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854章

作者:高月

  杨良瑶来到甲板上,只见士兵们押着十几名皮肤黝黑的土人,穿着皮裙子,其中一个年纪稍大的应该是首领。

  “使君,这群土人探头探脑在观察我们,被我们包抄,全部抓来了!”

  土人被带上大船,杨良瑶有办法和土人交流,他们画了一百多幅图案,比如喝水,吃食物等等,

  杨良瑶取出一幅海岛图在为首土人面前,指指海岛图,又指指倒问:“海岛叫什么名字?”

  土人首领迷惑看图案片刻,忽然懂了,回头指指岛对杨良瑶道:“喀喀!”

  原来岛的名字叫喀喀岛,有了岛的概念就好办了,杨良瑶又拿出一幅图,是一个人在岛上行走,太阳升起,又落下,杨良瑶指指岛,又比划了一下。

  土人懂了,他指着太阳起来、落下、起来又落下,一共四次,他做出一个原地跑的动作。

  他的意思就是说,跑着穿过岛屿要四天时间。

  周围士兵都笑了起来,这一笑,十几名土人也跟着大笑起来。

  杨良瑶随即送给每个土人一把匕首,顿时让他们爱不释手,杨良瑶又请他们一起吃饭喝酒,共贺新年。

  两天后,土人和他们依依惜别,又带了十几名士兵去岛中,走了数里便发现一片湖泊,他们找到淡水了。

  杨良瑶已经从土人那里得到信息,这座岛方圆约两百里左右,不算小,但不是他们要找的南大陆,岛上生活着三个土人部落,总人口五百多人,以捕鱼和采摘为生,岛上盛产一种小果实,和唐朝的樱桃是一样东西,是他们的主粮。

  很快,魏振滔也回来了,他绕岛一圈,证实了海岛的面积,也就和京兆府的面积差不多大小,有高山、森林和河流,整个岛很狭长,是一个棒槌型。

  杨良瑶指地图上的棒槌型的小岛笑道:“那就是它了!”

  李邺画的这座岛,就是后世的新喀里多尼亚岛。

  南大陆就在它的西面数百里,杨良瑶笑道:“土人首领给我说了,他们去过南大陆,但他们不敢在那里定居,那里很有成群的猛兽,会把他们吃掉,我了看他画的图,应该是野狗或者豺狼之类,我们规划一下,准备出发了!”

  杨良瑶决定把喀喀岛当做一个后勤点,去了南大陆后,为下一步去南大岛做准备。

  杨良瑶留了一批日用品和二十名临时驻兵,让他们教会当地土人制陶、做鞋、取火、酿酒、缝制衣服等等技能,还可以教他们种植小麦。

  喀喀岛面积不小,当然是大唐的领土,这些土人也会成为大唐的子民,喀喀岛位置十分重要,将来可以作为南大陆和南大岛之间的中转点。

  船队起航向西而去,首领图让三名土人划着独木船在前面带路。

  几天后,前面出现了一条一眼望不见边际的海岸线,士兵们都欢呼起来,他们找到了南大陆。

第1441章 唐朝旬刊

  正月初三,长安和天下所有人都沉浸在新年的节日气氛中,韦见素却带着高适出现在华清宫,前来请罪。

  按照原计划,应该是在十二月底之前印刷成功,然后在正月初一发行第一份唐朝旬报。

  不料在十二月二十五日的最后审核阶段,天子李邺把报名改了,由《唐朝旬报》改为《唐朝旬刊》,李邺认为,报是每天都要发行,如果做不到每天发行就不能叫报,而只能叫刊。

  虽然高适认为报和刊没有什么区别,以前《开元杂报》一个月一份,不一样叫报吗?

  后来韦见素提醒他,或许天子就是不愿意和《开元杂报》一样,高适这才醒悟,把报名改为《唐朝旬刊》。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刊’字上,活字中没有这个刊字,得现雕一个,以前负责切削活字的工匠春节回陈仓县老家了,一时赶不回来,由一个新工匠来切削。

  结果这个工匠第一次切削活字,没有经验,技术也略逊一点点,导致细微尺寸和原来的活字不匹配,印刷的时候,‘刊’字松动了,缝隙里进了油墨,导致《唐朝旬刊》的刊字上出现了一团墨。

  折腾了两天都无法解决问题,没有办法,高适只能大年初一一早派人骑快马赶去陈仓县,把原来的工匠找回来,这样一来就赶不上正月初一发刊了。

  李邺看了看印刷失败的报头,就是那个‘刊’字被油墨污了,难以辨认。

  李邺当然明白,这其实也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改名的要求提得太晚,导致他们无法及时准备了。

  李邺沉思片刻问道:“如果改成《唐朝旬报》来得及印刷吗?”

