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362章

作者:疯神狂想

陶鬲,它同时可以作为炊煮器和盛食器,外形特点是侈口、圆腹,有三个空心袋足。

在龙山时代,也就是距今4500~4000年之时,开始兴起于我国西北地区,然后普及至黄河中下游。

陶制的鬲,即使在商周时期依然在民间继续流行。

二里头文化遗址白陶盉,是盛酒器,有管状的流口和三个空心足。

可能起源于大汶口文化的陶鬹,在龙山时代和二里头时代(距今3800~3500年)的黄河流域被广泛发现。

齐鲁那边除了大汶口文化,还有一些遗址,比如潍城姚官庄文化遗址,这里出土的有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也是饮酒器,是齐鲁地区龙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的典型器物。

这种陶杯因器壁薄如蛋壳而得名,胎体表面经长时间打磨,胎体熠熠发光,且仅出士于顶级大墓,被认为是重要的礼器。

再就是磁山文化红陶盂,还有磁山文化红陶盂及其支脚。

陶盂,一种平底的炊煮器,在使用时需要用支脚架起来,因而在后来逐渐被更容易使用的鼎取代。

陶甗,炊煮器,使用原理类似于今天的蒸锅。

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是无底甑,放食物,下部是鬲,用于煮水。

中部置箅,就是竹制的、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器具。

箅上有用来通蒸汽的洞孔,产生的蒸汽可蒸熟上部分中的食物,广泛发现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像是史前的陶器,哪里的数量最多,自然是故宫陶瓷馆。

而其中的一些精品,肯定是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这些作品贴近生活又充满想象力。

人类学会用火,即发现被火烧过的泥土会变硬。

这也许就是全世界早期人类,都会制作陶器的原因。

但并不是每个文明,都把陶器做成了艺术品。

咱们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就有了精美的彩陶,之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这些文明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甚至夏商周时期,都有成熟的制陶技艺。

彩陶指画有黑、红、白、褐等色纹饰的陶器。

彩料由含氧化铁和氧化锰的天然矿物原料研磨而成。

在成型后的陶坯上用毛笔蘸彩料描画纹饰后,入窑经900度左右的温度焙烧而成。

第1957章 纯朴、幽深、内敛、风雅之美

仰韶文化早期还没有拉坯技术,制陶时成型用泥条盘筑法。

国博展出的仰韶文化鹰形陶鼎,就是用的泥条盘筑法。

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制陶工艺技术日趋娴熟,原料的精选、快轮拉坯技术的发明,使陶器造型更加丰富,形体愈加规整。

大汶口文化白陶系,使用一种氧化铁含量极低的粘图成型后,入窑经1000度左右的温度焙烧而成。

龙山文化黑陶,系用快轮拉坯成型,胎壁薄者厚度仅0.3-1毫米,故有“蛋壳黑陶”之美称,反映出当时精湛的成型技艺。

故宫陶瓷馆展出的第一个部分,就是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开始的。

从仰韶文化开始,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就进入彩陶阶段。

彩陶纹饰有动物、植物、人物、几何、日月星辰等,画法古朴自然,蕴含人类原始宗教的理想思维,给人以神秘之感。

它是陶瓷工艺史上,最早把装饰纹样与造型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品,堪称远古文化艺术的第一个高峰。

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因首次发现于南河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这是一个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遗址发现了非常精美的彩陶,因此也称之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陶器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

造型有盆、罐、钵、壶、尖底瓶、盒、鼎等。

普遍采用泥条圈筑法或泥条盘筑法成型,小件器物则直接用手捏制而成。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几何纹盆,就是其中经典。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的常见纹饰,著名的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描绘的就是一个人脸口衔鱼的形象,可见鱼和半坡人们生活的联系。

大汶口文化是距今约6000—4200年,因首先在齐鲁省宁阳县堡头村和泰市郊大汶口镇发现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齐鲁和苏江省北部。

