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459章

作者:高月

  独孤新月眼睛一亮,“夫君也会留在汉中吗?”

  李邺摇摇头,“我要率军去征战,但我会经常回来,不会时时刻刻都进行战争,结束一场战争后会停一段时间,开始筹划下一场战争,我会利用闲暇时间回家,尤其是冬天,陇右的雪很大,双方都会停战。”

  裴三娘见新月有点伤感,他连忙岔开话题道:“阿邺,这张竹榻不错啊!很舒服,和平时坐的坐榻不一样。”

  李邺微微笑道:“这叫竹椅,或者叫竹躺椅,是我在秋蒲县买的,夏天躺在上面小睡很舒服,将来我会在汉中和陇右推广。”

  独孤新月见小女儿睡着了,把她轻轻放在大摇篮内,让乳娘过来照顾孩子。

  这时,外面有士兵高喊:“进梁州了!”

  汉中北面是秦岭,南面是米仓山,形成狭长的汉中盆地,汉中五州,兴、凤、梁、洋、金就分布在狭长的汉中盆地中。

  汉水从两座大山之间穿流而过,经过亿万年的岁月,在狭长的盆地中冲积出了一块块小平原,一座座县城就星罗棋布地分布在这些小平原上。

  其中南郑平原最大,长两百里,宽三十到六十里,所以梁州是整个汉中盆地的白菜心,也是汉中五州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州,也是军田最多的地方。

  关中土地都被权贵们瓜分殆尽,朝廷只好在汉中设置了大量军田,根据李邺和朝廷达成的协议,南郑的军田无偿拨给李邺的军队五年,用来临时安置随军家眷。

  李邺原以为从前河中军的家眷都会继续留在襄州和邓州,但实际上,当李邺大军西迁后,一万三千户军属家眷也全部选择西迁,着实出乎李邺的意料,南郑的几万顷军田主要就是用来安置他们。

  将来他们夺取河西和陇右后,李邺也会拿出最肥沃的土地安置士兵家眷,让他们彻底安顿下来。

  这天上午,庞大的队伍终于抵达了南郑。

第740章 南郑新家

  梁州刺史叫做崔畅,是前京兆尹崔光远的族弟,天宝七年进士出身,在梁州已经出任刺史三年,刚刚送走了前来梁州避难的天子和百官,没想到又迎来了岐王李邺和他的军队。

  崔畅已经得到朝廷的通知,岐王军队将借梁州、凤州和兴州三年,作为攻打陇右的后勤重地。

  虽然条约中不涉及官员任免权和赋税,只有驻兵权,但崔畅却心知肚明,事情哪有那么简单,若惹恼了岐王,一个军纪问题就会让他苦不堪言。

  崔畅之前已经和刘晏详细谈过,刘晏明着告诉他,节度使府虽然设在秦州,但节度府所有的文官都会暂时留在梁州,崔畅立刻明白了刘晏的意思,节度府实际上就设在梁州。

  而且在梁州的官员、家眷和军队加起来至少有七八万人之多,这让崔畅的压力很大。

  岐王到来,崔畅亲自率领州县官员前往码头迎接,刘晏笑着给李邺介绍崔畅,“殿下,这位就是梁州刺史崔使君,是崔光远的族弟!”

  崔畅连忙躬身行礼,“下官崔畅参见岐王殿下!”

  李邺微微笑道:“以后就要麻烦崔使君了,有什么难处尽管告诉我,我们一起解决!”

  “多谢殿下!”

  李邺没有太多的寒暄,作为岐王,他需要保持一种高姿态,此时他的家人们上了马车,李邺随即也登上马车,在数百亲兵的护卫下向城内驶去,把和崔畅等地方官员打交道的事情交给李泌等人。

  南郑县位于汉水北岸、褒水东岸,正好是两条河汇合处,有人口十余万,之前曾拥挤到三十余万,都是关中和长安逃难来的百姓,现在难民基本上都回去了,南郑县又恢复原来的人口。

  南郑县是一座大县,城墙周长四十里,城外都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城西的麦田几乎都是军田,城东的麦田都是民田,汉水两岸,矗立着巨大的灌溉风车,取水入田。

  另外在县城东南方向十五里外,还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庄园,那是李林甫的庄园,现在归东府家族所有,也就是李岱这边的家族,有个管事负责经营庄园。

  南郑县的气候温暖湿润,山水极有灵性,滋养着汉水两岸的百姓,天子的临时行宫叫做南郑宫,是一座占地三十亩的官宅,目前已经挂牌为岐王府。

  南郑宫看起来和普通官宅没有区别,分为三进,然后还有幕僚院和亲兵院,前院是功能房和下人居住的地方,中庭大堂、会客堂、餐堂、起居房等等。

  “邺儿!”