  高适点点头,“应该可以!”

  李邺沉思片刻道:“这样吧!正月初六一早发行,在大明宫门口前分发给百官,然后发行时间依旧是正月初一,这两天尽量完成修改,如果实在改不了,那也可以用《唐朝旬报》,先印刷三千份,如果还剩有多的,就寄给大唐各州县官衙,如果还有剩余,则分发给太学和退仕的官员。”

  高适连忙躬身行礼,“微臣遵旨!”

  李邺笑了笑又道:“另外我给你提个建议,活字有大有小,单颗可以一个字,但也可以几十个字,比如《唐朝旬刊》这个报头,就可以刻成一块完整雕版,它也是一个活字嘛!只是大一点而已。”

  高适拍拍自己的脑门,有点想哭的感觉,“微臣实在太愚笨了,居然没有想到这个办法。”

  李邺微微一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高使君不用自责了,赶紧回去准备,第一份依旧是正月初一,第二份就是十一日,第三份就是二十一日。”

  “微臣明白了,微臣告退!”

  韦见素和高适起身告退,李邺让他们把印坏的报纸留下,他想看看内容。

  两人告辞走了,李邺翻看这张报纸,用的纸比较厚,两面印刷,除了报头印坏外,其他内容都很规整,字迹也很清晰,看得出高适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李邺忽然想到了线装本和线装书,宋朝才出现的书籍装订方式,完全可以现在出现了。

  这时,皇后独孤新月端着一盏茶走进书房,李邺笑道:“娘子来看看这个!”

  独孤新月放下茶盏,接过报纸看了一遍,微微笑道:“这些内容太枯燥了,除了各种市场物价让我有点兴趣,其他都看不入眼,恐怕只有朝廷官员才会喜欢吧!”

  “这只是试验,刚开始,印刷技术解决后,我估计明年吧!就可以出日报了,那时候不光是朝廷百官看,还要专门出生活版,教怎么做菜,怎么带娃、怎么做衣,怎么化妆等等,还有长安各种家长里短的小道消息,这就是专门给家庭主妇看的报纸。”

  独孤新月笑道:“这样的报纸我喜欢,赶紧印刷出来!”

  李邺微微笑道“耐心再等等,印刷技术成熟后就有了。”

  高适匆匆赶回了永兴坊的印刷馆,之前的切削工已经从陈仓赶回来,高适一进门,印刷馆管事迎上来道:“启禀使君,问题已经解决了。”

  高适大喜,连忙问道:“什么原因导致的?”

  “用的材料不对,之前用的一级雕版,后来用的是三级雕板,还有切削的火候也差了一点,就会出现松动。”

  印刷雕版非常苛刻,因为要防止木材热胀冷缩,导致字体破裂,毁了整块雕版,不能用太坚硬的木头,也不能用太软的木头,一般是用樟木或者榉木,然后要浸泡油半年,再搁置半年阴干,最好能三浸三晾,但时间难等。

  所以大部分是一浸一晾,这就是三级雕版,两浸两晾是二级雕版,最好的一级雕板就是三浸三晾,用几十年都不会开裂。

  制作活字除了用一级雕板为原料外,切削打磨也需要非常高明的技术,最高明工匠切削出来的活字拼在一起,水倒在拼板上面都不会浸下去,要严丝合缝到这个程度,这样印刷出来才会美观、工整、字迹清晰。

  赶回来的老工匠便按照高适的要求,用了整整半天的时间制作了一块完整的报头活字。

  夜里,高适和十几名报馆官员紧张地注视一名印刷工小心翼翼铺上白纸开始印刷。

  第一份完整的报纸印刷出来,高适和官员们仔细看了一遍,一点问题没有,终于成功了,所有人都激动得欢呼起来。

  接下来就是大量印刷了,高适一共准备了十三套活字排版,十几名熟练印刷工一起开工,三千份《唐朝旬刊》一天之内就能印刷完成。

  正月初五举行了新年大朝,三千多名九品以上的在京官员聚集在含元殿,由左相张立高声宣读天子的新年贺词,宣布年号为嘉兴三年。

  新年大朝只是一种务虚仪式,不谈具体政务,但在新年展望词中提到几个改革方向,让大家浮想连篇。

  一个是开发海外,大家感触不深,其次是开发辽东,大家感触也不深,大家感兴趣的是第三个,适当提高官员俸禄,让所有人都暗暗欢喜,财政宽裕就要涨工资了,谁不开心呢!

