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448章

作者:高月

  “这是我的条件之一!”

  李邺淡淡道:“我另外还有一个条件,太上皇正式发旨意承认我有继承大统的资格!”

  高力士明白了,葱岭以西其实只是一条退路。

第719章 提醒关键

  高力士点点头,“这两道旨意太上皇确实有权限颁发,我回去和太上皇说。”

  高力士又道:“然后具体怎么过境,需要多少船只,就由殿下亲自去和永王谈判。”

  “太上皇就不怕被永王控制,挟天子以令诸侯吗?”

  高力士淡淡笑道:“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永王挟持太上皇,也没有人听他的了,永王在江南也打不开局面,所以他才想进蜀和太上皇汇合。”

  李邺已经看懂了,这才是太上皇真正的意图,他早就和永王有联系了,刚才说让自己继承大权,完全就是在试探自己。

  高力士得到了李邺的明确承诺后,便告辞走了,他不能在襄阳呆太长的时间,必须立刻赶回去。

  双方也约定好,李邺只有拿到了太上皇的旨意后,才会借道借船。

  李邺亲自把高力士送到码头,不管怎么说,高力士是他人生的贵人,对他的帮助很大,历史上,高力士的下场很惨,被流放到了巫州,也就是今天湖南溆浦,所以李邺也想帮助一下高力士。

  李邺抱拳道:“天子生性凉薄,只记仇不记恩,他绝不会感激当年高翁的护卫之恩,倒是李辅国阴狠毒辣,恐怕不会放过高翁,将来高翁有难,尽管写信给我,李邺一定全力相助,给高翁一个舒适的晚年。”

  高力士心中感动,这孩子自己没看错,果然重情重义,他沉吟一下道:“有一件事我也想提醒殿下,是太上皇看透的事情,他告诉了我。”

  “高翁请说!”

  “殿下既然把投名状交给了关陇贵族,就不应该选荆襄为基业,否则殿下迟早会被关陇贵族抛弃。”

  李邺心中凛然,连忙抱拳道:“感谢高翁提醒!”

  船只出发了,李邺挥手向高力士告别

  马车回城,李邺还在考虑高力士最后说的话,有的事情真是当局者迷,旁边者清,他经略荆襄,但独孤家族却始终没有派一个人来协助他,也没有一个族人在他的节度府中任职。

  李邺现在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实际上是独孤家族的一个态度,不支持他经略荆襄。

  有了独孤家族的态度,甚至没有一个关陇贵族的人来荆襄谋职。

  自己在去年年底偷袭长安、收复长安,让出长安,返回荆襄,整整一个多月,也没有一个独孤家族的人露面,这确实很不正常。

  或许独孤家族以为自己将把荆襄当做根基,又攻打江南西道,向南方发展。

  但事实上,自己也并不想一直呆在荆襄,否则自己就不会向天子提出葱岭以西的条件了,

  关键是他和独孤家族缺乏沟通,双方彼此都有误解。

  马车直接返回了自己府邸,李邺府门前,正好遇到木大娘牵着一头毛驴从府内出来。

  木大娘今年也五十余岁了,长得又瘦又小,但精神抖擞,身体非常好,李邺的第一个目标,是让她的寿命到六十岁,现在看来问题不大,然后第二个目标是让她活到七十岁,这就有点难度,但也不是办不到。

  “大娘去哪里?”

  木大娘笑眯眯道:“我去大云寺,那边过两天有法会,我先去报个名!”

  “不要骑毛驴,坐我的马车去!”

  木大娘吓得连忙摆手,“这是王爷的马车,我怎么能随便坐!”

  “你是我的外婆,怎么不能坐?”

  李邺硬把木大娘拖上马车,摁她坐下,对十几名亲兵道:“护送大娘去大云寺,替她捐五十两银子。”

  马车启动,向大云寺方向而去,木大娘从车窗探身喊道:“邺儿,我以后还要骑毛驴去的,礼佛要低调虔诚!”

  李邺笑着向她挥挥手,“以后再骑毛驴吧!”

  李邺回到府中书房内,不多时,独孤新月挺着大肚子进来了,“阿竹说,夫君找我?”

  李邺笑着点点头,“娘子先坐下!”

  独孤新月在一旁的高榻上坐下,李邺笑问道:“长安那边最近有家信吗?”

