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142章

作者:疯神狂想

以及1995年10月,神都翰海1016号拍品的那件宋官窑琮式瓶,它们的纹饰均为五节兽面纹;

这样的琮式瓶胎体完美无瑕,叩之却声音如瓦,此为最独特,不同于南宋官窑的清脆声。

当然,也有别于明清仿官器之金石声。

尤其是略泛光泽的浅灰色胎骨,质地虽不及南宋郊坛下官窑细腻,却较其坚致,也远较北宋汝窑滋润。

这都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和汴京所处地域的胎土状况;

这一时期的琮式瓶,釉厚滋润若堆脂,釉面略显高低不平,有少量破泡和缩釉斑现象。

不同于雍乾仿官器釉面的平整与晶亮,当属北宋青釉应有的时代风貌;

釉层内密布大小气泡,参差不齐若“聚沫攒珠”状。

不同于明清仿官器的釉内气泡大小较整齐、疏密有序;

圈足宽厚、修足圆润,足脊显清晰的竹刮痕。

此为汝窑、龙泉窑圈足的常见制式。

亦是北宋官窑在汝窑四方委角盒,及大圈足汝窑洗基础上的演绎;

足际涂护胎釉,色泽深沉,当属宋朝名窑的工艺特色。

典型者有北宋钧窑、龙泉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常用芝麻酱色釉或赭红色釉料涂足抹底作修饰,并以此避免粘窑;

款识系凿刻而成,字体苍劲、规范,至于是否属北宋时所刻,尚须进一步考证。

然而,单就铭文的“记”字而言,历代王朝中数宋朝运用频率最高。

应用得最经典亦数宋朝,不仅仅瓷器,还多见于印章、书画等,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此外,现代一只传世的琮式瓶,器里器外原本透明的无色开片,已显出不同程度的浅黄色;

底足内的釉面则崭亮如初,冰裂纹依旧无色透澈。

前二项,大抵与“观音庵”的日月供奉与香火浸染,及供养人与收藏者的拂拭触摸有关;

后一项应与器物自身的直墙圈足,无意间起到了阻隔外界沁入的屏障作用有关。

这些亦都载有大量信息,是宋代琮式瓶的本相,及其历经九个世纪的有力佐证。

这么经典的器型,陈文哲自然要首先仿制。

真要仿制琮式瓶的时候,陈文哲才发现,这种瓶子还真是很有意思。

比如,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

但是现已发现,自北宋以来就有琮式瓶的生产。

现在齐鲁布衣庄氏,收藏了一件北宋时期的琮式瓶。

这证实了,琮式瓶最早产自北宋时期。

该藏品高6厘米,宽9.5厘米,底足和瓶口均为圆形,口径为9厘米。

外方内圆,外壁有八卦印花图案,做工精细,线条流畅,规整大气,为模压合成。

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

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玉器当中的琮,一般是方柱形,内有圆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时期的礼器。

器型是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

其器内圆而外方,以象天圆地方之说。

《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瓷质琮式瓶,沿袭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内圆,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为一种瓶。

从宋代出现一来,琮式瓶的烧制到元代也沿袭下来,元代龙泉窑常见琮式瓶。

明代时,粤省石湾窑多产此类瓶。

哥窑也有生产琮式瓶,虽然这种哥窑琮式瓶很少见,但是后世仿哥窑琮式瓶可不少见。

比如清乾隆的仿哥窑八卦纹琮式瓶,还有乾隆时期的仿哥窑八卦纹琮式瓶。

清代官窑大量烧造琮式瓶,有青花、青釉、白釉、炉均釉、仿钧釉、仿官釉、仿哥窑釉等品种。

什么叫名窑,其实从后世仿品上就可以看出。

北宋的五大名窑,后世都有仿品,像是仿汝釉、仿定釉、仿钧釉、仿官釉、仿哥窑釉等等,都是明证。

而最早的瓷质琮式瓶,见于南宋官窑与龙泉窑器。

明代石湾窑,此类造型多施月白釉。

入清以后,器身横线装饰演变为八卦纹,故后期又称为“八卦瓶”。

这种瓶子一般是圆口,方身,直腹,圈足。

器身四面以凸起的横竖线纹为装饰,口与足大小相若。

不同朝代,在器形上各有特点。

宋官窑琮式瓶,瓶体短硕;