大汶口文化陶器,按质地可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

按颜色可分为红陶、灰陶、白陶、橙黄色陶等。

白陶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

陶器造型主要有鼎、豆、罐、壶、杯、盂、鬶、背壶等。

背壶是大汶口文化所特有的器物。

大汶口文化也有非常精美的彩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前2600年)出土于苏江邱县四户公社大墩子,彩陶花瓣纹钵。

肩部以褐彩留白二方连续叶纹装饰,每五片叶子组成一椭圆形图案,共五组。

叶纹下饰褐彩圆点纹一周。

青莲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初在江苏淮安青莲岗发现而得名。

该文化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和苏北,出土陶器主要有鼎、釜、甑等炊器,豆、碗、钵等饮食器。

其彩陶多用红、褐、紫彩描绘纹饰。

纹饰有双弧线纹、水波纹、八卦纹、十字纹及圆点纹等。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约公元前3900-前3600年存世,其中彩陶花叶纹是齐代表。

庙底沟类型处于仰韶文化中期,主要分布在渭水流域晋南、豫西地区。

庙底沟类型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极少量灰陶,以泥质红陶和夹沙红陶最常见。

纹饰有绳纹、线纹、弦纹,还有少量附加堆纹。

彩陶纹饰发达,常见纹饰有回旋勾连纹、花瓣纹、弧纹、豆荚纹、网格纹等。

也有少量的动物纹、鸟纹和蛙纹等,其中以回旋钩连纹最为常见。

新石器时代辛店文化,距今约公元前1500-前900,代表器型有彩陶双勾纹双耳罐。

辛店文化分布在甘省洮河、大夏河流域和海青湟水流域的一支青铜时代文化。

其陶器大多为圜底,主体纹饰为双勾纹。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之中也有白陶罐。

白陶最早见于汤家岗遗址,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都较为流行,西周以后消亡。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当中,还出土过白陶双系背壶、白陶鬹等。

白陶所用原料系纯度较高的陶土,成型后,入窑经约1000℃窑温焙烧而成。

再就是红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出土的有红陶三足鼎和红陶鬹。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龙山文化陶器主要有灰陶、红陶、黑陶、彩陶和少量白陶等,制陶工艺比仰韶文化陶器有很大提高。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约公元前2600-前2000年,出土有黑陶单柄罐。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齐鲁章丘龙山镇而得名。

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

陶器的制法虽然还在使用手制,但快轮拉坯的使用已很普遍,因此器物形体较为规整,胎体明显变薄。

黑陶与灰陶的烧造方法一样,均采用强还原气氛烧成。

之所以会呈现黑色,是因为在烧成后期将窑停火封门,在窑顶孔上浇水,燃料中的碳素与蒸气结合渗入胎体即成黑色。

齐鲁龙山文化的黑陶最为精致,其中有一种素面磨光的黑陶最具特色。

其胎体薄而均匀,色泽黑亮,有的薄如蛋壳,故有“蛋壳黑陶”之美称。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之中出土的有黑陶双系壶、黑陶弦纹双系罐、黑陶觚形三足杯。

黑陶是在强还原气氛中,用烟薰法进行渗炭烧成。

在入窑焙烧的后期停火封门,从窑顶孔上浇水,碳素与蒸汽结合深入胎体,再经打磨,即成光亮的黑色。

对比仰韶文化彩陶,黑陶的单一颜色突显了其纯朴、幽深、内敛、风雅之美。

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距今约公元前2100-前1450年,其中经典陶器是红陶盉。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继马家窑文化发展而来。

主要遗址位于青、甘等地。

齐家文化陶器独具特色,代表器形主要有双耳罐等。

这些器型不要看简单,好像制作难度也不高,但是真要做好了,还真是很漂亮。

第1958章 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不管是十分出名的蛋壳黑陶,还是红陶、彩陶,都值得做一些。

不管是用来收藏,还是展览,都是很好的。

史前的陶瓷,比较出名的窑口,就应该是马家窑了。

故宫陶瓷馆之中,马家窑彩陶,尽显高超的绘画技巧和非凡的想象力,可以说是彩陶当中最为精美的一批。

马家窑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主要分布于甘、青地区。

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