  独孤新月微微笑道:“前几天我妹妹启明写来一封信,夫君还记得她吧!”

  李邺笑着点点头,“怎么能不记得呢?”

  “她想过段时间来襄阳小住几个月!”

  “当然可以,很欢迎她来玩,其他的信件还有吗?比如你父亲兄长之类。”

  独孤新月摇摇头,“之前父亲还写过两封信,但自从长安陷落后,便再也没有来信了,我妹妹在信中说他们很忙。”

  李邺心中叹息一声,独孤烈哪里忙了,从前他出任兵部尚书,掌握类似宋朝枢密使的军事大权,那时才真的忙。

  但新帝在灵武登基后,独孤烈被册封了郡王、升为太傅,把军事大权集中到天下兵马大元帅府中,实际上也变现剥夺了他的军事大权,而由出任元帅府长史以及司马的李辅国和鱼朝恩分掌了军事大权。

  兵部就只剩下募兵和抚恤阵亡将士的职能,独孤烈虽然依旧出任兵部尚书,但完全是个闲职,募兵和抚恤的职能都由兵部侍郎去做了。

  独孤烈不和女儿联系,实际上也是在变相警告自己吧!

  李邺沉吟一下道:“还有一件事我要给娘子说一下,我可能要去一趟江南,大概两个月左右。”

  “不是出征?”

  李邺摇摇头笑道:“去做几笔生意,顺便再和永王谈一笔交易。”

  “那我也要去!”

  独孤新月小声嘟囔道:“我也没去过江南呢?”

  “应该去过吧!”

  李邺笑道:“你陪师父去的,游历天下,我听伱说过,你还去过杭州西湖。”

  “那个不算,我就想和你一起去,坐万石大船,以前和师父都是走陆路,拜访名山大川,只是过长江时坐了一下渡船。”

  李邺想了想,自己有万石大船,一家人一起去也不是不可以。

  “行吧!”

  李邺答应了,“把医师和产婆都带上,把老娘也带上,我们一起沿长江出游一趟。”

  独孤新月想法虽然不错,乘坐万石大船出游,但遭到了医师和婆婆裴三娘的强烈反对,她身孕已经七个月了,这个时候是最不能折腾的,这个时候若动了胎气,轻则小产,重则胎儿夭折。

  尤其水中是阴气集聚,不是陆地的阳气,阴气过于强盛之地,对胎儿会非常不利,在唐朝的文化中,水连通阴曹地府,鬼魂都是从水里出来,所以中元节各地都要在水上放灯,就是祭鬼。

  但最终让独孤新月死了这条出游之心的,是妹妹独孤启明的来信,她已经从长安动身,估计半个月后将抵达襄阳。

  没办法了,独孤新月只能放弃了这次和丈夫的出游,婆婆裴三娘要留下照顾她,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由小妾杨玉环陪同李邺前去江南。

第720章 鹤顶之红

  洛阳立德坊内有一座规模巨大的寺院,这里便是安禄山修建的大光明寺,它原本就是一座祆教寺院,占地只有三亩,叫做大秦寺。

  安禄山占领洛阳后,下令将大秦寺周围的房屋全部拆除,扩建成一座占地约五十亩的大型寺院,改名为大光明寺。

  因为规模太大,到现在还没有修建完成,尤其安禄山死了,安庆绪登基还不到一个月,整天在后宫里荒淫度日,把所有的朝政都扔给了严庄,而严庄不是祆教徒,他自然对修建大光明寺没有半点兴趣,他一文钱不拨,大光明寺就成了烂尾工程,原本的祆教徒都散了,去了其他祆教寺院。

