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855章

作者:高月

  韦见素笑道:“这个以前应该提到过,贤弟不清楚也正常,那时贤弟还在地方任职。”

  “兄长给我说说,我很有兴趣!”

  韦见素笑了笑道:“这是天子对朝廷对控制县一级不力,提出的一些改革措施,明确县一级分为官、吏、差、役四等,然后官和吏由朝廷任命,差和役依旧由县里管,吏主要是包括律政和户政两名典吏,还有学正、刑捕以及六曹,另外还有六名县学助教,一共十六人。

  也就是说这十六人的俸禄由朝廷负担,也由朝廷任命。

  然后会适当扩大科举录取人数,分为一甲榜、二甲榜、乙榜和丙榜,一甲榜为前十名,二甲榜为二十一名到五十名,五十一名到百名为乙榜,百名之后为丙榜。

  其中甲榜为官,乙榜和丙榜为吏,吏五年考评一次,考评合格升一级,也就是说,最低的丙榜士子如果考评合格,最迟十年后也能升为官。”

  “那太学学生呢?”颜真卿又问道。

  “太学学生还是去县学和州学教书,根据成绩为分为甲乙两等,甲等去州县当助教,五年后为官,乙等去县学当助教,十年后升为官。”

  韦见素喝了杯酒,又微微笑道:“所以科举教育改革和县级吏治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改革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使朝廷加大对县级官场的控制,把县的权力牢牢捏在朝廷的手上,而不是落在地方豪强的手上,这个也是诟病千年的大问题了。”

  颜真卿举杯笑道:“和地方豪强争夺县城控制权,陛下还真是大手笔,我们喝一杯,衷心天子希望改革能成功!”

  新年过后,内卫成立了废奴专案司,又在内卫官衙前设立了两个告密箱。

  按照内卫条例,除了内卫白虎堂定性为大案以外,一般案子内卫都不会直接和官员接触,废奴案也是一样,以五十人为界,超过五十人就会定为大案,另外,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五品以上官员被发现违规,必须及时通知政事堂。

  如果超过五十人的大案中,涉及官员或者直系亲属,内卫也会严查。

  如果不是官员而是平民,但奴隶数量超过十人,内卫将发出警告信,要求对方在一个内整改完成,如果一个月内没有来内卫消除警告,那就要被立案了。

  正月初五,告密箱由内卫白虎堂第一次开启,谁也没有料到,里面的告密信竟然多达五百多封。

  剔除不在查案范围内的近四百封举报信,这些都是举报平民蓄奴,但人数不超过十人,这些举报信转给县衙,由县衙去调查。

  合规举报信一共有一百六十四封信,白虎堂把它整理成一百六十四个案子,分别交给了各个调查组。

  目前内卫废奴令稽查司共调集了一千人,成立了一百个调查组,

  接到案子,内卫调查组纷纷出动了。

  第一调查组一共有十人,由校尉杨立负责。

  杨立接到的是五十个奴隶的大案,竟然是门下侍郎张镐在庄园蓄奴五十人,是他府中一名家丁举报,如果查实,这名家丁将得到五百贯钱的奖励,同时内卫承诺保护他的安全。

  重奖才是动力,重赏之下,知情人纷纷举报。

  杨立带着九名手下,向陇州吴山县疾奔而去,那边有一个占地五十顷的庄园,是张镐的庄园,里面有五十名奴隶给他种田。

  正月初六,百官正式上朝了,李邺也从华清宫赶回大明宫,开始了正常公务,他的家人在正月十三回来,赶长安的花灯节。

  今天没有早朝,百官门基本上从辰时起陆续抵达大明宫。

  丹凤门的几座大门前,有官员在分发报纸,《大唐旬刊》第一期,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取了一份。

