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460章

作者:高月

  “为什么?”李邺不解道。

  崔光远沉吟片刻道:“殿下当初移交给我的各个仓库,后来又被鱼朝恩掌控了,等最后清算时,发现几乎都少了三成到一半,然后和殿下的帐就对不上了。

  鱼朝恩栽赃给我,说是我和殿下勾结做假帐,我一怒之下去长安市场上找证据,终于抓到了鱼朝恩把柄,他把粮食私下卖给了长安粮商,我向天子提交了证据,没多久那个关键证人便不明不白死掉了。

  然后有御史弹劾我曾向安禄山跪拜,称其为陛下,我就被贬黜到秦州来了。”

  李邺淡淡笑道:“真相恐怕远远不仅如此吧!”

  崔光远默默点头,良久叹息道:“后来苏震提醒我,我才明白过来,钱粮物资亏空,大部分都进了内库,难怪天子这么信任阉党,哎!”

  李邺安慰他道:“崔使君也不必惆怅了,我们做人做事问心无愧即可,你应该庆幸自己没有和阉党同流合污,至少在后人看来,伱是清白的。”

  “殿下说得对,我确实很庆幸自己没有和阉党同流合污,但曾经向安禄山跪拜确实是我的一个污点,是我心中的一根刺!“

  李邺淡淡道:“这世间逃避责任者多,忍辱负重者少,崔使君为国为民,不惜自辱名声,赤子之心,拳拳忠义,并不是所有人都看不到。”

  崔光远心中感动之极,他声音哽咽道:“有殿下这番话,崔光远死而无憾!”

  上邽县位于渭水南岸,渭水两岸的空地上,全是用树枝和毛毡搭建的窝棚,黑压压的一眼望不见头,大大小小,至少有十几万个窝棚之多。

  “这些都是难民?”李邺吃惊问道。

  崔光远点点头,“这些都是河湟地区逃来的汉人,吐蕃把很多汉人抓去高原当奴隶,消息传出,引发了河湟地区大逃亡,朝廷给了一点粮食,让我们把难民安置下来,不准他们过陇山,这边只是一部分,成纪县那边还有更多,我们压力太大了。”

  “粮食居然还撑得住?”

  崔光远苦笑道:“不瞒殿下,我们确实快撑不住了,一开春,我们就向朝廷催粮,但到现在没有消息,好在很多百姓都是秋收后逃过来,自己有点存粮,所以才能熬过来。

  但现在正好是青黄不接之时,每人每天只有两碗稀饭,维持着不饿死,就看朝廷能不能及时把粮食送来,要不然就会出大事了!“

  “估计朝廷不会再给粮食了,肯定是让我来解决,我会安排一些粮食。”

  说到这,李邺回头对亲兵道:“速去把都转运使请来!”

  骑兵立刻调转马头,向后面疾奔而去。

  李邺又问道:“如果我想招募士兵,有青壮愿意加入吗?”

  “如果自己能吃饱饭,家人也能吃饱饭,我估计应募者会趋之若鹜。”

  这时,刘晏骑马来了,他跟随李邺来秦州就是为了解决难民问题,斥候给他们带回的消息,秦州有数十万难民聚集,但现实更加残酷,恐怕难民人数已经超过百万了。

  刘晏有安置难民的丰富经验,他这次也带来一批年轻官员跟随,后面还有第二批的两万头骆驼即将到来,专门带着解决难民困难的粮食和物资。

  刘晏问道:“崔刺史,这边难民只是一部分吧!据说秦州每个县都有难民?”

  崔光远点点头,“刘使君说得一点没错,上邽县这边有难民十三万户,整个秦州共计三十二万户难民,远远超过了百万人!”

第742章 初遇敌情

  陇右节度府的辖区主要是陇山以西到西海一带,最北到兰州,最南面是武州,核心便是河湟地区鄯州,也就是今天西宁地区,这里也是陇右地区人口最多,麦田最多,最富庶的地区,但现在也是吐蕃大军入侵的重灾区。

  唐朝的陇右气候温和湿润,和今天的气候不一样,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河流纵横,各种野生动物极多。

  这天下午,一支三十名骑兵斥候组成的唐军斥候在郎将张典的率领下,在兰州南部的洮水河谷中疾奔。

  张典率领一个月前就在陇右和河西活动了,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关系到全军的战略选择,是选河西,还是陇右。

  他们四处奔走,收集各种关于吐蕃军的情报,一个多月来,他们把陇右和河西各地都跑遍了。

  他原本带了五十名手下,之前派二十名手下去甘州居延海查探,他便率领其他三十名手下来陇右了。

  忽然,张典一摆手,身后的骑兵手下纷纷勒住战马,众人眼睛都亮了,只见前面河边,一群肥壮的梅花鹿正在低头饮水。

  张典轻轻向两边一摆手,三十名手下立刻分成两队,向鹿群包抄而去,三十支弩箭骤然发射,十几只鹿措不及防,当即倒地,其余群鹿受了惊吓,立刻向小河对岸奔去,消失在密林中。

