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李成华立刻带领手下赶了过去,被盗的店铺叫乔氏兵器铺,是一家老铺子,晚上铺子里有伙计看店,但伙计没有发现被盗,掌柜一早来开门,才发现大堂内兵器丢满一地,掌柜立刻报官,万年县把这个案子转给了内卫。
兵器铺已经被内卫控制了,李成华走进兵器铺,见满地丢弃的兵器,问道:“兵器有收拾过吗?”
掌柜连忙摇头,“没有收拾,都是兵器被盗的原样!”
李成华点了点头,又问道:“有没有清点过失物?”
“回禀将军,丢了一柄制式横刀,一把两石弓和一壶箭,别的就没有了。”
“银钱呢?”
“银钱锁在大铁箱子里,没有被砸过的痕迹!”
这时,一名侍卫带着一名瘦小的伙计上前,“都统,昨晚就是他在店里值夜!“
“昨晚什么时候被盗,知道吗?”
伙计点点头,“至少是三更以后,大概五更左右。”
“那么肯定!”
“小人三更的时候还去查看过前面大堂,那时一切正常,小人又回来睡觉,后来被瓦片的碎裂声惊醒,小人以为是野猫,后来隐隐听见有打更的声音,又睡着了,小人估计是五更时分。”
李成华抬头望向屋顶,顶上有阁楼,她对士兵道:“上去看看!”
士兵们找来楼梯,爬了上去,探头看了片刻道:“都统,上面有凌乱的脚印,还有蹲坐过的痕迹,房顶上有一个大洞。”
“下来吧!准备收兵回去。”
掌柜一愣,这就完了吗?
“将军,可是案子就结束了吗?”
“那你还要怎样,丢了一副弓箭和一把刀而已,钱财也没有丢,人命有保住了,你还要怎么样?你还要折腾,当心这个盗贼晚上再来,那就不是丢点兵器的问题。”
“小人不敢!”
“那就对了,抓到盗贼,我们来通知你?“
掌柜连忙答应,李成华一挥手带着手下走了。
离开店铺,李成华对手下道:“他身上没有钱,严密关注最近的案子,如果今天没有发生抢劫或者盗窃案,立刻告诉我!”
李成华经验丰富,如果对方决定今明两晚刺杀,他就不会轻易犯案,如果抢劫或者盗窃一笔钱,那就表示他要安顿下来了。
既然对方是在东市偷盗刀剑,那么他盗钱也一样在附近。
停一下,李成华又道:“去通知官府,接手兵器铺的案子!”
“遵令!”
手下匆匆去了,李成华沉思片刻,还是要向殿下汇报东市兵器铺盗窃案。
===
【今天有事外出,很抱歉只有两更!】
第1100章 公共交通
韩再瑜躲在城外一间废弃的民房内,这里距离长安城约五里,周围是零星的民房以及一望无际的菜地,这里种的各种蔬菜供应长安城的需要。
韩再瑜逃得匆忙,没有带钱袋子,身上分文皆无,但对韩再瑜这种武艺高强的刺客,搞点钱轻而易举。
不过韩再瑜暂时不想轻举妄动,搞几贯钱意义不大,搞百两银子会被盯住,索性等一等,等刺杀得手后,再一次性劫掠一笔银子。
吃饭不愁,他从民户偷来几个馒头填填肚子。
今晚他要去齐王宫查看一下情况,手下提供的情报很重要,他可以从城墙下去,这也是他躲在城外的缘故。
韩再瑜啃着手上的干馒头,又喝一口水,默默望着远处的城墙,他在耐心等待着夜幕降临。
长安城每天都有新闻发生,昨天还在到处议论拆除坊墙的新闻,但今天,另外一件新鲜事情出现了,长安城到汉长安城之间的官道上出现了一种新式马车,很大很长,由八匹马拉拽,一次可乘坐八十人,每个人只要花三文钱,就能从汉长城的西安门,一直坐到长安西市和东市,每天清晨辰时密集发车。
每天清晨,大量低层百姓都从汉长安城出发,前往长安城谋生,去长安城的各个酒楼和店铺,每天清晨官道上都有数万人之多,大部分人都骑着毛驴和骡子,也有很多拉人的油壁牛车,坐一次十文,来回就要二十文,一个月要六百文,占平均月收入的两成了。
所以很多人宁愿走路,省下一笔坐车钱。
这个时候,官府的大马车出现了,每一次只要两文钱,当然要比私人牛车的十文钱合算得多,每天清晨辰时一刻,上百辆大车准时从汉长安城出发,载满了手提饭盒的低层百姓,摇摇晃晃前往长安西市和东市。
同样,每天傍晚,百辆大车又从长安东市和西市出发,浩浩荡荡返回汉长安城,然后每隔一刻钟左右,会有一班大车定时出发,方便平常时间往返的民众。
这其实就是一种唐朝官方的公交车了,主要是解决步行者的苦恼。
