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28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他和自己又有那么一丝的干系,陈策已经在自己的名单中,加上了唐清安,所以才有今日的考较。

结果陈策很满意,对方能担得起来,不会烂泥扶不上墙,导致最后白费力气。

“我已经和兵巡道道官见过面了,你主动去拜见他,他会见你的。”陈策笑道。

“不知道兵巡道大人是什么个性的人?我想准备准备,以免说错了话。”

唐清安谨慎的问道。

心里又升起了一丝希望。

原来是想着贾府来操作自己升官的事,辽东和京城千里之远,等他考上武举名次,加上路途的时间,估计要等一年之后了。

所以并没有报什么期望,只打算时机到了,去山东布政司找那位大人获得任命,随后直接逆流而上,收拢逃民发展实力。

但是既然世叔成为了经历司经历,事情又有了变化,想到世叔这么关心自己的武举。

唐清安露出殷切的目光。

陈策点点头,给以了唐清安回应,虽然没有明言,但是已然意会。

“此人并不难打交道,你放心去,以你的性子不会有问题的。”陈策对唐清安有信心。

唐清安离开陈家,去往兵巡道的路上。

和上次来辽阳城不同,如今的街道上人来人往,市井之气恢复起来,不像前番显得冷清。

到底是辽东的首府之地,虽然不比内地城市人口繁多,却自有一番气象。

大街两旁的商户门前,都挂着红色的或白色的纸灯笼。这是朝廷的规定,承袭明朝的要求,商家晚上门前点灯,照亮街道。

去年来的时候,这条街上好多商铺都是关着门的,大半西逃关内,如今都已经开门营业。

可惜了。

唐清安暗叹一声,到了兵巡道衙门。

这一次兵巡道衙门里的人很多,好多和他一样穿着常服的武将,看样子像是来报名武举的。

“你是?”

一伙五六人聚在一起的武官里,突然有一人脸上露出迟疑,看向唐清安不知道自己是否认错人。

“马兄,这么巧你在也。”

唐清安认出了对方,正是他们前屯所的百户,被征调沉辽的马玄。

对方露出了尴尬的笑容,对方虽然是自己的同僚,但是来了不多久自己就调走了,没记起他的名字,一时间不知道如何称呼。

“你也是来报名武举的?”

“是啊,你也是吗?”

马玄点点头,笑道,“我身后的兄弟们都是来报名的,都是在奉集堡的同僚。”

唐清安笑着和众人打了招呼。

众人见此人举止大方,又是和马玄来自一个卫所,众人都是世袭的军职,所以都很热情。

唐清安没有想到在这里见到马玄,更没想到他会到奉集堡服役。

在沉阳的防线中,有三处是最重要的。

第一处就是沉阳重城,第二处就是奉集堡,因为开源,铁岭,抚顺等城的陷落,导致沉阳成为了孤城。

所以沉阳南边的奉集堡,就成了支援沉阳的重要地点,保证了沉阳的后路和粮道,因此此处屯了重兵。

第三处就是沉阳和辽阳中间的虎皮驿,和奉集堡一上一下呼应。

马玄问了下卫所里他走后的情况,也介绍了下最近的形势,两人都是一个卫所的同僚,不好显得太过冷落。

正聊时来了一个差人,问了众人谁是广宁右屯卫来的唐百户,唐清安连忙站起来。

差人打量了一眼,露出笑容笑道,“大人请你去见他。”

唐清安回头向众人颔首示意,随后和差人离开,剩余的人面面相觑,不敢置信。

等二人离开后,才有人说话。

“老马,此人什么来头?可以被兵巡道大人召见?”

他们这帮人是奉集堡的将官,来自各地的百户,在兵营中做管队,管着五十营兵。

他们这帮人没什么后台,立功难升官无门,马玄提议既然今年兵巡道开武举,为何不来碰碰运气,于是才有了今日的行动。

突然见到了马玄的同乡,原以为和他们都是一路人,不成想竟然能和兵巡道的大人连上关系。

兵巡道大人可是正五品官,别说他们这帮人,就是他们的上司也不会入对方的眼。

“此人是去年年底调来的世袭百户,听说在京城有很大的跟脚,我倒是没想到,他在辽阳竟然也有关系。”

马玄感叹道。

“既然这么大来头,肯定能中武举了。”有人羡慕道。

“我们是来碰运气,别人是来捞资历升官,别看我们现在都是同级,要不了多久就不是了。”