  报纸的事情几个月前就传开了,没想到今年开年终于出来了。

  报纸的大小如后世的A3纸,前后印刷,从中间折了一下,分成了四版,头版是民生,次版是天子旨意,三版是朝政要闻,四版是地方要闻。

  民生主要是主要物资的市场价格,各地灾情以及朝廷处置,还有粮食产量以及其他事关民生新闻

  而第二版的天子的旨意,第一条就是天子在正月初一下达旨意,内卫成立废奴令稽查司,从正月初三开始向四方悬赏线索,正月初五正式开始稽查运转。

  同时介绍各种立案标准和悬赏标准,举报一名奴隶奖赏十贯。

  一旦被查实,官员将被革职并永不录用。

  这个消息让所有官员都开始心惊胆战了。

第1443章 杀一儆百

  正月初九,右相韦见素正在自己朝房批阅文书,由于皇后不参政,韦见素才是大唐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白虎堂的奏折分类,乙级奏折都由他审批,他朝政繁忙,实际比天子李邺累得多,但韦见素也同样享受着这种处理国家政务的权力。

  这时,一名从事在官房门口禀报,“相国,内卫刘都统派人送来一支银筒信!”

  内卫的书信不经过白虎堂,是直接送到所需部门,也是按照级别,放在不同的信筒内。

  银筒信是内卫的一个特殊通信方式,是从鸽信中演变而来,表示最高机密。

  韦见素点点头,“呈上来!”

  一名内卫士兵走进来,躬身行一礼,将一支银信筒呈上,小茶童将呈给了韦见素,信使行一礼走了。

  银筒封口上被一道银圈箍住,银圈可以扯掉,但扯掉后就无法再修复,这就是一种安全措施,保证信不会被拆除。

  韦见素扯掉银圈,打开了封口,从里面倒出一卷信,他慢慢展开看了一遍,着实让他震惊,张镐居然在陇州庄园内私藏五十名奴隶,已经被内卫查获,证据确凿。

  难怪内卫要用银筒,这可是废奴令第一大案,

  韦见素沉思片刻起身道:“给我收拾一下,我要去面圣!”

  很快,韦见素见到了天子李邺,李邺缓缓道:“今天一早,刘武通已经向朕汇报了,相国怎么看这个案子?”

  韦见素沉声道:“启禀陛下,微臣认为这里面多少有点蹊跷。”

  “什么蹊跷?”

  “陛下,五十个奴隶不是五百和五千,五十个奴隶能带来什么利益?能和张侍郎在官场奋斗了几十年的心血相比,能和他几代人颜面相比?张相国一向谨慎,他不会不懂这个最起码的常识,况且他府中的奴隶都已经转籍为平民,说明他也并非不认同陛下的废奴令。”

  “你怀疑张镐也不知情?”

  “正是!”

  李邺摇摇头道:“这件事张镐知不知情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朕需要需要杀一儆百,他正好撞上了。”

  “陛下.”

  韦见素还想再求情,李邺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

  “韦相国,你并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他,这才是重中之重,或许是他教子无方,或许是他放纵家奴,或许是他心怀侥幸,韦相国,朕绝不会冤枉无辜!”

  韦见素无奈道:“陛下,能否让微臣和他谈一谈,让他有个心理准备,或许他还不知道。”

  “可以,朕给他一天的时间,如果他发现自己冤枉,可以随便申诉!”

  韦见素行一礼匆匆去了。

  韦见素随即来到丹凤酒楼,如果是非吃饭时间,这里也可以喝茶。

  等了不多时,张镐便匆匆赶到了丹凤酒楼别雪院,进了温暖如春的房间,张镐脱去棉袍笑道:“相国怎么想到请我来喝茶?”

  韦见素淡淡道:“恐怕以后我们在这里喝茶的机会不多了。”

  张镐一怔,“此话从何说起?”

  韦见素一摆手,“你先坐下!”

  张镐心中有些不安了,他坐下问道:“出了什么事?”

  韦见素将银信筒递给他,“这是上午内卫刘都统派人送给我,你看看吧!”

  张镐接过银筒,取出信细看,就俨如晴天霹雳一般,他惊呆了,半晌他摇头道:“不对!肯定哪里出错了,我已经让犬子全部处理了,五十名奴隶全部恢复正常,怎么会还在?内卫一定搞错了。”

  韦见素淡淡道:“内卫既然发了银筒信给我,就说明他们已经拿到证据,张尚书,问题恐怕是出在令郎那里。”

  张镐身体有点摇摇欲坠,他连忙用手撑住头,良久,他低声问道:“天子知道吗?”

