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495章

作者:月关

  魏良臣也不希望杨沅做台谏官,这要是做了台谏官,还不如让他去秘书省呢。

  这个大喷子如果以喷为业,那还正发挥他的所长了么?

  魏良臣便道:“臣以为,既然状元不宜外放,秘书省、御史台又嫌资历不足,不如……就委他去临安府如何?”

  沈该眼睛一亮,忙道:“不错,我朝南迁之前,就有状元就任开封府的先例了。杨沅若是就任临安府,老臣以为还是使得的。”

  鹅王张了张嘴,想到自己刚刚说过‘状元不离京’。

  人家这么安排,可没犯了这一条,倒是不好再反驳,便看向赵瑗。

  赵瑗感觉有些心累。

  不过,今天朝会加御前会议,已经接连取得几场胜利,也不好把宰相们逼到墙角。

  杨沅既然能留任于临安,璩哥儿那边也就有了一个交代。

  天子脚下,杨沅只要干出一点政绩,自己就能随时看在眼里。

  到时再想提擢他的话便明正言顺了,如今倒也不必争这一时之长短了。

  想到这里,赵瑗便点了点头,道:“可!既如此。吏部。”

  吏部尚书谭鹰炆忙起身道:“臣在。”

  赵瑗道:“新科进士选官,杨沅任临安府通判。名单拟好,重新递上来。”

  必要的流程还是要走的,这一百五十七人的任命名单,原本就卡在了杨沅一人身上。

  现在既然大家对于他的任命已然通过,那么走流程就要快多了。

  第二天,杨沅便拿到了“官凭”,往临安府走马上任去也。

  ……

  “听说宋国的新科状元名叫杨沅,殿试时他直言秦桧乃国贼,要为岳帅申冤?”

  一个身材如二十出头的青年,负手站在山坡上,眺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说道。

  此人肤色黎黑、胖壮魁梧,穿一袭帛色的半新不旧的箭袖,齐眉勒着一条黑色抹额,以青巾束发,肋下挂一口长刀,睥睨之间,颇显威武。

  只是看他唇上绒毛和眉眼间的气质,却又似个尚未长成的少年人,还带着几分稚气。

  此人名叫辛弃疾,年方一十五岁。只是他身量颇高,这时身材就已如一个壮年男子,标准的山东大汉。

  他的身材看起来有些胖,却并不臃肿,显得极为魁梧结实。

  小小年纪,他在济南府就已闯出了一番名堂,人送诨号:“大青兕”,形容他力大无穷,凶猛强悍,如独角大犀牛。

  七八个青衣骑士,正放了马缰绳,躺坐在山坡下歇息。

  他们是辛家的家丁,伴随小主人辛弃疾去中都燕京参加金国进士科大考的。

  辛弃疾旁边还有两个门客正在忙碌,他们精于堪舆,善于绘制地图。

  辛弃疾从济南府一路往燕京府去,便让这两个门客沿途精绘山川河流、险要地理。

  若有金兵驻扎处,他更会向附近居民旁敲侧击一番,把金人兵马屯驻之地、兵力多寡、以何兵种为主等信息,都详细标注在地图上。

  一个门客一边忙着测绘地图,一边笑答道:“是啊,小人打听来的消息就是如此。金国为此在蔡州点兵,正向宋国示威呢。”

  辛弃疾笑了一声,想了一想,问道:“你觉得,我这一遭去燕京赴考,能不能中个状元回来?”

  那门客道:“小官人你文武双全,才华横溢。依小人看,便是夺个文武双状元,也是易如反掌。”

  辛弃疾“嘿”了一声,眺望着远方,遗憾地道:“某倒是希望,能去宋国拿个状元!”

  这话就有点不好接了,两个门客便只管测绘,没有搭话。

  辛弃疾待那些人测绘完成,便唤来随从,一行人卷尘如龙,继续往燕京赶去。

  济南到燕京并不算远,辛弃疾一行人又都是快马,几天功夫也就赶到燕京府了。

  此时的燕京府比宋室南迁前还要繁华一些。

  因为完颜亮篡位称帝后,野心勃勃,欲拓土开疆,向南扩张,所以有意将金国都城南迁。

  如果不是担心金国贵族们反对太过激烈,他都想一步到位,直接迁都到汴梁。

  如此一来,才能彻底扭转金国是外来胡族的征服者印象,成为中华正统。

  可惜即便只是迁都到燕京,都遭到了金国贵族们的激烈反对。

  尽管如此,完颜亮还是命人对燕京进行了扩建和改建。

  新的燕京城改扩建历时三年,于两年前落成。

  随后,完颜亮便正式迁都燕京,定燕京为中都。

  女真贵族们被迫离开白山黑水间的上京,来到了中都燕京。

  燕京人口因此骤增,也就显得更加繁华了些。

  此时,正值金国开科取士之期,燕京人口也就愈发稠密了。

  辛弃疾快到城门时,便追上了一行大车。

  大车有十余辆,都是宽轴大轮的长途货车,货车左右有骑士佩刀护持。

  货车都是健骡拉车,骡子行驶稳健,又耐重负,虽然不能加速赶路,不过本就是货车,倒也无妨。

  那车上也不知载了些什么货物,全都用箱笼麻袋装着,只能看到堆放其上的炊具被褥等物。

  这显然是一支远路而来的商队。

  辛弃疾见状,便放慢了马速,笑着向那头车的车把式打声招呼:“大叔,从哪儿来啊?”