  第四个是县级吏制改革,最后一个是科举和教育改革。

  这两项改革也引起了百官们的关注。

  大朝结束后,官员们纷纷相约去长安各大酒楼聚餐,取消新年大宴就有这个好处,大家可以利用这个难的机会各自聚在一起,而不像以前的新年大宴,按照部门坐在一起,话不敢乱说,酒不敢乱喝,时时刻刻要看上司的脸色,别提多难受了。

  现在大家分头聚会喝酒,更加随意,也不用再看上司的脸色。

  中午时分,长安各大酒楼都坐满了参加新年大典的官员,首先是丹凤酒楼,然后便是平康坊的各大酒楼。

  平康坊的武德酒楼内已经全部坐满,武德酒楼依旧是独孤家的产业,独孤家除了宝记柜坊交给李邺外,其他产业都自己保留。

  在三楼的一间雅室内,一群礼部官员正聚在一起喝酒。

  礼部员外郎刘启明叹息道:“可惜教坊都关闭了,否则我们去教坊喝酒,岂不快哉!”

  另一名礼部郎中李遵义冷笑道:“废奴令大家都不喜欢,但废奴令中废除官奴官妓这一条却深入人心,所以人都赞颂圣上英明,你还遗憾,真搞不懂你,难道你希望自己某一天犯罪被查出,妻女被没入教坊为妓吗?”

  “不错!”

  另一名员外郎秦坤一拍桌子,“不错,这确实是所有改革中最受欢迎的一条,一人犯法一人当,不追究无辜的家人,废奴制中我最赞成的就是这一条。”

  这时,一直不吭声的郎中周荣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冷冷道:“别再夸奖废奴令了,赶紧回家去自查吧!刀已经拉出来了,可别成为刀下之鬼。”

第1442章 告密立案

  众人连忙问道:“废奴令难道真要动手了?”

  周荣的堂弟周光是内卫郎将,他一般都有些内卫的内幕消息。

  周荣压低声音道:“我初三去给叔父拜年,才知道堂弟初一、初二都没有休息,内卫成立了废奴令稽查司,据说还准备接受告密!”

  “原来如此!”

  李遵义一拍桌子,恍然大悟道:“我说内卫司门口那两个大黑箱是做什么的,原来是接受告密!”

  众人都紧张起来了,“这不是和武则天一样了吗?严审、酷刑、请君入瓮,天子怎么会这样?”

  周荣笑道:“其实大家也不用太紧张,我堂弟说没有那么严厉,只是监督废奴令执行,如果你没有奴隶就和你没有关系,就算有奴隶也不用害怕,内卫只负责查案,不审讯官员,这是原则,案子查清后交给御史台,由御史台那边传讯质问,我们是不会见到内卫的。”

  “这还差不多,我以为内卫又要借废奴开始兴风作浪了。”

  周荣敲敲桌子又道:“各位不要本末倒置了,这次不是内卫的事情,而是废奴令的严厉执行,如果家里还有几个奴隶,赶紧废除了,把他们转籍为平民,签订雇佣契约,不要为了几个奴隶被革职丢官,不值得!”

  刘启明眉头一皱道:“我搞不懂,天子为什么一定要抓废奴令,都两年多了,总是没完没了,周兄,你父亲怎么说?”

  周荣的父亲周俨是关中大儒,也是太学教授,教书三十年,培养桃李无数,德高望重。

  周荣缓缓道:“我父亲说,自秦汉以来,蓄奴一直是大问题,历朝历代都想废除,但从未成功过,我父亲还说,现在是废奴最容易的时候,没有大的利益集团抵制,如果这个时候不废除,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我父亲对天子很推崇,赞赏天子用大智慧解决了关陇集团,他相信这次废奴一定会成功。”

  李遵义点点头,“反正我家没有奴隶,刘兄,你家那几个家奴赶紧释放了,给你父亲说,不释放你会被革职,你父亲肯定会答应。”

  刘启明叹息一声,“我回去劝劝父亲吧!”

  另一名礼部员外郎秦坤笑道:“其实我觉得今天提到教育和科举改革,还有县级吏制改革才是今年的重头。”

  李遵义举杯笑道:“教育改革应该还是普及小学堂教育,这应该是共识了吧!趁现在朝廷财政宽裕,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读书,这是盛世的必然,我倒关心科举改革是什么意思?”

  秦坤犹豫一下道:“我听侍郎说,可能是针对进士科第三题进行改革!”

  众人顿时大笑,“这个改革及时,太有必要了,对策不知坑了多少士子,我们都支持!”

  “县级吏制改革呢?”

  李遵义又问道:“谁知道?”

  众人都一头雾水,这一条就没有人知道了。

  丹凤酒楼别院内,颜真卿给韦见素满了一杯酒,好奇问道:“今天贺词中提到的县级吏制改革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