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155章

作者:疯神狂想

现存最早的刻瓷,是清代道光年间的。

同治至光绪年间,神都的书画家邓石如、华法在瓷器上自写自画自刻,促进了刻瓷的发展。

华法的刻瓷以工笔山水画为主,以刀代笔,运用自如,并传授给BJ朱友麟、陈智光等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农工商部工艺局学堂设有镌瓷科。

朱友麟为第一届毕业生,后留校任教。

他的传世作品,有“一品红”等。

刻瓷所用的特制刀具,用高碳钢和金刚钻石制成。

顶端呈锥状,便于在坚硬的瓷器表面刻、凿。

刻瓷主要有以下几道工序,首先是在白瓷器上用墨书写或绘画。

其次是依据瓷器上的墨稿用钻刀刻划、凿镌。

传统技法有钻刀法、双勾法和刮刀法。

钻刀法是用小木锤均匀地敲打高碳钢钻刀,使之在瓷器表面形成大小、疏密、深浅不同的点的排列,构成所需要的画面或字体。

双勾法是用锐利的金刚钻石刀,沿字体或画面的外轮廓刻划,用双线表现字体和画面。

刮刀法是先用双勾法刻出字画轮廓,然后再将双线间的瓷釉刮去,以便填色。

刻瓷最后一道工序是填色,一般填着黑色。

刻瓷的品种有文具、茶具、瓶、盘、瓷板等。

刻瓷风格素雅,讲究刻凿,这技术也很不简单。

陈文哲感觉这一次自己又学到了,这种刻瓷技术,他原来还真没接触过。

不过,他做过刻瓷,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一点基础都没有。

毕竟大师级以上的雕刻技术,也不是白搭的。

所以,他只是看看手中这个现代刻瓷作品,就能学到很多。

特别是手工刻瓷工序,他能看的十分详细。

手工刻瓷工序主要分为选料、拓样、刻制、着色和晾干等工艺流程。

现在他知道,不管哪一道工序,其实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尖凿。

尖凿刻制,凿点成面,以深浅层次表现出不失绘画韵味的刻瓷技法,制成书画作品。

它表现的题材主要为人物肖像,块面感强的物体、立体佛像,石雕等。

其中使用的扁刀,分为大中小三种,是刻瓷的主要工具。

技法是以刀代笔,利用刀锋不同的变化雕刻成线、块、面、虚实结合的效果。

它能够表现人物、书法、山水、花鸟等多体裁艺术形式。

而线刻,最好使用天然钻石刻刀,用于浅釉面线条刻画。

结合冲线可刻制工笔人物、翎毛等特殊线质画面。

再就是混合雕刻,综合运用尖凿、扁刀、钻石刀,可雕刻多种复杂艺术风格的作品。

特别是中小件器皿的刻制,更见风韵。

最后是填色设色,古人前辈均以墨色为主,采用单色。

时至今日的刻瓷作品,已由专用油彩着色改用丙烯颜料、瓷釉粉彩颜料等多种设色技术,使之完全达到美术作品的色彩基调。

目前主要的设色方法,有工笔绘画润染法,多层次绘染、积染等设色技法,使之达到“色墨永固”永不变色的效果。

刻瓷刻好后上墨,近现代为了刻瓷艺术更好看,都采用水墨加彩。

刻瓷风格素雅,讲究刻凿,既能体现传统书画艺术风格,又能保持瓷器表面的晶莹光洁,形成独特的效果。

陈文哲发现,他现在随便看看就能学到新技术啊!

所以,不管是什么时候,都不能闭门造车。

这一次由于在国外出的风头太大,所以他才会躲在工厂这么长时间。

现在风头应该过去了吧?陈文哲拿着一只霁红釉大盘,一脸的若有所思!

在看到这只大盘的时候,他就想到了城隍庙古玩市场,这东西也就只能是出自那里了。

红色本来就很刺眼,更何况这只盘子,看着实在是太新了。

新,却不一定就是现代仿品。

而这只盘子,应该就是一只清代真品,而且是清早期的,很可能是清代康熙的作品。

翻过来,看盘子的底部,果然,这件康熙霁红釉单色盘子的底上,有着「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可惜,这么正规的底款,也应该没有人相信它是真的。

