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449章

作者:高月

  公孙大娘一摆手,“我们走!”

  三人迅速离开了大殿顶上,离开了大光明寺。

  中午时分,王经带来消息,一百二十名大光明武士全部中毒毙命,无一逃脱,公孙大娘带着两个徒弟当天便离开洛阳,返回了襄阳。

  时间已经到了二月中旬,早春二月的寒意在南方已经消退了几分,空气中充满湿润温暖的气息,莺飞草长,长江两岸姹紫嫣红,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鲜绿色。

  一支三百艘大小战船组成的船队在长江上缓缓而行,运载着六千水军和大量的财富物资。

  李邺这次亲自带领船队东行,他要将大量物资和财宝运到富庶的淮南和江南变卖,变换成钱、布匹或者粮食,他本来就要去江南一趟,正好高力士找到他,使他去江南又有了新的任务,去和永王李璘谈一谈借道借船入蜀的细节。

  这也是李邺来大唐以后第一次东行,甚至他上辈子最东面也只去过江夏一带,上辈子的江夏叫做武汉,不过略微有些遗憾的是,他这一次只能去江宁,去不了苏州、常州和杭州一带。

  第一艘万石大船的三楼船舱内,杨玉环慵懒地躺在柔软厚实的靠背中,温暖的夕阳透过水晶磨成的窗户,照在她细腻如羊脂的肌肤上,把她的肌肤映照成粉红色,她略施粉黛,容貌美奂绝伦,浑身洋溢着成熟女性的温润。

  她是那种千年才能出一个的女人,岁月在她身上没有任何作用,她就像一个拥有无限保质期的苹果,永远散发出成熟的韵味,让天下男人都为之沉醉,但只有天下最强者才能拥有她。

  虽然大姐新月没有能同行,让杨玉环少了一个说话的旅伴,但这样的结果却是她心中窃喜的,她可以和自己的夫婿双宿双飞,尽情享受鱼水之欢。

  尽管当初她和李邺从司竹园来襄阳的途中也同样只有两人,但此时和彼时的心境却完全不一样了。

  这时,外面响起敲门声,杨玉环微微坐起身,S型娇躯呈现出迷人的曲线。

  门开了,李邺推着木轮餐车,满脸笑容走进来,他身材高大魁梧,浑身充满了力量和男性魅力,着实让杨玉环迷醉。

  杨玉环美眸变得明亮,玉瓷一般的俏脸上飞起一抹红晕,她所期待的美好夜晚又一次来临了。

第721章 秋浦小县

  次日清晨,杨玉环从熟睡中醒来,昨晚他们折腾到半夜才睡,她睁开美眸,却见爱郎用手撑着头,笑嘻嘻望着她。

  杨玉环俏脸一红,她太清楚丈夫的坏笑了,他肯定又在打坏主意了,她娇嗔道:“昨晚把人家折腾得半死,还不肯罢休吗?”

  李邺一把将她抱在怀中,一记泰山压顶,在她耳边调笑道:“给你猜个谜,非金非铁,非玉非木,非火非冰,闲时慵懒似爬虫,怒时翻江又倒海,猜猜是什么?”

  杨玉环颤抖着声音道:“就没见它闲过.”

  “哈哈!猜对了,系好安全带,我们要起飞了!”

  杨玉环紧紧抱住丈夫的腰,她惊叹他的无穷精力,同时也感受到他的强壮体魄,她忽然想到了从前,哎!不提也罢,她完全迷失在清晨的腾云驾雾之中。

  又折腾了半个时辰,两人这才起身穿衣,杨玉环白了他一眼,“先说好,白天不允许了。”

  “你太诱惑人,我受不了怎么办?要不你化妆成一个要饭婆子吧!”

  “呸!狗嘴吐不出象牙,要我化妆成要饭婆子,我宁可一头跳进大江去。”

  李邺搂着她又温存了片刻,这时,杨玉环拉响了召唤铃,她的两个侍女和他们隔了两个船舱,隔音效果极好,听不到这边的一点动静,敲舱壁也听不见,所以就装了召唤铃,这边拉绳子,那边铃铛就响了。

  李邺也知道杨玉环外柔内刚,原则性很强,不会允许自己无止境的放纵,他见杨玉环拉动了召唤铃,只得悻悻走了。

  杨玉环梳洗完毕,来到起居舱找丈夫,李邺已经吃罢早饭,在起居舱查看地图。

  杨玉环抿嘴笑道:“夫君不是喜欢摆座台子,上面用泥捏的山河江水,那种地图我也很喜欢!”