当然,唐朝的公交车一点不缺,满城都是油壁车,招手即停,但那是私人公交车,在城内价格不贵,但从汉长安城到长安城,价格就贵了,跑一趟至少五十文钱,不过可以由五个人平摊,每个人只花十文钱,但低层百姓还是坐不起。
所以就出现了官府的大马车,当然这种大马车不是王平川发明的铜轴铁轮大车,那个成本太高,但这是用王平川发明的技术造成来的木制六轮大马车。
众所周知,自古的载人马车都是两轮,四轮车就有一个同步转向的问题,现代汽车是用差速器解决的,但古代马车不行,四轮马车要么只能运货,坐人不行,太颠簸了。
王平川制造的四轮车,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实际上是两个两轮车的组合,如果是六轮车,那就是三辆两轮车的组合,就像火车一样,各个车厢都是独立的,很简单巧妙的办法。
但实际上,这是李邺提出的构思,他是从后世火车以及货运船队的连接,得到了启发,把这个构想交给王平川,由王平川负责落实。
李邺虽然有构思,但他不是工匠,他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而能力超群的工匠得到启发后,他们就能想办法把李邺的构思变成现实。
王平川就属于这样的超群工匠,他能理解李邺的构思,并把它在现实中造出来。
还有一个就是减震,后世的减震是用螺旋弹簧或者钢板弹簧,唐朝的技术暂时做不到。
但聪明的工匠自然有他们的办法,那就是双层车厢,里面一层车厢实际上是用铁钩悬挂在外层车厢上。
但这个秘诀也不是王平川发明的,而是飞龙发明的,实际上是宋朝发明,被飞龙移植到了唐朝,李邺也知道这个办法,只不过被飞龙抢先一步。
但这个构思同样也是由王平川落实的,天宝二年,王平川接过父亲的交班,成为军器监造车首席工匠。
飞龙把一张简图交给他,他用了一年时间研究,便给皇宫造出了是悬挂式车厢的马车。
到了李邺这里,在李邺的建议下,王平川又进行了改进,在两层车厢之间填充了一层软木,取代原来填充的皮革,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车厢的晃动。
出现在汉长安和长安城之间的大马车极大方便了低层百姓通行,不过它也有很大缺陷,它不是悬挂式车厢,所以比较颠簸。
当然,如果路面是平滑的石板路,就能大大减轻颠簸程度。
而且另一个缺陷就是闷热拥挤,异味难闻,就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挤坐在一起,只能做到男女车厢分开,否则女人都不敢坐了。
所以私人的油壁车虽然贵,但依然有人乘坐,五个人包一辆车,宽敞舒适,更重要是,管事或者掌柜级别的车费可以报销,那就不用去挤官方大马车了。
此时,连接汉长安城和长安城之间正在忙碌地开凿一条新漕河,和旧漕河并行,同时在修建码头,这就把来去河道分开,两条漕河都变成单行线。
官府大马车是木制的,轴和车轮间磨损太厉害,跑三个月就要大修换轴,所以只在冬天运营。
开春后,冰雪融化,公共交通工具就换成船,由十几头健牛牵引一支二十艘客船组成的船队,每艘船坐二十人,一支船队就是四百人,三十支船队前后出发,运送一万两千人前往长安城,票价降低到每人两文钱,这就是不折不扣的公交船了。
韩再瑜躲在东城外的废弃民房内等待着天黑,他却不知道,他的目标此时正带领十几名官员也在体验乘坐大马车。
收买民心最好办法,就是顺应民意,切实改善低层百姓的生活,取消宵禁、拆除坊墙就是顺应民意,李邺在永和坊长大,他知道宵禁制度给低层百姓带来的巨大痛楚,比如百姓们只能在附近找事情做,去远的地方干活,夜里很可能就会赶不回来。
而大马车就是切实改善低层百姓的生活,减轻步行的劳累,用最低的价格方便百姓。
李邺带领官员们挤坐在一辆大马车的车厢内,从西市出发,前往汉长安城。
一路上,身体颠簸得厉害,比较容易晕车,好在路途不远,小半个时辰就到了目的地。
大马车一路摇晃,终于到了西安门,众人纷纷下了马车,王维身体不太好,晕车厉害,蹲在一旁呕吐,几名手下给他拍背顺气。
“怎么样?”