  韦见素点点头,“天子知道,我给天子解释,你不可能为了几十个奴隶而赔上自己的名声和宦官生涯,但天子只说了一句话,让我哑口无言,陛下说,为什么不是别人?”

  张镐长长叹了口气:“天子说得对,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我?因为别人都处理好了,为什么我没有处理好,因为我有个蠢货儿子,偏偏我又相信了他,我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沉重代价。”

  “你回去吧!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但你也要相信,天子会给你的后半生安排好。

  “我的长子会被连累吗?”

  韦见素摇摇头,“天子已经废除了株连,关键看奴隶在谁的名下,谁是得益人,如果在你的名下,你长子也没有从中受益,那么你长子就不会有事!”

  五十名奴隶都在张镐的名下,长子张伯云长期在巴蜀做官,没有从奴隶中获益,这让张镐稍稍心安。

  “感谢圣上废除了株连!”

  张镐起身离开了酒楼。

  张镐回到府上,只见次子张仲云跪在地上请罪,他已经得到消息,庄园被内卫封了,这个消息让他惊恐万分。

  张镐长叹一声,“你现在请罪还有什么用?天子已经准备拿我立威了,杀一儆百,你这个蠢货把我害死了!”

  张仲云心中悔恨万分,哽咽着哭出来了,“儿子心怀侥幸,总以为是一阵风,总觉得查不到我们,儿子该死!该死!”

  张仲云跪地砰砰磕头,额头都磕出血了,张镐心中不忍,喝道:“行了,你把头磕烂了,也改变不了结果,事已至此,你去陇州把事情处理了,赶紧释放奴隶,至少你父亲还能保住性命,内卫已经立案,十天之内不处理,那就是欺君大罪,我要被流放岭南的!”

  “孩儿这就去!”

  张仲云心中恨透了管家,但管家已经不知所踪。

  张仲云带了几名家丁,骑马赶赴陇州处理奴隶之事。

  废奴有两种,一种是官府有记录,这种得拿卖身契去官府注销记录,但废奴令推出后,首先整顿的奴隶就是官府有记录的,包括官奴和其他豪门人家奴隶,现在官府有记录的奴隶前年就没有了,

  现在开始整顿第二种,官府没有记录的奴隶,这种查处比较难,比如某人是河北人,安史之乱逃到襄阳,被襄阳一户人家收留做仆人,襄阳官府肯定没有这个人的户籍记录,因为他的户籍在河北,这情况怎么确定它是不是奴隶?

  废奴令中就很明确针对这种情况,首先主人得去官府登记,严禁匿户,如果请外地人做工而不去当地官府登记,这种情况就叫匿户,一旦查到,重罚五十贯以上。

  哪怕是来投亲靠友也必须去登记,否则查到也会同等重罚。

  登记后,官府就会上门来调查,确定此人是不是奴隶,标准就两条,你有没有给工钱?你有没有限制对方人身自由?

  尤其现在有了举报重奖,邻居就会把你举报,官府的目的也很明确,让你蓄奴得不偿失。

  当天下午,内卫把张镐蓄奴的材料和证据交给了御史台,御史台当天便发起了弹劾。

  次日上午,天子李邺下旨,黄门侍郎张镐违反废奴令,革除其一切官职爵位,贬为平民,收回其官宅和护卫待遇。

  张镐被革职为民的消息如一枚炸弹在朝中爆炸了,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政事堂又同时宣布,因违反废奴令,革除了十七名六七品小官的官职。

  这一连串的消息引发官场震撼,尤其张镐的通报中,竟然是他府上的家丁告密,而且家丁已得到了五百贯的重赏,这更让百官恐慌,人人自危,他们瞒得过外人,却瞒不过家仆。

  朝中官员纷纷请假回家处理奴隶,包括退仕官员和虚官,只要你还想要朝廷待遇和官职头衔,就得不折不扣执行废奴令,县衙前排起了长队。

  短短三天时间,长安的所有官员都完成了废奴,没有人会为了几个奴隶而身败名裂了。

  张镐最后还是得到了李邺的特殊安置,他被太学请去做教授,同时参与编史,搬进了太学提供的房宅。

  废奴令稽查在长安结束后,又继续向地方官府推进,大唐的每个州府都派驻了内卫稽查组,继续在地方官府严查废奴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