  李邺笑道:“那叫沙盘,需要几百人至少三年时间勘查绘制,才能制作出来,江南西道和东道我都没有介入,只有图纸地图。”

  杨玉环在李邺对面坐下,侍女将早饭端给她,杨玉环吃得很少,喜欢喝牛乳,吃蔬果,肉食类喜欢吃鱼,她早饭也很简单,一杯牛乳,一碗稀饭,一个水果。

  “明天我让厨师多煎一个鸡蛋,伱早上要加个鸡蛋,要不然体力不够。”

  李邺早上喜欢吃煎鸡蛋,他饭量很大,一顿要吃五个煎鸡蛋。

  杨玉环俏脸一红,白了李邺一眼,点点头道:“可以加个鸡蛋,但不要你那种焦黄的,我要嫩一点,筷子轻轻一戳,流蛋黄那种。”

  李邺对旁边侍女道:“记住提醒厨师!”

  “小婢记住了。”

  吃罢早饭,杨玉环用湿毛巾擦擦嘴角问道:“夫君,我们现在到哪里了?”

  “应该到秋浦县了,等一会儿船队要靠岸补水,至少半天时间,我们下去走走。”

  “好啊!”

  杨玉环拍手欢喜道:“一直坐船,我就想下船去走走,秋浦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九华山倒是距离江边不远,大概五十里左右,不过游玩一趟至少要两天时间,时间上来不及,不如我们去县城内走走。”

  杨玉环点点头,“去县里好,看看当地风土人情。”

  李邺提醒道:“穿一件厚实的衣服,这个时节天气还是蛮冷的。”

  半个时辰后,大船缓缓靠岸,李邺穿了一件锦缎长袍,腰束玉带,头戴纱帽,佩一把长剑,玉带上还挂了一枚羊脂玉环,骑着他的万里火龙神驹,他身材高大挺拔,显得格外的玉树临风。

  杨玉环也骑了一匹胭脂马,身穿暗红色襦裙,外套一件月白色狐皮袄,头戴竹笠,四周有纱幔遮面,不时偷眼看自己英姿勃发的夫君,让她心中甜蜜无比。

  两人骑马缓缓并驾而行,前面有两名骑兵开路,后面跟着两名骑马的侍女,再后面是二十几名亲卫骑兵。

  天空下着针尖般的细雨,远处山峦起伏,笼罩在雨雾之中,颇有点水墨画中仙境的感觉,虽然景色很好,但春寒料峭,又下着春雨,颇有几分寒意。

  路面泥泞,走了几里后,一行人进了秋浦县城。

  县城不大,周长只有十几里,县城内也有一千多户人家,只有一条长达三里的主街,铺着石板,两边都是木制的房屋,沿街都是各种各样的店铺。

  秋浦县是长江沿线著名的补给地,商业发达,靠近城门边,各种补给店铺就有几十家之多,南来北往的商人都会在这里歇脚打尖,街上外地商人很多。

  或许是商业繁华的缘故,这里反而失去了小县城那种宁静淳朴的感觉,略有点浮华市侩。

  杨玉环看到有家卖竹制品商铺,做工很精湛,她立刻有了兴趣,她久居皇宫,各种珍宝看得太多,这会儿看到这种古朴而不失精巧的竹制品,她竟然爱不释手。

  店掌柜见来了大生意,连忙陪笑介绍道:“这可是我们这里最有名的竹状元做的竹器,我拿几个普通的竹器对比一下子就知道了。”

  他从柜台下面取了几个竹碗放在一起,那几个竹碗确实很粗糙,而店铺几个上等的竹碗却打磨得非常光滑细腻,手感极好,连李邺都有点爱不释手了。

  “竹子也是最好的湘妃竹,上面的斑点皮很漂亮,都是百年老竹,在深山里才有!”

  “竹碗多少钱一个?”李邺笑问道。

  “这是按对卖的,三百文一对,我收进来就很贵,两百五十文一对,我就赚你们五十文钱。”

  李邺给亲兵使个眼色,亲兵会意,他去周围打听一下价格,这点小钱对李邺不算什么,但他不喜欢被骗,在他印象中,竹制品都是廉价之物,哪里要三百文钱?

  “夫君,这里还有一只竹坐榻!”

  杨玉环发现墙上还挂着一张竹坐榻,造型是自己没见过的,居然是圆形的,周围还有一圈靠背。

  李邺顿时有兴趣了,这不就是后世的竹圈椅吗?

  “拿下来看看!”

  掌柜把竹榻取下来笑道:“这是和尚们夏天坐禅用的,一个夏天我要卖掉几百个,但竹状元做的很少也很贵,都是方丈才买。”

  这时,亲兵上前悄悄对李邺道:“竹状元是要这个价格,就怕他拿的是假冒竹状元的竹器。”

  李邺点点头笑问道:“那我怎么区别是不是竹状元的东西呢?”