  裴三娘在东院喊他了,李邺对独孤新月和杨玉环笑道:“你们先去后宅看看,我马上就来!”

  十几名侍女、乳娘和木大娘跟着两位夫人去了后院,李邺走了过去,正好遇到欣喜万分的裴三娘。

  “娘,你怎么这样高兴?莫非捡到宝了?”李邺开玩笑道。

  “是捡到宝了,你过快来看看。”

  裴三娘最关心的是给李腾空她们找住处,她当然是关心清羽,这可是她看中的儿媳,相处一段时间,发现她非常善良孝顺,简直就是上天安排给她的儿媳妇。

  李邺来到东院,也吓了一跳,东院居然是一座道观,应该是新建的道观,占地约四到五亩。

  “好像有牌子!”

  李邺走到正面看一座主堂的上方,确实挂了一块大牌子,是天子李亨手书的‘三清殿’。

  “大唐所有皇宫都有道观!”

  独孤新月走过来笑道:“路上我就在想,南郑宫应该也有一座道观,这其实是皇宫内供奉李氏先祖牌位的地方,但又觉得可能比较仓促,来不及修建,没想到真有道观。”

  说到供奉先祖牌位,李邺这才理解为什么会有道观,李氏皇族可是把老子李耳奉为祖先。

  李邺又看了看前面的香灰铜鼎,里面很干净,笑道:“修好后还没有使用呢!”

  裴三娘连忙道:“阿邺,西院给女护卫居住吧!”

  李邺点点头,“可以,公孙大娘和她的徒弟们也可以住在西院。”

  “那我去把伱大姑找来。”

  “娘知道她们在哪里吗?”

  裴三娘点点头,“我知道,她们去了六安观,南郑县我很熟,六安观太小了,她们根本住不下。”

  裴三娘坐上马车匆匆去了。

  李邺这才跟随妻子来到后宅,顿时把李邺吓了一跳,后宅是以一座五亩大的湖为中心,环湖修建了十二座小院,每座小院占地约一亩,中间是主院,占地三亩,由一座两层楼和一座阁楼组成。

  每座小院都修建得很精美,各具风格,所有的小院都用一条带屋檐的长廊连接起来。

  这完全就是量体裁衣,为天子李亨和他的嫔妃们打造的,每个嫔妃住一座小院,李亨住在主院,但这么多院子对李邺有点太多余了。

  独孤新月笑道,“咱们东西很多,住不了人就放东西吧!其实女护卫们也可以住进来。”

  李邺府上有十二名女护卫,分三班昼夜保护李邺的家人,原本让她们住西院,但住在内宅也可以。

  李邺点点头,“先暂时住一住吧!等我拿下张掖,咱们就搬到张掖去,在那边造一座真正的王府。”

  内宅的事情自然有独孤新月安排,李邺又去了后军元帅府,这里便是原来的临时朝廷,数百名官员挤在一座占地二十亩的官衙内办公,现在改为后军元帅府,主管后勤。

  说是后勤的官衙,实际上就是河西陇右节度府,只不过还得在秦州再设一座节度府,朝廷方面也能交代。

  前期过来的刘晏已经将官衙都安排妥当,李邺的官房也有了,在官衙最里面,是一座占地一亩的小院,有个小院子,左右参军房,正官房、参谋室等等。

  李邺有两名记室参军,一个是季广琛的长子季寿春,另一个是堂兄李洵推荐给他的,南郑县主簿温景年,唐朝名臣温大雅的玄孙,和李洵明经同科,和李洵关系极好。

  两名记室参军,季寿春负责军,温景年负责政,他们的职责是整理文书,甄别轻重缓急,把最重要、最急切的及时呈交给李邺。

  另外还要负责替李邺草拟各种文书。

  两名记室参军都是二十余岁,季寿春今年二十五岁,温景年二十七岁,两人都精明能干,文采出众,人品也很好。

  官房内,李邺接见了第一个手下,那就是李白,李白是跟随张平回到襄阳,正好遇到了大迁徙,李白当然才华横溢,只是因为他性格骄傲,所以屡屡得罪人,二十几年来混得很不如意,现在已经五十岁了,依旧一事无成。

  “卑职参见殿下!”

  李邺笑眯眯请李白坐下,对他道:“本来我是想请先生办报,但现在条件还不具备,不如先生先替我办学吧!”

