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285章

作者:疯神狂想

最后一种看法则是青铜毕形器,青铜毕通常与铜鼎配套使用,它的用途是“捞肉”。

古人非常聪明,他们会发明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活用品,并对原有的用具进行改造。

这种说法是最靠谱的,造型奇特的青铜手,应该只一种捞肉的工具。

以上五种用途都是猜测,要想确定到底是什么用途,就只能看以后。

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会发现更多的文物,定会破解青铜手用途之谜。

就像之前古人发现的一些生活用品,我们现代人很难想象得到。

但是,从后来的发现,比如壁画、典级当中,就可以看到一些相符的记录,这样就可以确定一件物品的用途。

像是这样不知道用途的东西,在古代很多,就比如青铜轮形器。

这个东西属于商,是三星堆出土,直径85厘米。

虽然看起来有点像方向盘,但这真不是。

三星堆轮形器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在发现之初以为是车马器,后来细看才发现这并不是车轮子。

之后,便根据它的外观定名为“轮形器”。

在轮形器边缘等间距地,分布着5个眼孔,中心处也有一个眼孔。

所以,轮形器应该是配合什么东西使用的,或许是悬挂在青铜树上,又或者与青铜大立人组合使用。

可惜,三星堆器物在坑埋的时候大多被砸毁,所以器物的分布比较混乱。

所以,没办法就近进行器物的复原,也无类似图像作参考。

不少专家猜测,轮形器可能与太阳崇拜有关。

第六种奇怪的东西是作册般鼋,商晚期的东西,现在藏在国家博物馆。

虽然看起来有点假,但却是货真价实的国宝!

经过了多位专家的鉴定,确认这是一件商朝晚期的青铜器。

这件青铜器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奇特的造型,更在于鼋背甲上的32字铭文。

铭文记录了一位商王,在洹水射鼋的事迹。

这位商王对着河边发现的这只鼋连射4箭,箭无虚发,箭箭射在了这只鼋的身上,这件青铜器就是为了记录这一事迹所作。

据说是一位南河老农在河边钓鱼时所获,后来被国家博物馆征集入馆。

因为非正规发掘出土,所以,对于这件青铜器仍有诸多怀疑。

这东西的形象,就是一只乌龟的背上插着四只箭。

说乌龟不准确,应该是鼋,它作爬行状,探首,四足外露,尾向左偏,左肩部、背甲嵌入4矢。

鼋背铸铭文4行33字,记述丙申日商王行至洹水,射鼋。

商王射1箭,作册般佐射3箭,全部命中,商王将射获的鼋赐给作册般。

铭文所记,正与此器取像相合。

商代前期,少数青铜器上开始铸造铭文,字数较少。

到了商代晚期,铸铭青铜器明显增多。

直至商代末年,才出现几十字的长篇铭文。

西周是青铜器铭文的全盛时期,100字以上的铭文颇为习见,超过200、300字的也不乏其例。

青铜器铭文又被称作“金文”、“钟鼎文”,基本保持毛笔书写的形态,是当时的正体文字。

也是因为其上大多数有文字,才能让青铜器成为我国真正的国宝重器,因为它是在传承文明。

比这一件更加重要的,肯定就是那只饭盒。

陈文哲之前就买到过一件遂公盨,就是不知道藏在保利的那件是不是真的。

遂公盨:“我必须也是真的!”

你以为它只是一件“饭盒”,实际上还真是一件青铜饭盒。

“盨”音同“许”,在古代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

这件青铜饭盒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铭文,盨上有铭文98字,记录了大禹治水、为政以德等内容,文体与《尚书·禹贡》类似,又可互证。

这件青铜盨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大禹治水的文献记录,意义非凡。

第八件就是云纹铜五柱器,西周中晚期,很像是现代路由器的东西。

这样的器型就目前来说尚属孤品,其形象也不见于任何史料。

对于这件云纹铜五柱器的用途众说纷纭,目前有香器、乐器、祈子器等几种说法。

第九件让人奇怪的东西是青铜卡尺,不用说是王莽时期的东西。

它是真正疑似“穿越”的文物之一。

为现代游标卡尺的原型,可以测量长度,也可以测外径和深度。

学者推算它能测量的最长长度,差不多为汉代的一尺。

最后一种是铜奔马,东汉晚期的东西。

铜奔马,因“马踏飞燕”出圈,但因马蹄下所踏之物存在争议,出于严谨的态度,定名为“铜奔马”。

曾有网友提问,国宝“马踏飞燕”,为何从不拍正面照?

