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149章

作者:疯神狂想

哥窑瓷器的支烧方法,主要采用施釉裹足支钉烧。

同样作为宋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哥窑瓷器,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最为神秘的一种。

在它的身上有着不少不解的谜团,比如哥窑是官窑类同的一个窑口,而且非常接近。

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也开片。

那么它有多接近呢,见过哥窑和官窑瓷器的,只要对比一下,就知道其接近程度。

这种相似度,有时候连专家都分辨不清。

有时候区分它,确实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这一切都是因为,史书记载都不太祥。

那传说中,哥窑是这么出现的?

嘉靖45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中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

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

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

这部古籍中说的是:哥窑和龙泉窑,都在今天的江浙的龙泉县,在浙南地区。

南宋时候,他认为有兄弟两个兄弟,哥哥烧的就叫哥窑,弟弟烧的叫龙泉,这是嘉靖时期的一种说法。

只要是认真研究过哥窑的,就知道这种说法并不太靠谱。

不说其他,只说龙泉窑瓷器和哥窑的区别,那就太大了。

既然是亲的两兄弟,技术出自一个地方应该不难想象吧?

那么他们制作出的瓷器,为什么差距那么大?

陈文哲对于龙泉青瓷十分有研究,对于哥窑也很了解。

先不说龙泉窑的作品都是什么样,先说哥窑,他跟官窑就太像是了。

不说其他,只是一个外部特征,其相似度就太高了。

第一个特征就是金丝铁线,这是它的典型特征。

所谓金丝,是细碎的开片呈黄色。

铁线是黑色的开片,呈黑色。

而金丝铁线在古代还有一种说法,叫文武片。

指的是开片的大小,因为一般到金丝这块儿,开片都比较细小。

到铁线这,都是大块。

金丝铁线它这个特征,实际上是陶瓷烧造中的一种缺陷美。

他在陶瓷烧造中当中,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它出窑以后,它又就会开裂。

它会怎么开裂呢?如果你们看过出窑,你觉得非常神奇。

刚一出窑,声音都听得见。

你听得清清楚楚,这个瓶子在炸裂的声音清脆悦耳。

那么噼里啪啦的声音,能炸多长时间呢?能炸两年。

买过新的哥窑瓶子搁在家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时候就听到砰的一声,砰的一声!

一直要持续一两年的时间,这是很多人不能想象的。

那么它为什么呈现金丝铁线?就是刚才说的要炸了。

所谓的文武片有大开片,开片之后,直接搁入了黑色的炭黑水里,就呈现出黑色的铁线。

现在直接搁墨汁儿里就可以,然后拿出来以后,这个瓶子就变成一个黑开片,非常清晰。

而很细的开片呢,由于它那个间隙过小,颜色是进不去的。

所以时间长了,气体进去里头,氧化成黄色,它这么出现了金丝,它是时间造成的。

哥窑的第二个特征是紫口铁足,这个跟官窑的特征一样。

但哥窑也有点不同,曹昭的《格古要论中》说就: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曹昭是松阳人,松江就是现在的大海市。

曹昭的《格古要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古董的文献,他是在明初就写了。

第1649章 官哥分明

哥窑有开片,官窑也有开片。

哥窑有紫口铁足,官窑也有紫口铁足。

那么这个历史上,是不是这官窑和哥窑是一种东西呢?

有一种认为说确实是这样,因为在南方的吴语发音中,北方人听起来官哥不分的。

所以,有人认为它本身就是一种瓷,就是宋代的官窑。

因为略有差异,被人为的分成官哥两种窑口。

还有第二个疑问,就是有学者认为,哥窑不是创烧于宋,而是创烧于元,只是仿宋官而已。

换句话说,他认为哥窑是元代人仿宋代的一种东西。

因为哥窑的记载,就在元末明初。

元末孔奇《静斋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市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相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忧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

他说的什么意思呢?说乙未冬是指1355年,元至正15年。

他在杭市的时候,在市场上买了这么一个香鼎。

是个哥哥洞窑的,它当时不叫哥窑,是两个字,哥哥洞窑。

说这个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

就是说,你看着挺新的,但是觉得还是像旧的一样。

看到的人,就感到很疑惑,闹不清楚。

那么碰到一个老头儿,叫王德翁,他说什么呢?

他说:“最近,哥哥窑烧的像古官窑,你不可不细辨,你得好好看。”

那么从这个信息中告诉我们,他认为哥窑是元代的晚期出现的仿品。

当然,到现在哥窑被人成为宋代名窑,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原因有几点,第一点就是造型。

就是我们看到的哥窑,跟官窑的造型没有大的区别。

没有看到一种极特殊的哥窑,超过了历史的局限。

比如它是元代的造型特征,但是它是哥窑,没有碰到。

碰到的哥窑。都是跟宋代的造型一致的。

第二点釉色,釉色不符合元人的审美观。

哥窑的瓷器,官窑的瓷器,所有瓷器的釉色都不符合元人的审美观。

再说背景也不一样,元人不喜欢用青瓷,元人尚白尚蓝。

元代人喜欢金戈铁马,驰骋千里的这种感觉。

他并不喜欢宋代人这种小桥流水的感觉,所以从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中判断,不可能是元代复制宋代的官窑。

所以,说哥窑是仿官窑的可能性是非常小。

当时光过去了几百年,我们在收藏市场上,是否还可以找到哥窑瓷器的影子呢?

如果有,那它们的真假如何?

哥窑的存世量,还是比较大的。

因为明代的早期,有仿制烧造,就是宣德时期。

尤其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又一次开始大量的烧造。

所以我们现在碰到的哥窑,大致都是清代仿制的。

所以哥窑瓷的鉴定还是很重要的,首先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

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

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

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

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

瓷胎满釉器,有“紫口”而无铁足。

而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

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再就是釉色,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

哥窑的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

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

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

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

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

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

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再就是看底足,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