宋代龙窑琮式瓶,瓶体瘦长。

元代龙泉窑,还烧制过连体琮式瓶。

再就是明代清代,这些朝代全都加起来,还是以宋代制品为最佳,且最为难得。

在拍卖市场上,任何一件都价格不菲。

20世纪90年代中期,香江佳士得在一次春拍中,推出的一件南宋“粉青色琮式瓶”,最后以25.3万港元成交;

而神都翰海秋拍会上,推出的一件宋代官窑琮式瓶,更以902万元人民币成交。

2006年春拍,神都翰海成交了两件拍品,一件是南宋官窑琮式瓶,另一件则是南宋龙泉窑琮式瓶。

其中南宋龙泉窑琮式瓶,以275万元成交。

汝窑也生产过不少琮式瓶,不过汝窑生产的瓶子很多,瓶子的变化也较为丰富。

汝窑除了广为人知的碗盘碟、花盆、洗之外,最有名的应该就是瓶子。

有纸槌瓶、玉壶春瓶、琮式瓶、胆瓶等多种。

宋代,古人开始用瓷器作礼器,瓷质礼器造型来源于青铜、玉器等。

其中,含义深厚的玉琮就是被仿造的重要对象。

瓷质琮式瓶沿袭了玉琮的基本型制,一般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多节形长琮,另一种是短方形矮琮。

北宋生产的琮式瓶当中,有官窑粉青釉琮式瓶,汝窑生产的有天青釉琮式瓶。

琮式瓶的特点是外方内圆,有底,上下短颈与矮圈足则为圆形,瓶身有横直线纹。

第1640章 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宋代琮式瓶多为龙泉窑烧造,其烧造器型多为多节型长琮,古朴而端庄。

南宋书法家杜良辰所书《致忠常新恩中除贤弟》的笺纸底纹,就是“琮式瓶水仙图”。

由此可见,在南宋时期,琮式瓶插花也是古人生活中常用的装饰方式。

琮式瓶的烧制,沿袭到元代,元代龙泉窑常见琮式瓶,明清时期烧造琮式瓶,烧制品种多样。

清后期,琮瓶都以八卦的形式出现,充分反映了中国的道教文化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和传承。

又将其称为“八卦瓶”,其造型上下对称,古朴典雅,表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而真正做这种琮式瓶,那么品种就多了。

不过,各朝的琮式瓶,也不过是釉色的不同,形态的变化都不大。

陈文哲从清代开始,逐步仿制。

这样以来,最先仿制的肯定是清乾隆豆青釉八卦纹琮式瓶。

这只琮式瓶唇口,短粗颈,长方体腹,下承圈足。

通体施豆青釉,釉层凝厚纯净,色泽淡雅怡人,纹饰清晰有序。

整器工艺精湛,比例均衡,青润悦目,古朴雅致,表现出典雅高贵的独特气质。

想了一下,陈文哲又仿了一件乾隆的茶叶末釉八卦琮式瓶。

这只瓶子口径9cm,高38.5cm。

这只瓶子唇口,短颈,平折肩,长方体腹。

器腹四面饰凸起的八卦纹,圈足。

胎体厚重,端凝古朴,以瓷质仿古,尽得上古礼器庄严神秘之风。

通体施茶叶末釉,釉质肥润,温厚醇和,莹泽如玉,釉色沈凝。

仿完了这一件,下一件就是清雍正松石绿釉象耳琮式瓶。

这只瓶子口径7.5cm,高24.3cm,大清雍正年制款。

圆口微敛,下接圈足,中段四方直腹,两侧装饰象首环耳,器型庄重大方,仿古玉琮而制。

施松石绿釉,匀净润泽,釉面滋润肥厚,釉色淡雅。

整器造型端庄优雅,气度雍容,尽显单色釉纯净之美。

做完这一件陈文哲停了下来,清代的琮式瓶还是不少的。

除了雍正、乾隆之外,光绪的时候也有不少经典琮式瓶。

想了一下,陈文哲还是做了起来,毕竟各种釉色他最近都有所涉略,想要做什么都十分容易。

光绪的仿官釉八卦纹琮式瓶,做的还是很规整的。

陈文哲仿的这一只口径8.8cm,高27.9cm。

圆口,短颈,平折肩,四方体,圈足。

形制凝重敦厚,胎体厚实,腹部四面突起八卦纹。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