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154章

作者:疯神狂想

那时瓷板上才逐渐兴起署匠师名款、书写制作年月的风气。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同一时期,还涌现出一批专画浅绛彩的名家。

20世纪20年代后,粉彩逐渐取代浅绛彩成为瓷板画的主流。

也就是此时,出现了以王琦为首的“珠山八友”,绘制了一批深受各阶层人士喜爱的瓷板画精品。

除“八友”外,李明亮、方云峰、邓碧珊、王步等名家作品也名噪一时。

第1655章 以刀代笔绘大千

民国时期的瓷器造型上品种单调,器型丧失了过去浑厚朴素的风格,显得笨拙。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受到了些国外工业产品的影响。

这时期瓷器造型,有陈设品和生活用品。

陈设品有瓷像,比如人像、佛像、飞禽走兽、三星人、大肚人、和合二仙等。

生活用品有盘、碗、杯、碟、胆瓶、缸、小瓶、皂盒、烟壶、扣盒、节盒等我们耳熟能详的。

也有像水仙盘、水洗、帽筒、花盆、笔筒、水盂、笔架、茶壶、鱼缸、粥罐、药瓶、花瓶、将军罐等观赏瓷。

除了正常的生活用瓷,民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仿古怪器。

它的特点是数量多、范围广,不仅有仿制历代名窑陶瓷,还有民国后期仿前期的瓷器。

常见的仿制古瓷器有,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

还有仿隋唐五代白瓷,仿宋元时期官、汝、钧、哥、定五大名窑瓷器。

仿明、清和民国前期瓷器的,制作工艺相当粗糙。

如笔筒口沿处修胎不圆润,摸上去有坚硬感。

瓶类器型线条轮廓没有同治、光绪时分明。

瓶双耳,由前朝双狮耳简化成为回形耳、花耳,耳的装饰性愈来越差。

这时期出现了贴花瓷器,有的瓷器全部是贴花的,有的是贴花与水彩相间的瓷器。

也就是说,有一部分是贴花,有一部分是绘画水彩,两者融为一体。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清末和民国初期,瓷器上出现了“公司”款。

如出现了“西江瓷业公司”、“桐华公司”、“义成公司”、“刘荣盛号”、“唐益源号”、“陈和顺号”等款识。

民国瓷器的发展,可谓是一路艰辛。

当时经济萎靡,时局动荡,大大阻碍了制瓷业的发展。

但是在这个时期,我国陶瓷史上仿古瓷器的生产,却成了高峰期,并且规模、产量和质量超过了民国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民国时期的仿古瓷种类主要是颜色釉、青花瓷、彩绘瓷器、刻瓷、洪宪瓷。

颜色釉瓷器是官窑时期,控制最为严格的品种,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种。

而且烧造的难度很大,特别是康熙时期的缸豆红釉,到了雍正时期已经失去了配方难以烧制出来。

而在民国时期的仿品,已经出现在市场了,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郎窑红瓷器也是康熙时期的品种,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市面上出现的仿品已经真假难辨了。

还有各色青花,由于国门开放,各种原材料更加容易购买。

所以,民国时期的钴料进口便宜,因此青花瓷遍地开花。

主要仿制的青花瓷,是明末清初的产品。

在造型、画工、呈色上几乎相近。

彩绘瓷器仿制的,也主要也是明末清初的作品。

但是,这些作品多数流传到海外。

在造型、画工上,这些作品倒是承继了前朝的神韵。

粉彩和珐琅彩瓷也有大量的仿制品,画匠都是官窑内的高手。

所以绘画精细,生动灵巧,在鉴定时候要对比真品分辨年代。

就是因为有高手参与,所以民国的珐琅彩瓷,只要遇到了也不能放过。

因为敢做珐琅彩的,应该都是高手。

至于不是高手的作品,你一看就能看出来,因为就没法看。

珐琅彩到什么时候也是高端瓷器,李金鲤当然买不到。

不过,他倒是买到了一件刻瓷。

刻瓷艺术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术,秦汉时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

