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孙大圣一生之敌?/我与七仙女不得不说的事 第121章

作者:东方快鸟

  魏征再次反对,他认为有些民族可以同化,有些则不能。突厥人面兽心,留在中原,数年之后,人数越来越多,此为腹心之疾,到时悔之不及,所以就算不全部杀了,也要赶回北方草原。

  可惜这一次,他的意见并没有被接受。

  而在另一个世界的历史上,这些突厥人果然成为了大唐后患,接二连三地发动叛乱,从贞观后期开始,没完没了的阴谋造反,安史之乱中,更是成为了安禄山的先头部队。

  事实证明了魏征的正确,对这些“世代寇盗”的北戎,所谓的授之以业、教之以礼,全无用处。

  魏征一向务实而不重虚名,这一次的和亲,他自然也持反对意见。

  然而长孙无忌等其他人则全力支持,这使得李世民也犹豫不决,他看向李恪,道:“不知太子有何意见?”

  “父皇,“李恪施礼道,“吐蕃同样也是新兴之国,野心勃勃,初始时未能看清与我大唐的实力差距,现在缩了回去,必然进一步发展,早晚为大唐之患。与吐蕃和亲,并无任何益处,徒然送了一位公主过去,反倒更让吐蕃狐假虎威,利用与我大唐的姻亲,威胁与并吞西域诸国。”

  长孙无忌在一旁道:“太子殿下,正因为吐蕃也是新兴之国,如今既然愿意与我大唐交好,对我大唐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大唐自隋末到现在,连年攻伐,百姓苦不堪言,正该修生养息,令百姓休息。然则东北高句丽盖苏文斌主夺权,眼看着又要并吞新罗,新罗乃是我大唐属国,盖苏文此举,令我大唐不得不伐。”

  “不过是嫁给吐蕃一个女子,便可令两国交好,有何不可?”

  李恪道:”就算只是一名女子,也是我大唐的女子,何况用的还是皇室公主之名?“

  “如今吐蕃还在壮大之中,虽各方面都不及我华夏,但两国彼此往来,华夏的政体、技术等等,都会被吐蕃学去,吐莆养精蓄锐,实力倍增,日后难道真的会自困于藏地?“

  长孙无忌道:“日后吐蕃虽盛,大唐亦盛,何必惧之?倒是现在,若是东西方两边同时面对高句丽与吐蕃,一同用兵,就算是我大唐,也不免捉襟见肘。“

  “不然!”李恪笑道,“松赞干布初始时不知天高地厚,因为吐蕃壮大得实在太快,所以竟敢说出不嫁公主,就破大唐的夸口,结果我大唐大军都还未到,单凭尤俊达尤将军的先头部队,就将吐蕃军打了回去。“

  ”松赞干布此人,乃是英主,痛定思痛,必然卧薪尝胆,一意发展壮大,我大唐下嫁公主,反倒给了吐蕃更多的间,用来发展国力,井吞周边国土,伺机图谋我大唐。“

  “所以我猜,就算大唐再次拒绝和亲,松赞干布也必然不敢真的出兵,最多只敢发大话,空喊几声,而对我大唐来说,这正是针对吐蕃的最好时机。“

  听到这里,便连李世民也不由得皱起眉头:”太子难道想要对吐蕃用兵?“

  其他人也不由得看了过来,长孙无忌微现鄙夷之色,房玄龄紧皱眉头。

  唯有魏征,颇为感兴趣地看着李恪,笑道:“太子究竟有何高见?“

  李恪道:“既不能对吐蕃用兵,却也绝对不可和谈。“

  魏征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充分的扮演着捧哏的角色:“哎呀,既不打又不和,那到底应该怎么做?“

