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148章

作者:疯神狂想

有的往钧瓷一、二厂送。

送的土有白土、碱石、花子土、黑粘土、铝矾土等。

他们都是在头一天就把土装好,用的是长而圆的帆布口袋。

一般一口袋装有一百斤,一头牲口可驮三口袋三百斤。

也有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还自己另外再背上一小口袋土,为的是背到厂里能多赚几个钱。

当时一斤土大约一点五分钱,一小口袋土有三十斤值四毛多。

按当时的消费水平,能解决一顿饭还绰绰有余。

驮土马帮一般是早晨四五点,就赶着牲口出发了。

他们抄近路穿山越岭,走在弯曲的小路上。

凡遇到上坡牲口蹄子打滑上不去,还要几个人前拉后推,帮着骡马上去。

一路走来到神垕,大约是八九点钟。

马帮队到了各个厂里的加工车间,过完磅开始卸料,把土倒在指定的土堆上,然后到财务室算账拿到钱。

这时肚子也都饿了,就去到老街上坡口。

把牲口牵到河坡里拴好,来到卖杂炣的摊前。

这是会花两毛钱买一碗杂炣,再买一个火烧就着菜吃。

这是驮土人最惬意的事了,吃了饭人会显得很轻松,精神饱满,因为不用再步行,可以骑着骡马回家去。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拖拉机拉土运输兴起,用牲口驮土运送的方式逐渐消亡。

一队队驮土马帮逐渐消失,“山间铃响马帮来”也就变成了神垕陶瓷人心中一个永久的记忆。

不过,就是有着这么一批批的专业人士,才能让陶瓷厂始终有着足够的优质瓷土。

陈文哲这里也不能例外,也只有更加优质的瓷土,才能做出更加优质的瓷器,就比如眼前这只盏。

“咦,这只盏少见啊!”

一边走一边看,陈文哲能够通过回溯那些瓷土,看到当时采土人的情况。

不过,当看到一只只小盏的时候,他停下了脚步。

“这是现代十分有名的志钧盏!”陈星辰笑呵呵的走过来到。

志钧盏?陈文哲一脸的若有所思。

现代人创新出来的新品瓷器,都不简单,比如说这种志钧盏。

土火作赋,乾坤为盏!

盏这种器型,要想做得好可不简单。

能把盏做出花来,在我国陶瓷界也是凤毛麟角的。

就是这么一句话,才会有着志钧盏的诞生。

当然,器型上也进行了不小的调整。

盏是饮器的一种,雅士称之为“茶瓯”,表示它的材质为陶瓷。

它的形制介于盌(碗)、盃(杯)之间,有别与杯和茶碗。

流行于唐宋两朝,在诗文中多与茶、饮茶相关的词句一同出现。

盏不仅是饮茶品茗的实用器具,也是文人雅士手中品味赏玩的美物。

而钧瓷同样是唐宋文化的代表,钧瓷始于唐、盛于宋。

钧瓷以创造性的高温铜红釉,打破了唐以来的“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

金元之际钧窑系火爆全国影响深远,更是以自然窑变釉彩著称于世。

这种瓷器与道家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相符,被历代视为珍宝,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说。

对于作为钧瓷人的匠人而言,钧瓷的巅峰是宋代文化催生的产物。

盏,无疑是现有钧瓷造型藩篱的创新突破口,也是承载被人文饮茶风尚的最佳载体。

所以“盏”即成为了传统精神、个人风格与时代需求的凝结。

这种创新的杯子,将其命名为“志钧盏”,颇有“于此当世,舍我其谁?”的豪迈。

“志钧盏”是用设计三法则来完成的,典、美、用,体现的淋漓尽致。

“典”就是把经典的文化和技艺技法融合进去,体能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也能展示传统技艺的精髓。

设计的本能是追求“美”,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则。

如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设计的作品不仅要满足基本功能,更要解决使用过程中常遇见的问题,此谓之用。