  大掌鞭戴着顶草帽儿,抬起头来,露出一张清矍的面孔,微笑着答道:“哦,我们是从邓州来的。”

  这个大掌鞭,正是“陌上花绣坊”坊主,枢密院皮剥所所长,肥天禄。

第430章 袖中出手

  辛弃疾听了肥天禄的话,略一思索便道:“邓州啊,建安二年,曹操宛城大战,围张绣于穰,以邓州航道运兵运粮。

  建安十三年,曹操为赤壁之战,又以邓州为粮仓。好地方啊!”

  他眼中的好地方,当然都是对于作战有用的地方。

  “咦?”肥天禄眯起眼睛看了看马上这个魁梧的少年。

  以他的眼力,自然一眼看得出眼前这少年的年岁并不大。

  不过,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身量,实属难得。

  肥天禄笑了笑道:“小兄弟博闻广见啊,老朽只是一个商人,可不知道这些旧事儿。”

  眼看到了城门前,行人渐多,辛弃疾扳鞍下马,牵着马与货车同行。

  辛弃疾笑道:“某年纪虽小,却是最好军事,好军事岂可不知地理,故而对邓州略知一二。

  大叔是邓州商人,你那边的生意可还好么?”

  肥天禄信口答道:“还好,我们邓州设有榷场,可以和宋国互市。

  老朽从邓州榷场买了宋国货物,再贩来中都,赚个辛苦钱而已。”

  辛弃疾好奇地道:“那么大叔你可以经常见到宋人了?”

  肥天禄笑道:“小兄弟你连这也好奇吗?

  南人与我北人,相貌、谈吐、穿着并没什么不同,不稀奇的。”

  辛弃疾喃喃地说道:“是啊,南人北人同祖同宗,自然一切皆同……”

  辛弃疾年岁虽不大,却是个爽朗的性子,与肥天禄聊着天,便一同走向城门。

  守城的金兵查看辛弃疾的“公验”,见他是到中都来考进士的读书人,倒是丝毫不敢刁难。

  金国现在很重视读书人,因此读书人的地位很高。

  金国消灭北宋,宋室南迁之后,金人曾经在河北真定举行过一次科举。

  开科取士的目的是,他们侵占了大片领土,却没有人才去治理。

  奈何,根本没有读书人前去应试。

  眼见大考将至,一个报名的书生都没有,金人无奈之下,只能派兵挨家挨户地去搜,发现是个读书人,就如获至宝地押去考进士。

  即便如此,仓促之间,他们也只凑了七十二个读书人。

  因为参加科考的人实在太少,七十二人全部录取,号称“七十二贤”。

  那一科的状元名叫许必,被金国授予“郎中”之职。

  许郎中是个镇不住横财的命格,骑马经过宫城的左掖门时,一个不小心就摔了下去。

  好巧不巧的,脑袋正磕在石头门槛儿上,就此一命呜呼。

  民间因此便有传言,说他德不配位,明明不够资格做文曲星,偏要强行上位,所以遭了天谴。

  这事弄得金人好大没脸。

  如今,金人统治北方已有三十多年,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已经接受了被金人统治的现实,开始参加科举,搏取功名了。

  尽管如此,金国仍然十分渴求人才,对读书人的重视依旧。

  再加上金国南下占领中原后,迅速被中原文化同化。

  金国权贵们开始附庸风雅,疯狂迷恋汉文化。

  甚至,于对文教大兴的宋,他们都不大看在眼里,反而格外推崇一代词宗称帝的李后主。

  因此这守城的金兵,还真不敢得罪辛弃疾这个读书人。

  辛弃疾收回“公验”,对那守城士卒道:“这商队掌柜,与我家交好,还请行个方便。”

  说着,他便塞了一锭银子过去。

  那守城官兵把银子笼在袖中,眉开眼笑地答应一声,登上车子草草扒拉了两下应付了差使,便让他们进城了。

  肥天禄对辛弃疾笑道:“今日倒是沾了小兄弟的光了。”

  辛弃疾道:“我们都是汉人,理应相互扶助,大叔何必客套。

上一篇:大宣武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