  李恪道:”闭其关,锁其国!“

  魏征道:“怎么闭其关,怎么锁其国?“

  李恪道:“吐蕃虽然新兴,但说到底,藏地地贫人穷,地处高原。我大唐兵马虽强,吐蕃若是犯我国界,将士激愤,必然全力反击,重挫吐蕃。“

  “但要是攻打藏地,一来高原难以适应,二来藏地资源较少,占之无益,将士未必肯用心……“

  说到这里,君臣面无表情,也不说话,只在心里暗自点头。

第236章 两大战略

  有些事做得说不得,唐军的强大,固然是因为军纪严明,其实也是因为在四处用兵中“有利可图”。

  即便是李卫公,在破东突厥的过程中,也曾因为底下兵马大盛后“军纪溃散”而被告。

  李靖为整个大唐定下军制,对付东突厥的二十万铁骑,用兵如神,如臂使指,怎的在破了东突厥之后,突然一下,军纪就不严明了?有些东西不可说。

  便连另一个世界的历史上,李恪的父皇李世民对高句丽用兵,其中一座城池投降得实在太快,李世民答应城中王公贵族,保护他们家人财产的安全,惹得底下将士不满,以至于身为唐皇的李世民都差点控制不住,不得不答应取国库犒劳将士。

  当然,大唐自有法纪,不扰民这一点,对于唐军来说,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所以才能够不断地扩张,而没有遭到太多当地百姓的反抗。

  但是那些聚集了大量财产的突厥高层、敌国贵族,那是扰之又扰,而这也是唐军上下的战力能够维持的一部分原因。

  而此刻的吐蕃虽是新兴强国,但高层还未腐化,地广而又人贫,的确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本钱和获利不相当,大唐兵将未必有多少兴趣对其攻伐,非要用兵,就必须用国库来养。

  但是以道家无为之法,休养华夏百姓,也是大唐目前的基本国策,以国库养战,势必要把各种役和税落在底层百姓的人头上。

  有杨广的前车之鉴,大唐的君臣上下,对此还是颇为顾忌的。

  话说回来,杨广之所以会破灭,便是因为当年隋军出征,打了胜仗,也就是杨广自己捞到好处,将士连汤都分不到。

  何况动用国力,引得天下苦役,还连战连败、华夏子民死伤无数。

  当年汉武帝同样四处征战、穷兵黩武,使得海内虚耗,单是关东便出现了数百万流民,天下户口减半。

  但因为打的都是胜仗,大破危害华夏的匈奴,使北边匈奴不再为患,一个《罪己诏》下来,百姓也就忍了。

  所以有的时候,真的不是看你做的事情正不正确,还要看你有没有能力做“正确的事”。

  如今的大唐,一边休养百姓,一边还能北灭突厥,至于对突厥贵族的“军纪不严”,虽然有臣子向李世民告御状,但李世民也就是装模作样地批评了一下,对立功的众将士该封官便封官,该封爵便封爵。

  李恪继续道:”松赞干布虚张声势,我们再次拒绝和亲,他必然要装模作样地进一步威胁。我们正可以此将吐蕃划作敌国,令将士尽知吐蕃的险恶用心,然后联结吐谷浑、党项等诸国,对吐蕃实行封锁。“

  ”吐蕃若是出兵攻打它国,大唐则必然援手,令诸国与大唐齐心。商队不得与吐蕃往来,大唐工匠不得进入吐蕃,为吐蕃效力者,皆以资敌论处,与吐蕃互市者,论罪斩杀。“

  “藏地本身地贫,再得不到实用技术,自身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四处井吞,华夏只守不攻,不断将它打回去,扼住险要,封其关卡,锁其国度,令其为天下之敌……“

  魏征最快明白李恪的用意,目光一下子亮了起来:“封其关,锁其国,不与其互市,不以工匠资敌,扼其要害,令其闭守?“

  李恪道:“正是!其实藏地之上的羌族,至少有五十多种,然则松赞干布乃是藏地少见的雄主,此刻正在行秦始皇之事,在藏地统一度量衡,推行新创文字,这般下去,藏地的五十多个羌族必将一统。“