  士兵们欢呼雀跃,向地上的猎物奔去

  小河前的空地上,士兵们烤着鹿肉,大口撕咬着烤好的美味。

  他们不是在战时,附近百里内有很多百姓,出现烟火随处可见,并不用担心烧烤的烟会惊动吐蕃军巡哨。

  当然,他们之前在鄯州也遭遇了吐蕃巡逻队,和吐蕃巡逻队发生了激战,可惜他们没有能全歼吐蕃士兵,逃掉了三人。

  但这也不能代表什么,秦州本来就有五千唐军,所以唐朝斥候出现在河湟很正常。

  更重要是,三十名唐朝斥候从襄阳出发时,谈判还没有开始,除了郎将张典有点消息外,其他唐军斥候都不知道江汉军要转战陇右,还以为他们是支援秦州的唐军。

  就算吐蕃军俘获了这支唐军斥候,也得不到任何情报。

  吃罢鹿肉,众人收拾好正要离去,忽然树上哨兵低喊一声,“北面有情况!”

  众人吓一跳,纷纷牵马向密林中走去。

  斥候骑兵们躲在密林深处,向外面的洮水河边望去,不多时,只见约五十名吐蕃骑兵押解着数百名汉人向这边走来,这些汉人都双手被反绑,腿上被长长绳子串在一起,一队百人左右,一共五队,男男女女都有,基本上都是青壮和孩童,有十几个年轻女子还抱着孩子,但没有老人。

  一名士兵忽然认出来,“将军,好像是天狼堡的人,那个黑大个不是铁牛吗?”

  在最前面绑着一名身材彪悍的汉人男子,身高足有两米,体壮如牛,皮肤黝黑似炭。

  张典认出来了,确实是天狼堡的人,堡城一直是河湟陇右一带的特点,这里从隋朝开始就和吐谷浑人作战,民风彪悍善武,这里的汉人豪强地主利用会山势修建一座座城堡,自己家人住在里面,一旦吐蕃人来袭,周围的百姓都纷纷躲进城堡。年轻男子则武装起来,和入侵敌军激战。

  刚开始堡城还能发挥作用,但随着吐蕃军越来越多,一座座堡城都被拔掉,老弱被杀掉,年轻男女和孩童被送往吐蕃为奴隶。

  天狼堡是陇右少数几个没有被攻破的堡城,堡主辛然,出身河西大族辛家,是目前秦州兵马使辛云京的二叔。

  他率两个儿子守天狼堡,次子辛长武就是被捆绑走在最前面的铁牛,使一对百斤大锤,有万夫不当之勇。

  之前,张典还率手下在天狼堡进行过补给,没想到那么坚固的城堡居然被攻破了。

  “将军,要动手吗?”

  张典点点头,对方人数不多,只有五十人,可以下手。

  “去看看,后面有没有敌军大队?”张典吩咐哨兵道。

  哨兵立刻攀上了一棵大树,向后面眺望,不多时,又回来禀报,“将军,就这五十名吐蕃骑兵,没有大队骑兵。”

  北面的狄道县距离这里约六十里,主力吐蕃军已经回县城了,这批天狼堡的战俘应该是押往洮州,据说洮州有一个集中点,各地抓捕的汉人都会送往洮州集中,然后再一批批送往吐蕃。

  张典想了想,把队正刘潭叫来,低声对他道:“你率领五名弟兄先进行偷袭,干掉几名吐蕃人,然后逃进树林,我在树林内埋伏。”

  张典已经比较了解吐蕃的军特点了,一旦被偷袭,而且死了同伴,吐蕃军肯定不会罢休,一旦交战就会不死不休。

  刘潭带着五名手下出去了,张典吩咐手下道:“大家准备毒箭!”

  每名斥候骑兵都会带十支毒箭,这种毒箭和军队用的毒箭还不一样,堪称见血封喉,毒性极烈,数量很少,只有最精锐的内卫士兵和斥候骑兵才会配备。

  张典一直没有使用,但今天他意识到会有一场硬战,果断命令士兵取出剧毒弩箭。

  士兵们取出一支竹筒,放在箭壶中,从竹筒中抽出一支弩箭上在军弩上,四面散开,埋伏起来。

  大路上忽然传来几声惨叫,三名吐蕃士兵被突然杀出的唐军骑兵用弩矢射穿了脖子,从马背上栽下。

  为首吐蕃百人长看得清楚,大喊几声,二十名吐蕃大叫着纵马追了上去。

  队伍停止前行,所有被捆绑的俘虏都原地坐下,剩下的近三十名吐蕃骑兵手持长矛,格外警惕。

  片刻,树林传来一片惨叫声,一名吐蕃士兵奔跑出来,忽然一头栽倒地上,满脸发黑,口吐白沫身亡。

  吐蕃百人长意识到他们的中了埋伏,有点骑虎难下了,追杀进去,犯人怎么办?如果追杀,自己回去怎么交代?