  但这座大光明寺的东面已经修建完成,占地约二十亩的寺院内生活着一批神秘人,约一百二十人左右,每天早出晚归,偷盗财物,掳掠年轻女子回来。

  这批百余人神秘武士正是大光明寺的刺客天团,对外叫做光明武士,是安禄山耗时十年时间培养起来,个个都是专业的刺客,首领正是阿史那承庆。

  不过阿史那承庆此时不在洛阳,目前躲在幽州,他在蓝田县损失了五万大军,怕安禄山追责,便一直不敢露面。

  尤其他支持安庆和,一直怂恿安禄山废了安庆绪,现在安庆绪登基,他更不敢回洛阳。

  这批光明武士的副首领叫史康生,也是粟特人,他们的任务就是监视官员,执行各种刺杀任务。

  之前去襄阳刺杀鲁王妃的三十二名刺客,有十人就是史康生的光明武士,另外的二十二人也是史康生从军队中挑选的士兵,协助十名刺客。

  在西面一座尚未完工的大殿上方,公孙大娘手执单筒千里眼观察着这批光明武士,她已经观察这一百多名光明武士二十天,完全把他们的生活规律摸透了。

  这一百多人个个武艺高强,自己一人可以干掉二十余人,但一百多人她杀不了,加上徒弟也不行,她便考虑用另一种方法来铲除他们。

  明天就是二月初五,每逢五逢十这些武士都要聚在一起拜祭初升的朝阳,正好是对付他们的良机。

  公孙大娘已经胸有成竹,一摆手,带着两名徒弟撤退了。

  中午时分,她们又来到了南仁堂药铺,找到了掌柜王经,“王掌柜,我要的东西应该准备好了吧!”

  王经点点头,“已经准备好了,你们跟我来!”

  他们来到后堂,王经拿出一只扁盒子递给公孙大娘,“一共二十瓶,最好的鹤顶红纯毒粉,很难搞到!”

  公孙大娘接过盒子打开,里面整齐地排列着二十只小瓷瓶,她打开一瓶,里面是红色的粉末,果然是最好的鹤顶红。

  公孙大娘大喜,又问道:“怎么使用?”

  王经取出一根铜管递给她,“这根铜管是专门定制的,一头尖锐刺入酒坛,另一头是喇叭状,药粉你先用上好清酒溶解后,通过铜管注入酒坛,一小瓶可以用注入一坛酒,无色无味,但剧毒无比,牛喝了都要当场倒毙,莫说人了,不过对方用银针试探会变黑,你要当心一点。”

  这不是问题,刺客们拜祭朝阳时,天其实还是黑的,用银针试探也看不出来,何况他们平时吃饭喝酒,根本就不用银针。

  公孙大娘收了盒子和铜管,告辞而去。

  入夜,三名黑影从屋顶攀绳垂下,进入了一间屋子,这间屋子是一座小仓库,里面堆满了酒坛子,大概有一百多坛。

  公孙大娘早就发现了,他们平时喝的酒从别的地方取来,这里面的酒只有祭日的时候才喝,十五只酒坛子已经整齐的放在门口,这应该就是天亮时祭祀喝的酒。

  公孙大娘和两名徒弟一起动手,用细细的铜管子刺进酒坛内,将一只小葫芦的毒酒通过铜管上面的喇叭口慢慢注入,然后又换另一坛酒,三人动作熟练,配合默契,不到半个时辰,十五坛葡萄酒内全部注入了毒酒。

  “我们走!”

  公孙大娘一声轻令,三人攀着绳索上了梁柱,从大洞跳上屋顶,收了绳索,又重新将瓦片铺好,三人很快消失在黑暗之中

  天快亮了,广场上摆放了长长的桌子,上面摆满大碗,地上铺着地毯,一百多人跪在地毯上向东方朝拜,口中念念有词。

  随着清晨的太阳从东天空冉冉升起,他们的拜祭也到了高潮,三拜完毕,每人端起一只大碗,有手下抱着酒坛子往碗里倒酒,公孙大娘就是连续三次看见他们这样祭拜,才有了下毒酒的想法。

  否则有人先喝有人后喝,先喝者毒性发作,下毒就会败露,只有一起喝酒,才是最好的时机。

  所有人都端着一碗酒跪在地毯上,副首领史康生,用手指蘸酒,向太阳弹了三下,口中大声念经文。

  他把酒碗举过头顶,然后咕嘟咕嘟一饮而尽,其他一百余人也跟着一饮而尽,公孙大娘在百步外的屋顶上用单筒千里眼看得清楚,酒坛子一共十五坛,就是她们下毒的那批酒坛。

  忽然,几名武士倒在地上,抱住肚子打滚,大声嚎叫,其他武士纷纷过来救助,很快,救助的武士也倒在地上,连首领史康生也倒下,一百多人接二连三倒在地上,有人翻身打滚,有人蜷缩成一团,都在痛苦哀嚎。

  公孙大娘没必要再看下去了,这种鹤顶红浓度很高,无药可救,基本上会在一炷香内发作毙命,就算喝得少,一时不死,但也会严重损害内腑,在几个月陆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