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153章

作者:疯神狂想

而接底技术,正是为了迷惑这些只看瓷器底部的人。

一般情况下,可以依据以下三点,通过瓷器底部来判断瓷器本身。

对于大部分瓷器而言,表面会覆着一层釉,瓷胎上的信息会被釉给掩盖。

而瓷器底足的一圈没有釉的,通过底足就可以得到胎体最直接的信息。

官窑瓷器底部常常伴有款号,比如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底部书写的“大明成化年制”六字。

而民间瓷器底足往往不写年款,只是画一片树叶或者一个圆圈。

除了款号外,从书写细节上面也能看出瓷器的年代。

底部一些工艺上的细节、特征以及手工留下的痕迹,也能够成为判断一件瓷器制成年代的依据。

接底之所以如此流行,除了很多人通过瓷器底部,来判断瓷器本身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量大价低保存完整!

瓷器底部是非常难以损坏的,一来底部要作为瓷器的支撑,本身做的比较厚实;

二来底部面积比较小和隐蔽,不容易受到外来的伤害。

所以多数情况下,瓷器即使破损严重,底部却常常保存完好,这导致古瓷底部量大价低保存完整。

今天景镇的古玩市场上,常常可以看到大量宋代和明清的瓷器碗底。

这些碗底经过打磨,被当成盖置或者杯托,卖给对古代瓷器感兴趣的人们,价格低廉。

虽然接底是一门不错的生意,但其中有两大难点。

一来瓷器烧造有很大的收缩性,要想烧制出一个与碗底能完美地搭配的碗身,非常苦难;

二来接好的底部,必须让人看不出缝隙。

以上这些难点会让普通人望而却步,但难不倒造假高手。

他们接底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仿烧几件完整瓷器,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件把底切掉,将切口的内壁磨平整。

之后再将老底对应边缘磨平与切口刚好吻合,然后塞进瓷器底部粘好,严丝合缝,完全不露痕迹。

虽然文字描述起来简单,但对手上功夫是相当有考验的。

接底只不过是仿古瓷的冰山一角,在民国时期仿古瓷非常旺盛。

这虽然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但许多制瓷技术往往通过这种方式保存了下来,对景镇手工业反而有积极作用。

而就算是这样,民国时期也是我国陶瓷生产、发展史上最为低潮的时期。

我国陶瓷业发展到宋、元、明、清诸代,都有一个复苏、发展、全盛至衰落的过程。

但到了民国时期,整个陶瓷业就一直低迷不振,瓷器生产已呈全面衰退之势。

袁大头为了效仿封建王朝,在景镇建立了御窑厂,派郭葆昌监督窑务,陶瓷业中心仍在景镇。

这些瓷器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传统官窑瓷器的精美细腻。

但总体上看工艺低劣,精美程度甚至不及工艺衰落的晚清瓷器。

不过,由于国外有人收购古董,所以民国时期仿古成风。

但是以青花、五彩、粉彩为主流。

一个原因是官窑败落以后,窑工流散到民间。

以前民间不得制造的御器,现在随便烧造了。

所以仿官窑的制式,已不再被阻止;