有人叹道。

马玄握了握拳头,心里满是不服气,听到兄弟们的感叹,无奈的垂下手臂。

本以为来到前线能有一展抱负的机遇,可是入了营成为了一名管队,才发现自己还是芸芸众多的普通一员。

整个奉集堡一两百名管队,谁认得他是谁呢。

唐清安被人带去公房,见到书桌后的官员,穿着五品的官服,连忙上前磕头。

“哈哈哈,原来就是你啊。”

白养粹并没有摆架子,反而显得很亲切。

第三十八章 酒

两世为人,唐清安认识了一个很深刻的至理。

朝中有人好做官。

在官场上才能是次要的,后台才是关键,就算是校园也脱离不了这个至理。

所以哪怕自己有后世的眼光,哪怕自己熟知未来,也同样不会认为自己就能脱离这个道理。

人要学会顺势。

白养粹就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七分的精力,都留在山东按察司,跑司前进。

山东布政司,白养粹同样跑的勤。

在接到陈策的托请后,他很快就找到了唐清安的履历,档案由京城山东布政司辽东都司。

按照流程来说没什么奇怪,但是做官多年,他却觉得不对,因为太过顺畅了。

继续一查,果然有大干系。

可惜只是个百户。

白养粹亲自交代了一番,让唐清安在武举上要注意的事项,笑容可掬的放了他离去。

唐清安毕恭毕敬的告辞,出来后又遇到马玄几人,他们也已经报完名。

“诸位兄长如果不嫌弃,小弟做个东,一起去供饮一番。”

几人闻言都欣然同意,愿意结交此人,马玄见状也只能同去,一行人出了兵巡道,找了一处酒肆。

唐清安点了肉食,叫了酒来。然后一一为众人倒满酒,他的年龄最小,却没人轻视他。

众人都是武官,一杯酒水下肚,很快就放开了,谈的当然也是兵事,如今大敌是蛮族,谈的也是蛮族,谈的也是老生常谈。

什么军中没有缺马没有骑兵,蛮族骑马来去如风,可以做到分而歼之。

例如蛮族以游为生,人人都是神射手,从小都会骑马,而明军都是军户,久不经训练。

还有粮饷损耗多,又没个定数,谁也不晓得下个月又会被扣多少,还经常被拖欠。

唐清安也逐渐开始插话,说话言之有物,马玄这才收起轻视之心。

“损耗是旧规,不能指望消除,大家也都习惯了,可是如果上面有规矩,定下来每个月扣多少,就算每人扣一分也不是不能接受。”

听到唐清安的话,众人连连点头,印象大变更为热情起来。

“最怕的就是未知啊,这个月扣得多,下个月扣得少,人人提心吊胆。”

马玄也同意,感叹道。

随后又问起军中的细事,众人也一一解答,唐清安和戚继光的两部兵书对照应对,越发的了解兵营事。

就像损耗的事,戚继光的兵书里,就是这么解决的。

约定好上下认可的损耗之数,然后定位常数,再刊印出来每人额粮若干。

以此为规矩,主将到场,聚众军士,唱名领钱,两日内用枰当场发完。

虽然没有解决陋习,但是把陋习带来的影响最大程度的消弭掉。

以往每个月发粮饷,因为没有约定好的默契,从开始的定数,到最后发钱到士兵手里,引起的不满需要的安抚打压,可能到下个月都不无法平息。

上个月的麻烦还没处理完,这个月又要开始发粮饷,新的麻烦又上来了。

周而复始下来,整个军营只钱粮一事,就把军营士气彻底废了。

为什么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历史上和戚继光同时期的名将也有,但是最后却都不如他。

因为戚继光能因地制宜,从明朝重轻武的风气中,找到一条适合军士的出路,然后带领军士打胜仗。

同样被克扣钱粮,同样被官打压,别的将领要么军心涣散,要么放纵士兵劫掠百姓以补士气。

而戚继光既能做到对百姓秋毫无犯,又能保持军中士气高昂,这就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原因。

上午一直喝到下午,唐清安才心满意足的和众人告别。

回到陈策家中,乌进孝正和陈策说笑,等看到唐清安满身的酒气,乌进孝内心不满。

这还是在陈策家中,虽然两家是世交,但是唐清安从外面喝酒回来,显得极为不自律。

“去了兵巡道后,碰到了一些军中的朋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