就算是陈文哲,刚开始看到的时候,也认为是一眼假。

没办法,它看着实在是太新了。

如果不是接连发现了有意思的刻瓷,还有精仿的汝窑三足洗,陈文哲绝对不会特别注意这只盘子。

现在他却是发现,他好像小看了李金鲤的眼光。

第1657章 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

感觉李金鲤最近的眼光提升了,所以对于李金鲤最近两个月送过来的各种古董,陈文哲稍微重视了一些。

目光掠过那些接底的,复烧的,再去掉那些高仿的,陈文哲还真就又挑选出来了几件有意思的作品。

加上那件红色的盘子,这些瓷器的价值已经不低了。

再次端详那只铜红釉的盘子,只见它敞口,弧壁,圈足。

造型规整,盘形周正,胎体坚硬细密,形制优美。

器内外壁皆施霁红釉,口沿留有一线「灯草口」,对比鲜明。

釉色深沉匀净,红釉泛黑红,釉质光亮,釉面莹润。

器底施白釉,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楷书双圈款。

霁红釉在永乐及宣德年间已成功烧制,但由于制作繁复,耗资巨大且良率极低,便废弃不造。

康熙年间成功复兴霁红釉烧制技法,只不过这种技法要求财力,所以一般人烧不出这么好的盘子。

陈文哲很清楚,这种古代配制红釉料时,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碾成粉末掺入其中。

可以说,这种瓷器的每一次烧制,都不惜工本。

而由于霁红釉的生产气氛不易控制,成品率却是相对很低,因此更为名贵。

加上这只盘子保存的又好,看着就如同刚刚出窑的新品一样,自然就没有人会想到,它就是一件真品。

玩收藏的人,都听说过一句话,那就是所谓的旧器如新。

可惜,很多人都不一定要了解,这句话的来历!

所谓旧器如新,是有特定的环境所形成的。

例如:景镇御窑厂特别为宫中所烧制的日用瓷器和祭祀瓷器,从来都没有拆过包装的。

现在故宫里依然还存有清康熙一朝的,从来没有拆过包装的瓷器。

当把这样的瓷器拆开后会发现,经过200多年,这些瓷器依然和新制作出来的一样,因为没有任何的使用痕迹!

而市场上所能见到的所谓旧器如新,更多的是新制作出来的东西。

无论是高仿还是精仿,甚至是所谓按照原品复制的,依然会有其特征,这些特征就是新!

而且虽然经过人工处理过,依然能够看到出窑火的明显痕迹!

这并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只能是多看,多研究,多多揣摩才能感受的到!

玩收藏的人都想着要变现,这没有错误。

但是市场上能高价销售的东西,未必就是真东西。

这个首先要弄明白,毕竟太多的人没有见过或者见过太少的真东西。

去博物馆看的人,大多数是走马观花,只有极少数人才会带着问题去寻求答案!

因此对于旧器如新这个概念,首先要弄明白,然后要带着很多问题,去看待你手中所得到的所谓旧器如新的“藏品”。

这样你才能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否则就又成了接盘侠!

陈文哲刚开始也是翻了经验主义错误,看到这种盘子,自然就会选择避坑,也就是不认为是旧器如新。

可是,当他认真起来,却是能够快速发现,这还就是一件旧器如新的珍品。

这一次李金鲤可是发财了,他之前买下的那么多仿品,应该花了不少钱。

而只要这一件,就应该能够让他回本,并且暴富一波。

要知道,霁红釉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釉色,这种单色釉瓷器,从来都是昂贵的代名词。

祭红釉瓷器始创於明永乐、宣德年间,为JDZ所创制,因皇室多以其为祭祀郊坛之祭器而得名。

由于祭红釉的生产气氛不易控制,制作繁复,且耗资巨大,成品率却极低,因此更为名贵。

当时即有“千窑一器,万里挑一”之美誉,声誉远在元明诸多红釉之上。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霁红达到艺术高峰,但在明末失传。

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在皇帝的支持和参与下曾倾尽良工复烧霁红。

遗憾的是在清乾隆后,霁红釉的烧制再度失传。

霁红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全部由御窑烧制,民窑不许生产。

如果违犯此规,严重者甚至有杀头之罪。

为了保证了皇家对霁红釉瓷器的垄断,御窑厂生产的霁红釉瓷器即使有残破、瑕疵,也一律打碎深埋,片红不得流入民间。

乾隆还赋诗:“雨过脚云婪尾垂,夕阳孤鹜照飞时。泥澄铁碹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

这是吟咏明代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釉碗,可见其对鲜红釉瓷喜爱。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