二是利益驱使,从三国、两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没有不仿的,数量极其庞大。

第1654章 民国经典

陈文哲翻着最近李金鲤送来的一些仿古瓷,其中有单色釉瓷器,有仿哥窑瓷器,也有仿龙泉窑的瓷器。

可惜,这些仿品的技术都太次,陈文哲并看不上眼。

但是,李金鲤这一次应该没有少花钱,因为这里的这些东西数量可不少,而且看着还都不是一眼假。

这样品质的仿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也应该不低。

比如接底的几件瓷器,拼接的就十分到位,但是在陈文哲眼中,还是漏洞百出。

不过,在这些造假的瓷器当中,他居然还在这里面看到了一件居仁堂款的洪宪瓷,这可就有意思了。

如果说民国这一时期还有官窑,那么就只有“洪宪”瓷与“觯斋”瓷。

清末,进入民国之后,在袁复辟帝制的紧锣密鼓声中,郭世五想效仿明、清历代皇帝的做法,在景镇烧制名贵瓷器,供宫廷陈设使用。

郭世五将这一想法禀报给袁,袁大为赞许,当即委任郭世五为陶务署监督,赴景镇烧造“洪宪”帝号御用瓷器。

为此,郭世五成了景镇御窑厂历史上的最后一任督陶官。

御窑厂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烧出数量极少的一批“洪宪”瓷。

它多取兴旺祥瑞的雍、乾盛行瓷器为标本,精心效仿。

这批瓷器质地精良,彩料考究,造型美观大方,是一批极为特殊的产品。

其实“洪宪”瓷只是一种通称,郭世五烧制的高级名贵瓷器并没有用“洪宪”款识。

郭世五督理景镇制瓷时,开始先烧“居仁堂制”款瓷,未等“洪宪年制”款御瓷烧制,做了83天皇帝的袁便倒台了。

“居仁堂”为当时袁在中国海的寓所,正宗的“洪宪”瓷是闻名于世的“居仁堂制”款瓷。

所以,现在见到的“洪宪年制”或“洪宪御制”款的器物,绝大多数都是二三十年代民窑烧制的,虽制作精细,但确属赝品。

郭世五还用自己的别号“触斋”为款识,烧制了一部分瓷器,与“居仁堂制”款瓷都堪称名贵。

“居仁章”、“觯斋”款识的名贵瓷器甚少,有人见了不识货、不重视,乃至轻易出手。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这种款的民国时期的瓷器,真的十分少见。

所以,鉴定起来也比较困难。

遇到这种瓷器,鉴别真、伪品时,应特别注意署的不是“居仁堂制”的款,而是其他细节。

这种器物,其胎釉、器型、绘画等均有工细的特点。

并且是小件器物多于大件,而仿品往往是“款”十分相像,其余的都很粗糙。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胎骨较粗,民窑产品较多。

与历代瓷器相比,差距很大。

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釉面上出现气泡和脱釉现象。

一般而言,如发现蓝色花纹面,留有爆釉点,且釉色向外爆破的痕迹,其制作年代在近百年内。

青花瓷颜色晕暗发蓝,俗称洋蓝。

洋蓝是光绪末期在我国出现的,这时民窑青花瓷器大部分施用洋蓝。

这个时期的瓷器绘画精细的渐少,草率的增多,大量青花瓷仿品表现得呆滞。

有的虽青翠、艳丽、绘画精细,但漂浮感极强。

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玻璃质釉的特征。

由于选料精细,瓷器胎骨很薄。

当时烧制水彩和软彩瓷器。

有的落“洪宪年制”或“洪宪御制”蓝料或红料款。

民国时的五彩瓷,其色彩艳丽。

大红大绿的品种多见,很容易与前期的品种区分。

比较著名的还有,仿珐琅彩和粉彩器物。

据文献记载,1916年,郭葆昌在西江督陶,曾经烧制仿古珐琅彩瓷百枚左右,题“居仁堂”三字。

不管哪一种吧,反正洪宪瓷是很少见的,所以,很明显陈文哲手中这一件也不可能是真的。

李金鲤收集的这批瓷器,也算用心。

但是,这里的几乎都是仿品,最好的几件,也不过是民国时期的高仿。

当然,里面也有一些十分有意思的瓷器,像是民国仿的单色釉瓷器,还有像是属着公司款的瓷器等等。

光绪末年至宣统时期,景镇按西方体制设立了陶瓷公司并设立分厂。

所以,民国时期才会有公司款的瓷器出现。

不过,这样的瓷器,品质可不怎好。

也许就是因为品质不行,才没有人仿制,这才让李金鲤买到了少数几件真品。

这也是没办法,当时这家工厂研究新法,技术上有所提高,质量样式方面都有改良。

但终因时局混乱,经费不足,支撑不了而告失败。

从技术角度而言,宣统瓷器的工艺水平较高,具有现代陶瓷工艺的特征。

宣统二年,西江瓷业公司筹措资金,成立中国陶业学校。

这家学校内设本科及艺徒二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业陶瓷人才。

不过,这一时期所留下的产品数量不多,至今仍为稀品。

李金鲤买到一件,也算运气。

当然,这一时期也有好东西。

民国这一时期十分特殊,也许是因为官窑解散,加上没有了皇帝,御窑厂自然也就消失。

所以,流散入品鉴的一些制瓷匠人,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

再加上一些文化人加入制瓷行业,就让一些制瓷匠人,多数都兼能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而绝无专工一门者。

他们往往从图稿设计、勾画到渲染皆由一人完成,自由表达画者的个性。

因而浅绛瓷画就显得“活”,而且比较“放”。

又往往诗书画协调统一,署款留名,模式新颖。

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就是珠山八友,他们做的瓷板画最出名,之前陈文哲还收集到了一些。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