我相信提问的网友,一定没看过铜奔马的实物。

只要看过铜奔马本尊,就知道铜奔马的正面有多搞笑了。

何况,只有从铜奔马的侧面看,才能看到马腿的“顺拐”情况。

这也是铜奔马的精彩之处,只不过原来这一点很多人都不清楚。

看到最后,陈文哲又看到了一个系列的奇奇怪怪的青铜器。

这一家做的就是猎奇,所以他仿制的古代青铜器,还真就有不少,很少有人知道。

有一些青铜器实在诡异,最后一件怪得让你不信自己的眼睛!

众所周知,众多的帝王和诸侯墓中,不乏如鸮尊、四羊方尊、大盂鼎等重器。

可是除了这些名传遐迩的国宝之外,那些古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稀奇古怪,不知道用途的诡异之器。

这些诡异的器皿身上,有的能让你脑洞大开,有的想痛了脑袋才知道用途,有的根本不知道是干啥的。

比如在1958年,长安的汉墓中曾经出土过两件鸡首。

当时的文物专家并没有拿它们当回事,可是后来,在整理文物,才发现这两件东西不一般。

它们并不叫鸡首,而应该叫鸠仗首。

第1844章 难以理解的怪器

我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习俗,汉明帝在位时,曾举行过一次宴请70岁以上老人的宴会。

宴会后,汉明帝就给与会的老人,一人发了一个鸠杖。

《后汉书礼仪志中》:“玉仗,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

斑鸠鸟进食不噎,寓意老人们都吃嘛嘛香,身体倍棒,健康长寿。

除了这种特殊的御赐之物,其实铜弩机在古代也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

现在已经是火器的时代,一旦打仗,小型火器都是小意思,往往大的东西啥的,就直接砸过去了。

可是在春秋战国,两军交战,弓弩为先,可见弓弩在当时,绝对是一等一重要的武器。

文物专家们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内,进行保护性挖掘时,曾经出土了过一批铜制的怪器。

这东西很像是写意的手枪,但那时候哪里会有手枪,专家们随后,就否定了不靠谱的观点。

随着发掘的深入,专家在这种手枪状的青铜器前面,发现了腐烂的弩弓和羊肠衣弓弦的痕迹。

看到了这些痕迹,专家才明白,这原来是弓弩后面的铜弩机。

这种弩机是具有远射和杀伤力较强的武器,它的构造分矢匣和机体两部分。

机件为铜质,矢匣用楠木雕制,呈长方形,前端下缘有两个并列的半圆形发射孔。

匣内有三个储存矢的槽,两侧为竖槽,可储矢九枝,中间为水平槽,可并列放置而内。

这种铜弩铸造精良,十分精巧,已经有了现代武器的一些雏形。

可惜,在古代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是一次文明断层,加上不重视科学,这种武器就没有得到发展。

甚至到了汉代,其实用的弩弓已经变大,不再是缩小。

现代科技已经证明,任何一件东西,巨大化和微型化都是高科技。

在1964年的时候,川都出土了一部于刘禅景耀四年制造的一个铜弩机。

景耀四年已经是距诸葛亮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但是这部大型连弩的制作依旧非常的精密。

整个连弩的重在267公斤,因此这么大的连弩就是用脚蹋才能完成弩箭的上弦,之后才能够进行发射。

而切在《唐静塞弩》中的记载,有着详细的描述。

这本书中说,在蜀中有非常多的弓弩的,而最大的弓弩就是诸葛连弩。

这种弓弩可以一次性发射十支弩箭,叫做群鸦,也可以只发射一支弩箭。

而且不过发射十支的还是发射一支的,都叫做摧山弩,就是当年孔明制作的连弩。

只不过,在古代能够支撑起这种大规模工业化制造的王朝不多,而就算有能力制作,想不想制作,能不能制作,还是个问题。

所以这种极其类似手枪的铜弩,最终也就失传了。

像是这样的奇怪东西,古代还有很多,比如玉韘。

玉韘是什么东西,正确答案是它是扳指的老爸。

古时候,为保护开弓者的手指,戴在弓箭手右手拇指上的钩弦辅助用具,就是玉韘。

最早的玉韘出土于商代晚期的殷墟妇好墓中,当时出土的时候,考古工作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是扳指。

但清代的扳指都是中空直圆桶形状,跟这个异形的怪物有些区别。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