  “殿下是让我当教授吗?”

  “不!不!是出任学官,在梁州创建一所学府,让散居各地的河西陇右的士子们有一个安心读书的地方,再从中替我选拔人才。”

  李白沉吟一下问道:“请恕卑职冒昧,卑职这个学官类似于太学学正吗?”

  太学学正只是八品小官,如果岐王最后给自己只有八品官,那李白真的就无法接受了。

第741章 出祁山道

  其实也不能怪李白计较官职,他现在压力很大,好友高尚出任淮南节度使,王昌龄出任陇右河西监察使,王维出任都转运副使兼库部署令,只有另一个好友杜甫也不如意,据说在成都混得很惨。

  而李白自己至今无官无职,投奔永王李璘,结果根本没有得到重用,好在李邺收录了他,并许他五品官职,他才欣然来投奔,现在又有变故了,让他怎么能不担心?

  李邺微微笑道:“当然不是太学学正,而是相当于国子监祭酒,是陇右河西的最高教育主官,我定名为河陇学监,主官为博士,由先生担任,比朝廷的国子监祭酒低一级,为正五品上阶。”

  “啊!”

  李白大吃一惊,原来是让自己出任学监主官,这个职务可比办报高太多了,朝廷国子监主官是国子监祭酒,副职便是国子监博士。

  李白心中无比激动,连忙躬身道:“卑职感谢殿下厚爱,愿为殿下效劳!”

  李邺笑着点点头,“以后就称呼你为李博士了,具体怎么做,你去和李泌商量吧!”

  李白当然知道,殿下只定方针,不管事务,具体事务是由政务主官负责,也就是长史李泌。

  “那卑职告辞!”

  李白走出官府,冷风一吹,他忽然醒悟过来,李邺不让自己办报,而改让自己主管河陇学政,恐怕和自己女儿有关。

  自己是岐王的准岳父啊!当然要得到重用了。

  李白哈哈一笑,无限欢喜地找李泌去了。

  在汉中休整十天后,李邺率领八万大军和五万头满载粮草物资的骆驼分两批向兴州方向而去。

  连云栈道原本是连接陈仓道和褒斜道之间的一条栈道,陈仓道通往大散关,褒斜道是通往郿县。

  连云栈道又继续向西延伸,就叫西连云栈道,它连接了陈仓道和另一条北上通道,祁山道。

  而这条通往陇右的祁山道自古就有,在三国时代最为著名,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走的就是祁山道,后来姜维北伐也是走祁山道,从金牛道北上到汉中武都郡,再沿着西汉水北上,进入陇西。

  诸葛亮的战略显然是想以陇西为后勤重地,然后穿过陇山杀入关中,而关中兵力空虚,大将张郃便想出奇兵攻打陇西后勤之地。

  街亭位于陇西秦州,就是穿越陇山一个战略要地,是张郃从陇州杀向陇西的必经之地。

  马谡如果能守住街亭,也就牵制住了张郃的主力军,诸葛亮就有时间和空间率领主力沿渭水杀入关中。

  但马谡失守街亭,张郃的大军随即穿越陇山切断了诸葛亮的后勤补给,没有了后勤补给,这一战就没法打了,诸葛亮只得狼狈撤退回了汉中。

  但祁山道的南段已经损毁多年,大军只能先走陈仓道,再沿着西连云栈道进入祁山道北段,直接前往陇右成州。

  西连云栈道是修建在悬崖峭壁上,先凿一个个孔洞,再把一根根木头打进孔洞内,在木头上铺上木板,就形成了栈道,西连云栈道宽不到一丈,不能走大车,只能牵马和牵骆驼而行,长约一百五十里,非常险要,脚下稍微一滑,就会掉下另一侧的悬崖峭壁,有恐高症的人根本就不敢走。

  李邺暂时不想修复祁山道南段,这样,吐蕃军如果要进犯汉中,只能走西连云栈道,情况危急时,一把火烧了栈道,吐蕃军就过不来了。

  如果栈道毁了,河陇军可以先撤退到关中,走大散关从陈仓道南下回汉中。

  十五天后,八万大军抵达了秦州上邽,受到了秦州刺史崔光远的热烈欢迎。

  “崔使君守长安有功,应该被提升才对,怎么反而被贬黜到秦州?”李邺不解问道。

  崔光远叹口气道:“我这人太耿直,得罪了鱼朝恩,鱼朝恩在天子面前反复进谗言,我没有被杀就算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