  忽然有人大喊道:“天狼堡的弟兄,全部趴下!”

  五百多人慌忙趴在地上,紧接着弩矢密集射出,吐蕃骑兵慌忙举起盾牌,但唐军斥候射马不射人。

  战马纷纷中箭,痛苦惨嘶,很快摔倒在地上,弩箭毒性之烈,连战马也承受不住。

  只片刻,三十名骑兵只剩下三匹战马还站立着。

  三十名唐军斥候骑兵杀了出来,基本上是一对一作战,唐军斥候是从十几万士兵中挑选,堪称精锐中的精锐,个个能以一敌五。

  张典长矛一挥,居高临下,直取敌军百人长,长矛疾刺,快若闪电。

  百人长没有了战马,长矛也被这段,他拔出短剑,手持盾牌格挡,但被张典杀得连连后退,大吼大叫。

  忽然百人长惨叫一声,一截矛尖从他前胸刺出,当即倒地身亡。

  原来是黑大汉辛长武用战马上的匕首割断了自己手腕上的绳子,拾起半截长矛,狠狠刺穿了吐蕃百人长的后背。

第743章 辛氏名将

  战斗很快结束了,有战俘们参战,吐蕃士兵纷纷被杀死,三名有战马的吐蕃骑兵没有跑远,便被追击的唐军用箭矢射杀。

  众人悉数割断被捆绑同伴的绳索,张典问辛长武道:“辛兄弟,你父亲呢?”

  辛长武大哭道:“我爹爹被他们杀了,首级还被他们带走了。”

  “怎么回事?”

  “吐蕃军从后山偷袭天狼堡,一百多人攀绳下来杀进天狼堡,里应外合,天狼堡失守,我父亲和大哥被杀死,所有老人和婴儿都被杀死,很多女人还被凌辱,然后把所有人捆绑起来,送往吐蕃当奴隶.”

  说到这里,辛长武泣不成声。

  张典叹口气道:“这里不安全,我们先离开这里!”

  斥候们带着众人收拾了干粮,缴获的几十匹战马给体弱的女人骑乘,众人离开了官道,从一条小道向秦州方向而去。

  秦州,难民们报名踊跃热烈,十几万人报名参军,着实出乎李邺的意料,李邺从中挑选了三万名身高体壮的青壮男子加入了河陇军,剩下的男子也没有浪费,组建了自卫民团,由李邺手下大将高秀岩负责训练。

  高秀岩在蓝田县投降了李邺,他原本是陇右军哥舒翰手下大将,后来出任云中都督,成为了当时河东节度使安禄山的手下,被安禄山调往幽州,稀里糊涂跟随造反。

  李邺念他保护蓝田县十几万百姓有功,没有追究他的罪责,收他为负责后勤的手下大将。

  保卫长安之战,高秀岩就是负责训练军队,后来又统领五万民团士兵负责给守城军队提供后勤支援,算是洗心革面。

  李邺再次封他为鹰扬郎将,虽然这个官职比他从前的云中都督低得多,但高秀岩心知肚明,除了李邺能接受他,他没有地方可去,朝廷一定会杀他。

  而且鹰扬郎将在河陇军中官职不低了,仅次于几名虎贲郎将。

  大校场,高秀岩率领一千士兵正在训练八万民团军,先从列队开始,主要是训练服从性。

  五万新兵由南霁云负责训练,新兵从体力开始,进行长跑拉练,吐蕃军最大的优势就是体力强悍,李邺在西域时深有体会,要想和吐蕃军抗衡,体力必须要上一个台阶。

  这时,秦州兵马使辛云京走到李邺身边惊讶道:“那不是高秀岩吗?据说他投降了安禄山,怎么会在殿下的麾下?”

  辛云京是兰州豪门辛氏中的佼佼者,年约三十七八岁,身材高大强壮,有勇有谋,他原本也是陇右军哥舒翰手下将领,历史上,辛云京在平定史思明的叛乱中开始展露头角,屡立奇功,成为一代名将。

  天子李亨在灵武时,他率领一万军队镇守会州,李亨南下去了汉中,他负责断后,留在秦州为兵马使,和吐蕃军激战数次,保住了秦州,但他的军队也由一万人降到了五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