仰的关系非常密切,也与世俗的精神生活不可分割。

载歌载舞的集体活动也是愉悦人心,促进社会交流的重要手段。

“音乐舞蹈”展示了一些舞蹈图案的彩陶,也有陶鼓、陶埙、响器等多种乐器。

其中典型代表是变体神人纹壶,这件作品表现的是具有神秘色彩的神人。

神人之间漂浮着很多气泡一样的东西,神人的头部表现也是这种气泡。

如果联系到蛙类的生活习性,很容易联想到这是蛙卵。

和其他的神人纹相比,这里的神人四肢短小,也很像是婴儿。

因此这个陶壶图案所展示的内容,或许与人类的生殖崇拜活动有关。

看着这些陶器,陈文哲感觉还是很有意思的。

现在他感觉瓷器都已经做遍了,好像就没有他没做过的,所以现在做点陶器好像也不错。

“这是鬲?陶器的鬲还真是少见,最难的居然是保存的这么好,这东西有年头了,应该算是史前的东西吧?”

想要玩陶器,现在对于陈文哲来说,一点也不难。

所以,他很快就知道找到了一些好东西。

“鼎”天“鬲”地,各种史前陶器之中,这两种器型都应该算是难得。

泥土和雨水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陶器却是史前人类的伟大创造。

古人们通过观察大自然里雨水对泥土的浸润、和雷电对泥土的烧制,获得灵感,逐渐理解了陶器成型+烧制的制作过程,开始以实用为目的制作陶器。

有了陶器人们就可以盛水和食物(食器)、烹饪食物(炊器)、储存粮食(盛贮器)。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迈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在与原始农业、手工业的配合下,文明萌芽悄然发展。

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制陶传统,在其后万年的历程中发展出五花八门各具特色的炊器、酒器、乐器等陶制品。

泥士灵活的可塑性,可以让人们尽情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后来在陶的基础上更是孕育出了瓷器。

可以说史前的陶器,是中华文明与艺术最初的里程碑。

其中的代表就有鼎,比如裴李岗文化乳钉纹红陶鼎。

陶鼎,炊煮器和盛食器,最早发现于南河的裴李岗文化。

这种陶器距今8500~7000年,鼎自带实心支脚,可以平地起灶做饭。

陶鼎后来在黄河和长江流域都有所发现,是最流行的一种陶器。

除此之外,还有裴李岗文化红陶三足鼎钵。

三足钵,一种古老的容器,在8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就有出士,形状像盆但有三个小支脚。

再就是大汶口文化时期褐陶鬹,陶鬹(guī),它是一种有鸟嘴一样流口的三足酒具。

这种酒具起源于齐鲁的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4500年,在东部地区比较常见。

还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小口尖底瓶,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产物,距今7000~5000年。

它是其中的典型器物之一,其外形极具特色,最初被认为是用作汲水器,新近的研究认为小口尖底瓶有饮酒酿酒的功能。

还有大汶口文化八角星纹彩陶豆,这是一种具有高圈足的盛食器。

迄今发现最早的陶豆,是出土于江浙萧山的跨湖桥文化遗址,距今8200~7200年。

主要见于我国的东部地区,商周以后还出现有青铜豆、漆器豆,一直延续到汉代。

商州紫荆遗址新石器时代黑陶斝,商王武丁时期妇好墓青铜斝,这些都是其中经典。

陶斝,炊煮器,圆口、平底、三足,有三个空心支脚,以便在煮食物时扩大受热面积。

陶斝是庙底沟文化居民在陶鬹启发下创制而成,距今6000~5300年。

到青铜时代,斝这种器形开始用于酒器。

新石器时期的龙山文化陶鬲,就是除了鼎以外,最为常见的器型。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