从魏晋开始,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现。

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很想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

于是当时的艺人们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

宋代定窑瓷器的装饰,就是在瓷坯上刻出花纹后施釉烧制的典型代表。

真正的刻瓷,也就是在瓷釉上雕刻,是从清初开始的。

据记载,清初,在民间开始有了专门从事刻瓷的行当。

但大多以平刻为主,点线构图等艺术表现力显得单调、平实,并没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

一直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经济的昌盛和统治者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意在皇宫中设置了“造办处”,专门制造宫廷使用的工艺品。

由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推崇,镌刻书法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当时甚至已有人,能用刀在瓷板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鸟、草虫等,且栩栩如生。

这个时期,刻瓷真正发展成为了一门新的瓷器装饰艺术。

在上世纪初,刻瓷在中原地区流传甚广,尽管艺术水准参差不齐,但很多民间艺人都掌握着这套瓷上雕刻的本领。

后来,因为战乱,这门技艺逐渐失传。

解放后,刻瓷技艺已经鲜有人掌握。

陈文哲看到的这一件,很明显不可能是真品,因为这是一件汝窑青釉三足洗。

三足洗常见,汝窑器可不常见,更何况是刻字的汝窑器。

这是一件丙字款三足洗,如果是真品,那就是地地道道的宫廷陈设瓷器。

可惜,那一件真品不可能出现在陈文哲手中,因为真品藏在故宫之中。

不过,这一件仿的还算不错,它敞口、直壁、平底、下承三个曲足,外底有五个细小的支钉痕。

造型仿汉代铜洗式样,简洁雅致。

通体施天青色釉,开细碎纹片,釉色柔和清澈,如玉般青翠华滋。

纯正的釉色与釉面,与特意制作的细碎纹片形成对比。

这使单一的青釉,增添了节奏韵律之感。

只是这一点,就显示出了宋代追求理性之美的艺术风格。

所以,这绝对是一件精仿。

这件丙字款御题诗文汝窑三足笔洗,虽然是仿品,但是它工艺精湛,造型秀美,精工小巧。

特别是天青色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

这种釉色,很明显是以名贵玛瑙为釉。

也只有这样,才能烧制出纯正的天青色泽。

这种色泽十分独特,它能随光变幻。

第1656章 笔、墨、色、刀为一体

这只汝窑三足笔洗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

再加上土质细润似玉,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馨,明亮如玉而不刺目。

甚至器底上的五枚细小的芝麻钉痕,也十分纯粹。

这件刻了字的三足洗,通体看釉色淡雅,柔美细腻,蕴润似玉,高贵大气。

这样的瓷器,就算是现代仿品,也极具收藏价值。

陈文哲还真没想到,除了他之外,竟然还有人能够把汝窑瓷器仿到这种程度。

特别是其上的一圈御题诗,仿的也十分到位。

这盘子下面刻有乾隆甲午年(1774)春御题一首。

淡青冰裂细纹披,秘器犹存修内遗。

古丙科为今甲第,人才叹尔或如斯。

所以说,说到刻瓷,就要提到清代的乾隆皇帝。

他一生作诗无数,喜欢命人刻在瓷器上。

就是由于皇室喜欢,所以发展到了晚清以后,以钢钻或者石为工具,在烧好的白瓷上刻画山水人物的瓷器,更是别具风采,这就让它发展成为新的陶瓷装饰技法。

民国时期,袁大头就曾经命人为英伦国王乔治刻相。

由于形态逼真、惟妙惟肖,颇受好评。

后来刻瓷得到了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专业。

而刻瓷这种工艺作品,就形成了一种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

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划、凿镌各种形象和图案,自然不简单。

而这种工艺,通常也指在瓷器、瓷板上刻凿成的雕塑工艺品。

刻瓷也被称为瓷器上的“刺绣”,一凿一刻间尽显功夫。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