  “看东西好不好啊!高品的竹器一眼就能看出来,公子应该是识货的人。”

  就在这时,一群官员跑来了,跪下行大礼参拜,为首县令高声道:“卑职秋浦县令赵时昆,拜见鲁王殿下!”

  掌柜吓得浑身一哆嗦,原来这位年轻公子竟然是名震天下的鲁王殿下,他也慌忙跪下行礼。

第722章 再见高适

  李邺请众人起来,微微笑道:“我的船队就在这里补给,呆半天就走,不打扰大家,各位把履历给我看看!”

  在小县城当官,很难熬出头,一旦有高官路过,他们都千方百计巴结,都想给高官留个好印象。

  李邺很理解他们,所以表示可以收他们的履历,但也含蓄告诉他们,不希望他们打扰自己。

  众官员都明白,纷纷告退回县衙取履历去了,李邺让一名亲兵跟他们去,省得他们再回来烦自己。

  李邺又对掌柜道:“你店里竹状元的竹器我都要了,可别糊弄我,否则我会派兵来收拾你。”

  掌柜战战兢兢道:“小人不敢,但小人得告诉殿下,竹状元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家族,他们家老爷子当年做的竹品还进京献给天后,天后非常喜欢,就封他的竹器为竹中状元。

  老爷子早就去世了,手艺传给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又传给各自孙子,现在是第四代七个曾孙,他们在南面的九华镇开了一个竹器作坊,作坊名字就叫竹状元,一大家子十几个人都在做竹品,做出的竹品都有等级,只有上等品才能叫竹状元,在江南一带名气很大。”

  李邺点点头,“你就挑所有上等品给我,我不会让伱吃亏,另外,你替我向竹状元定制几十张上好坐榻,我给你画一幅图。”

  掌柜连忙准备纸笔,李邺按照上辈子的记忆,把竹藤椅画了出来,他怕掌柜不理解,便坐在竹榻上给掌柜示范。

  “坐榻的腿要高一点,又不能太高,保证让人的双脚正好能放在地上,后背要向前移,我坐在边缘,能舒服靠在后背上,后背做得像网一样。”

  掌柜就是做这一行的,一点就透,笑道:“我明白了,殿下就是不想盘腿,也不想跪坐,腿可以自然垂下,就像普通人家的圆凳一样,只不过要加靠背,还要做得宽大舒适一点。”

  李邺欣然道:“就是这个意思,按照我画的图纸做,做好了我会重重有赏!”

  李邺让亲兵和店家结帐,他带着杨玉环又信步来到斜对面的酒楼,酒楼掌柜已经知道他的身份,连忙安排一间靠窗的雅室套间。

  李邺和杨玉环坐在里间,外面是杨玉环的两名侍女,点菜和上菜都是侍女进来,外人不得入内,杨玉环也摘下了纱幔,露出了她的绝世容颜。

  李邺点了一盘本地最有名的清蒸鲥鱼,又要了一壶上好清酒,再点了一些其他野味和小菜。

  从雅室的窗外望去,可以看见云雾缭绕的九华山仙境,李邺笑道:“这里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是天下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寺院极多,据说和尚有上万人。”

  杨玉环幽幽叹口气道:“看起来真像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些和尚道士真会选地方,把天下最美的名山都占了。”

  李邺竖起大拇指赞道:“娘子说得精辟,一句话说到关键之处了,以后我们只要知道哪个地方的佛寺多道观多,那一定就是风景绝佳之处。”

  “我记得夫君说的热海山水很美,那边也有寺院吗?”

  李邺摇摇头,“那里水绿得像宝石,白雪皑皑,山川壮丽,但那里没有人,可以看见一群群梅花鹿在河畔漫步,到了秋天,树林变成一片金黄和火红,天空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仿佛时间都停止了,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杨玉环听得悠然向往,她握住李邺的手,“夫君答应过带我去游水,感受天地交融!”

  李邺眨眨眼笑道:“游水可不许穿衣服的。”

  杨玉环俏脸一红道:“只要没有外人在场,赤身游水也无妨!”

  李邺点点头,“我一定会带你去!”

  下午,船队继续出发了,十天后,船队终于抵达了江宁县。

  自从隋文帝杨坚一把火烧了建康宫殿后,改名为江宁县,昔日的六朝古都渐渐边缘化了。

  唐朝的江宁县隶属于润州,但润州的治所在丹徒县,也就是今天的镇江,这也是镇江最风光的一段历史,南京居然是它的下辖县。

  李邺之所以选择停泊在江宁,主要距离李璘所在宣州比较近,同时距离江都和丹徒也比较近,而且江宁县不是重要的枢纽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