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150章

作者:疯神狂想

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也是哥窑最特殊的一种特征,攒珠聚球!

就这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也叫聚沫攒珠。

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

“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

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

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

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

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

“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这种等级的瓷器,最出名的应该是一件损坏的盘子。

2011年7月4日,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在对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

事故发生后,故宫博物院成立事故调查组,彻查事故成因。

经过反复模拟试验和多次专家论证,在十日前得出初步结论。

判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实验室科研人员操作失误,导致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致使国家一级文物青釉葵瓣口盘受到挤压损坏。

发生损坏的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呈六瓣葵花式。

它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此盘造型优雅、大方;

线条富于变化,为宋代哥窑的代表作品。

第1650章 聚沫攒珠

一件文物损坏之后,也有一点好处。

因为破坏了的文物,研究起来更加方便。

不怕再次破坏,却正好可以让研究人员通过看内部表现,更好的演技宋代哥窑器。

比如,可以更加仔细的查看“聚沫攒珠”。

“聚沫攒珠”这个词汇,到现在也没找到确切的出处。

不过,有的说是宋徽宗说的,陈文哲对这个说法存疑。

因为要看到釉面下面的小气泡,需要使用放大镜来观察。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虽然科技还是挺先进的,但是也没现金到有放大镜!

那么赵佶是怎么看到这个现象的呢?如果是聚球,那么就好理解了。

但是,很多典级记载的是聚沫攒珠!

在孙瀛洲先生的《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书中提到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

“聚沫攒珠”具体指的是什么?

其实,可以在这里“咬文嚼字”一番。

先说“沫”,沫指的是泡沫。

泡沫在百度百科中,解释是“聚”在一起的许多小泡。

由不溶性气体分散在液体,或熔融固体中所形成的分散物系再说“珠”。

就是很多细小的泡泡,聚合成大的气泡,就称之为“珠”。

另外两个动词,其中“聚”指的就是气泡紧挨着,聚集在一起的状态,泡沫就是小气泡聚集的状态;

“攒”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zǎn,当作积累讲。

在这里陈文哲认为可以理解为气泡互相叠加,聚攒在一起。

另外一个读音是cuán,用现成的零件拼装在一起,也就是说气泡会有一串的特征。

通过这样的分析,聚沫攒珠说的就是釉面下面的气泡。

釉面的气泡形成,是有许多因素引起的。

比如釉料的配方、釉的粘度、烧制工艺等等。

总体来说,有大概几个原因。

首先是内因,由于胎釉本身反应产生的气泡。

胎体当中有很多气孔,有的开口,有的闭口。

温度升高时,气体产生膨胀,开口气孔中的气体进入釉层而排出。

气体排出釉层时,会产生两种釉面缺陷。

一种是小气泡在釉中汇集成大气泡,冲击釉面会形成火山口。

若釉层粘度较小,则可以回复平整。

但是有时候,还会出现针孔。

另一种是气泡的排出,会产生釉面的凹坑。

另外随着温度的升高,釉层熔解成为液相将坯体湿润。

由于釉层的液态化,更容易让胎体中的气体通过釉层排出。

对于没有排出的气体,则留在釉中形成气泡。

还有,胎中含有的物质,在高温下分解而产生气体排出的现象。

比如一些矿物质的结晶水,在高温下也会成为气态排出。

再比如一些硫化物、氮化物、碳酸盐等都会产生相应的氮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排出。

具体的化学原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现代人知道中学毕业,都应该知道。

最后一种原因是在高温下,碳酸盐分解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在降温后,有吸收二氧化碳还原为碳酸盐,此为可逆反应。

金属的碱性越强,其分解温度就越高。

玻璃溶液具有溶解二氧化碳的性质,但是其溶解度,随着碱性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碱性越强,溶解度越高,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而釉的碱性比碱性硅酸盐玻璃低很多,所以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就很低。

所以二氧化碳会被释放,产生气泡。

再就是外因,这一点是因为工艺影响气泡的产生。

干燥后的釉层透气性差,胎中气体不容易排出来。

在高温时候,胎中气体通过釉面,向外释放时产生气泡。

快速烧成时候,胎、釉中的气体来不及排出,就被烧融并且硬化的油层封边其中,形成气泡。

最后,温度对于气泡产生的影响。

瓷器的胎和釉当中,往往会含有长石、石英。

它们在配方系统中占比较大,据研究,气泡在900°C开始出现。

1025°C的时候,气体容积率最大。

达到1100°C时,气泡从熔体中渐渐消失。

在1240°C左右,釉料熔化,出现大量小气泡。

这些气泡大部分分布在釉层中部,随着温度提升,釉熔体粘性下降,气相量和玻璃相增加。

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小气泡会移动并且合并。

从小变大,从多变少,而且会上升。

甚至还有的气泡,会突破釉面被释放。

如果釉面粘度大,表面张力小,气体释放留下的凹陷就不容易被填平,出现釉面的瑕疵。

温度到1300°C时候,气泡上升于增大的速度减慢了。

在正常情况下,达到釉成熟温度,而未排出的气泡多半在釉层深处,胎釉结合处,而且体积较小。

那么釉面下产生的气泡,对于瓷器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釉中的气泡,可以看作是瓷器釉面的一种瑕疵。

它是在瓷器烧造过程中,很难避免,甚至有些窑口无法避免的瑕疵。

即便是现代做做陶瓷,也会考虑如如何减少气泡给瓷器带来的瑕疵问题。

这个问题主要是麻点,凹陷,火山口等。

不过釉面的气泡和开片类似,由瑕疵变成了美的追求。

有气泡的釉面,就会消除一些贼光。

这样会产生一定的乳浊感,让瓷器釉面显得更加油润饱满,富有层次,让器物的整体感觉更加沉稳。

尤其在青瓷当中,这种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在叶喆民所著的《华夏陶瓷史》中记载,从越窑的瓷片当中,就可以观察到聚沫攒珠、廖若星辰的现象。

其内部气泡分布状态,和北宋汝窑酷似,是有传承关系的。

在单色釉中,不像其他装饰釉,可以通过绘画、刻画或者堆塑来装饰表面。

而单色釉对于釉色的莹润,饱满和层次感的要求更加高。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