志钧盏非常简单,其原型来自于罗汉碗、鸡心碗,只不过稍加改动,使其符合盏的形制。

但在我国陶瓷艺术大家陈衡的眼中,“志钧盏”却又不简单。

它们都是宋代经典的造型,是能够代表我国陶瓷造型艺术的符号之一。

罗汉盏的线条沉稳刚健,意味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而鸡心盏则线条柔和自然,象征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文化的分量不言自喻。

手工制作的部分技艺,即便是在传统陶瓷行业也在渐渐流失,有的可以恢复,但有些东西将被埋没遗忘。

“志钧盏”的制作,完全依靠手拉成型、矿石土釉、柴窑烧制。

造型定了,制作下来水到渠成。

一只只泥坯,在匠人的精心修整之下也现出了模样。

不过,钧瓷以前都是观赏的,用来喝茶。

所以,要想创新,必然先要放出钧窑的韵味,然后才是器型。

所以想要创新钧瓷,必然要把所有的隐患从源头解决,这个源头就是配方和原料。

在这个过程当中,泥方、釉方,必须一项一项的研究。

矸子土、西寺土、豆腐石、青碱石……

这些材料用了千百年了,科学的检验报告也验证了他们的安全性。

石英、长石、赤铁矿石。

这些需要查看了分析报告,看看有没有发现不安全的因素。

第1648章 非常神奇的缺陷美

要仿制钧窑瓷,柴窑点火前,还必须关注一下详细的天气预报。

如果天气的条件不是很好,就需要注意了。

但是,制胚完成,也不能拖得时间太久。

入窑烧制,三天开窑。

这时,往往一窑四五十件志钧盏,只有寥寥几件精品,折合下来精品率仅有5%。

但是,就算只有两件精品,也能让业内人是交口称赞。

手工拉坯制作的“志钧盏”,装饰手法采用跳刀纹、旋纹、钧釉、天目釉。

造型关键的口与足,精修出微足、高足、翻口、敛口等。

不同装饰手法的组合,带来的是不同的视觉体验。

结合柴烧工艺,或施窑变多彩的钧釉,或无釉裸烧,使得一款小小的茶盏,可以呈现的风格面貌多达近百种。

俗话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有些感觉上的东西并不牢靠,需要反复的做出成品进行对比,才能确定哪一种更好。

“更好”,是所有制瓷匠人对钧瓷艺术的追求,陈文哲自然也不能例外。

只不过,他之前就做过钧窑瓷,现在自然不会在做。

但是,不做钧瓷,他可以做点哥窑瓷。

真正说起来,宋代五大名窑当中,官窑、哥窑、钧窑,三者的相似之处实在是太多了。

宋代名瓷中,官窑、哥窑、钧窑均是宋瓷中的珍品。

这些精美的瓷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一种用来珍赏的陈设之瓷。

功用相同,又处在同一个时代,相似之处是难免的。

采长补短,借鉴别人的顶级技术,哪一个时代都有。

当然,借鉴归借鉴,总不可能最后做的瓷器一模一样。

所以,从瓷器的造型、胎釉、支烧方法等,官窑、哥窑、钧窑瓷器的特色都不相同。

宋代名瓷中,官窑、哥窑、钧窑均是名扬四海的宋代著名瓷窑。

北宋官窑的窑址至今并未找到,而且文献记载的资料也较少。

哥窑的窑址也并没有确切的发现,这更加增添了哥窑瓷器的神秘性。

哥窑瓷器造型精美,器身布满了裂纹,这种带有缺陷之美的瓷器传世品极少,所以堪称为我国珍贵的瓷器。

钧窑的发展十分清晰,从北宋至金元时期,钧窑一直烧造。

官窑和钧窑先不说,先说哥窑。

宋代哥窑瓷器的造型,主要是以陈设瓷和仿古瓷为主。

葵口碗、五足洗、弦纹瓶、菊瓣盘、三足炉、八方杯等均是常见器物。

宋代哥窑瓷器的胎体非常致密,一般呈灰色、土黄色,或者深紫灰色。

宋代哥窑瓷器的釉色主要有粉青、翠青、灰青、灰黄、米黄、月白等多种。

哥窑瓷施釉较薄,呈酥油光泽,也具有“金丝铁线”特征。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