李邺笑问道:“大马车给大家感觉如何?有没有什么想法?”
刘晏脸色苍白,心悸地摇摇头,“仅此一次,我实在不想再坐第二次了。”
官员中除了段秀实外,其他官员都颠得胸闷气短,连话都说不出来。
李邺对众人道:“我以前不知道汉长安城居然还住着二三十万人,我视察后才知道那里生活着那么多人。
大部分都是靠长安为生,生活十分贫困,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他们的生活,但至少我们能做一些事情。
除了大车外,我们要改善路面,目前这条路是出了名的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我决定把这条路铺上砖块,我们拆坊墙得到大量砖石,正好用来铺路,不要等过年后,最好今天就开始动手,把道路压平夯实,然后铺砖,限一个月内完成。”
停一下,李邺又道:“我们去城内看看,看看能再解决一些什么问题。”
第1101章 棉花妙用
众人坐一辆辆油壁车进入城内,汉长安城也两极分化,除了三大宫,长乐宫、建章宫和未央宫依旧属于皇家禁苑,有军队站岗,不准百姓入内外,其他城内基本上不管了。
城内从前大户人家的亭台楼阁都没有了,精美的多层木楼也不见踪影,取而代之是一望无际的泥坯房,现在屋顶都被白雪覆盖,看起来还不难看,雪融化后,就成了丑陋不堪的贫民窟。
道路结冰了,地面很滑,马车走不了,众人只得下车步行,地面是触目惊心的破烂,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土坑。
陈焕负责道路基建,他脸一红,连忙道:“卑职明天就派人来把所有路坑都填上夯实,再撒上麦秸供人行走。”
李邺点点头,“我们找个地方坐下!”
路太烂,实在走不了,众人进了一家沿街的茶馆,上了二楼坐下,伙计送来炭盆,众人一边烤火取暖,一边喝热茶。
“殿下,汉长安城为什么被放弃?”段秀实好奇地问道。
李邺缓缓道:“汉长安被放弃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地势低洼,一旦渭河涨水决堤,汉长安城就会被淹,或者下暴雨也会成为泽国。
第二个原因就是地下水被污染,生活污水一般都是用瓦管排出城去,我原本以为都是直接排入渭河,后来才知道,只有极少一小部分是排入渭河,其他污水都在城内打渗井,把生活污水灌入井中。
反正眼不见心不烦,几十年没有关系,但一两百年后,地下水就被污水污染了,井水变得又苦又咸,还很脏,一个都城没有了水源,真的没办法生活了,所以东汉就迁都去了洛阳。”
“那现在长安水质也不好,是不是同样的原因?”
李邺点点头,“一点没错,长安百万人口,一百多年来,各种污水怎么处理?虽然大部分都是流入沣水、灞水、浐水,最后流入渭河,但不可否认,还是有大量的污水渗井,我年少时居住的永和坊,水质就很脏,井水很苦涩,导致百姓喝生水很容易生病,普通百姓寿命都不长。
我们要实现大唐中兴,那么我们面临的大问题首先就是怎么解决水源污染,也只能是减缓污染,想彻底解决肯定不可能,那至少要保证大家都把水烧开以后再喝,这又面临另一个大问题,生活燃料怎么解决。”
崔光远曾是京兆尹,他对汉长安城很熟悉,他站在窗前打量外面,接口道:“燃料确实是大问题,我记得天宝年间,汉长安城街道两边都是大树,现在树木都没了。”
刘晏苦笑一声道:“不光是这里树木没有了,以前关中树木不少,这几年也被砍伐得很厉害,直到今年才被勉强制止,但从前的很多树林都消失,长安城内的树木基本上没了,只有寺院和禁苑内保留了一些。”
历史上的唐德宗时间,有人在关中同州的一个山沟沟里发现几千棵七八丈高的树木,顿时满朝欢庆,居然在关中发现了七八丈的树木,不可思议的事情,宰相裴延龄立刻拍马屁,“因为天子圣明,才会天降此瑞兆!”
七八丈的树有多高,也就七八层楼高,可见唐朝后期关中环境破坏之严重。
当然,终南山内肯定有参天大树,但那边不是百姓聚居之地。
李泌点点头,“以前皇权威严,严禁百姓伐木,违者严惩,所以大家看着树木眼馋,却没有人敢砍伐,安禄山造反后,皇威坠落,百姓就开始肆无忌惮砍树伐木了,用来烧火,这就是殿下要推广煤的缘故,只有用煤取代木材,关中的树木才能保住。”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