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关
杨沅是既震慑,又怀柔,把一切做在了头里,让他们明白反抗已经无望,但又能在新朝中看到无尽希望。
三月十六,杨沅从燕京回转洛阳。
整个新帝国,充满了勃勃生机,一派全新气象。
但杨沅知道,这个由宋、金、新金、西夏拼凑而成的新的大帝国,外忧固然已不多,可内患却还重重。
旧的民族矛盾与仇恨,新臣与旧臣、不同地域、民族、出身的官僚,他们之间的矛盾依旧很深。
如今只是有着他这个超级黏合剂凭着他强大的个人威望,才能让这些表现的并不明显。
可他若是如始皇帝一般英年早逝,而继承者又表现不佳的话,难说就不会迅速分崩离析。
幸好,他的身体还蛮好,人也健康,他觉得,再活个几十年,让这拼凑的版图彻底融合起来,还是大有希望的。
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那么能活,而且容颜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此期间,这个新帝国的制度,也被他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
重走回头路,去搞上古时候的分封制,是不合适的。
分封的邦国,最终的作用力一定是向内的,首先图谋的就是取而代之。
杨沅没想过分封有功之臣,也没想过利用他的子嗣去搞分封。
他甚至把爵位制度,全盘继承了宋国的。
总之就是,诸国制度中有好的,他都拿来改造成适合本朝状况的加以利用。
然而,建立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在这个地代的客观条件下,又要集权又想扩张,也是不合适的。
那么久而久之,它的制度必然僵化,内部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然后重新进入历史的轮回。
杨沅也不奢望他能找到一个办法,让这个大帝国千秋万世。
他只希望,这个帝国存在的更久,而且能充满活力。
否则变成一个僵而不死的老家伙,也只是任人鱼肉,留下无尽屈辱。
因此,在他执政期间,他便努力地寻求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平衡。
既然集权与分封各有优劣,能否找到一种让它保持微妙平衡的办法呢?
政治制度,杨沅基本上就是在内阁和六部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了。
而做为军事制度,隋唐时期的府兵制优点是兵农合一,避免了军阀化,但后期战斗力直线下降,衰落的厉害,明朝的卫所制,与之相似。
要说对于军权的控制,还真是以宋朝最强,但是战力衰败和军费高昂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
杨沅经过反复琢磨,最终制定了调兵权归中央、将领轮换、军队分析、财政控制等诸般手段相配合的制度。
如此一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军队的忠诚,又能更好地维持战斗力。
但杨沅认为,制度是一方面,一个老大帝国长期处于稳定中,它就必然渐渐走向腐朽。
而制度,其实也是极不可靠的,后来的统治者如果想改,也只是一动念的事儿。
所以,得主动给自己找点麻烦,让它能一直保持活力。
于是,通过以上办法加强了中央权威的同时,杨沅又对边陲地区,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
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都会赋予相对较多的自主权,这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
而杨沅不是,他在坚持文官流官制和武将轮换制,以防止地方割据的基础上,赋予了边疆地区更大的军事自主权,充许他们向外扩张。
战功,可以用来换取更大的权力和地位,战利品也划定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比例,再加上荣誉制度,即开疆拓土者树碑立传等措施。
如此一来,边陲地区无论文武,都不仅仅满足于治下的安定了,而是两眼发绿地看向了外面。
二十年的时间,大夏帝国便如强汉盛唐时一般国力昌盛了。
西部和南部,从陆地上不断地蚕食、扩大着帝国的版图。
东部在望洋兴叹一阵子后,从杨沅口中知道了大洋彼岸的世界。
于是他们开始热衷于建造远洋巨舰了。
唯有北方,并没有向北进行太多扩充。
实在是地广人稀,抢下来了对于这些地方府来说也毫无意义,
经常走上一天,连人都看不到一户人家,实在是没有动力去进行武力扩张。
所以,驻守北方的这些文武官员,渐渐把目光瞄向了陆地相连的高丽,以及只有一道海沟相隔的日本。
此时的高丽王已经是王从杨,杨沅获悉这一消息后,也只是要求他们,对一向恭驯的高丽,如果拿下,可循云南之例。
云南此时就已正式纳入大夏版图,做为驻边番王,可以世袭,但其治下官员,也是朝廷委派的流官。
这些官员并不安分,版图在他们手上逐渐扩张,眼看着云南已经快要不符合边疆的定义了。
乾元三十九年,杨沅禅位,因为,他对于做皇帝,已经有点腻了。
而且,他那不老的容颜也是个麻烦,民间已经有揣测,说皇帝陛下有借命续命之法什么的。
杨沅一直未立太子,而是从诸子中,选择了性格、品性、才干,都更适合延续并发展他的制度的儿子,杨钦。
这一点倒是有些出人意料。
因为,杨钦的母亲是阿里虎,在杨沅的后宫嫔妃中,她是毫无背景的,存在感极低。
但杨沅觉得,诸子之中,杨钦最合适,便选择了他。
“二哥哥,咱们去哪儿?”
鹿溪将一盏沏好的茶水,递到杨沅手里,神情有些雀跃。
她的容颜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岁月只在她的眼角,留下了几丝浅浅的细纹。
那卧蚕眼,依旧有种少女般的活力与甜美。
“先往江南去。”
杨沅轻轻吁出一口气:“晋王的身子近来不大好了,咱们先去探望探望他。然后嘛……”
“咱们就乘鸭哥的船,出海。”
“去东大陆吗?听说,已经有船渡过了重洋,抵达了大洋彼岸?”
“可以啊,反正我看咱们还有大把的岁月好活,这山山水水,可以游历的地方多着呢。”
杨沅笑吟吟地道:“咱们就去东大陆,先去看看那儿的殷人。”
青棠好奇地问道:“那些殷人,真的是古时候的殷人渡海过去的吗?”
杨沅笑道:“谁知道呢,也许是吧。”
看了眼满是期待的艾曼纽贝儿,杨沅笑着接口道:“当然,鸭哥走熟了的那条海路,咱们也要走的。一路走下去,还可以去贝儿的家乡看看。”
杨沅长长地舒出一口气,欣然道:“以前啊,我只在奏折上看到过的地方,咱们先走一走。
然后,再去那些书里也没有提到过的地方,山河万里,自当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