  ”若他再成为我大唐女婿,狐假虎威,威震周边各国与底层各羌,再以我大唐之法,不断革新,以大唐工匠和技术,使吐蕃上下强盛,则各羌归心,日久难制。“

  “但是我们闭其关,锁其国,则吐蕃无法发展,难以壮大。藏地本身的条件,难以自持吐蕃的发展,时间一长,必然陷入内耗。或是各羌为有限的资源而彼此争夺,吐蕃土崩瓦解,回复过往的散乱之局,或是那些奴隶主发现,压榨自己国家的子民,更加有利可图,于是进一步压榨百姓。“

  “如此一来,则松赞干布的革新将无法奏效,吐蕃高层急速腐化,底层百姓逐渐积怨,如此,吐蕃国上下离心,再无可惧之处。“

  魏征大喜,向李世民拜倒:“太子此策,既不耗我国力,又可令吐蕃无法发展,乃是真正的谋国之策。如太子所言,吐蕃并无我大唐必须之物,所谓互市,皆是利敌。嫁我公主,助其声势之事,更是助敌。”

  ”封吐蕃关卡、锁吐蕃国度,吐蕃出兵,则我大唐以逸待劳、以守为攻,重创吐蕃。吐蕃输个几阵,松赞干布便再无声望统领藏地各族,吐蕃不出兵,久之必然自乱。太子这封锁之举,虽古未有之,却是针对吐蕃的上上之策。”

  房玄龄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太子的这计策,的确是出人意表,他实在是想不出反对的理由。

  长孙无忌却道:“此法虽好,但要令吐蕃不战自溃,至少需要二三十年,而与吐蕃为敌,却是眼前之事。”

  又看向李道宗:“不知江夏郡王如何看?“

  李恪心中嗤之以鼻,嫁的是李道宗的女儿,你问他怎么看?反对和亲的话,他担心被认为是因私害公,同意和亲那算是站在你这边么?

  在原有的历史上,李道宗可是和李恪一起,在父皇李世民驾崩后,马上就被长孙无忌和诸遂良这两个顾命大臣给构陷害死。可怜李道宗为大唐出生入死,女儿都嫁到藏地那种地方,老了也没能享到清福。

  而长孙无忌以这种手段来对付他人,最终自己也没能逃过他人的构陷。

  ”父皇!”李恪向李世民拱手道,“君子以自强不息,王叔之女雪雁,亦为吾妹,儿臣反对她嫁入吐蕃。”

  李世民欣然道:“既如此,和亲之事作罢,此会过后,便开始拟定对吐蕃封关锁界之细节。”

  他原本就未必多愿意嫁公主,否则上次就不会直接拒绝,这次也不会自己的女儿不嫁,从宗室里去选。

  而太子的计谋虽较为耗时,但不伤国本,也的确是个极好的策略。

  更何况,任何政策,都该考虑延续性,既然太子坚决反对和亲、视吐蕃为日后强敌,那将来必有灭吐蕃之战,那他岂能在此时资敌?

  说到这里,李世民忍不住又道:“对高句丽之事,恪儿你如何看?“自己这儿子前所未有的封锁之策,令他叹为观止,忍不住便继续问计。

  李恪答道:“不瞒父皇,儿臣曾经去过高句丽。”

  李世民一下子生出兴趣:“哦?”

  李恪道:“三年多前,儿臣前往东胜神洲,走的便是高句丽、新罗这条路。那时,盖苏文在高句丽便已令上下惧怕。此人拥有铁腕手段,野心勃勃,怕是将来取高句丽之王位,亦不足为奇。”

  “同样的,因为盖苏文乃是以威权压人,以残酷压人,所以他必须要用军功来维持他的权势地位,吞并新罗之举对盖苏文乃是势在必行。此外,儿臣在高句丽时探得,那盖苏文武力过人,又得异人传授,暗中练有九口柳叶飞刀,便是北漠屠炉公主,与他相比,亦不值一提。“

  李世民不由得为之动容,他久经战阵,深知不怕敌将有武力,就怕敌将有邪术。这种练有法宝、术法的敌将,最是令人头疼。

  李恪继续道:“此外,辽东山城太多,到处都是穷山恶水,兵马难以展开,只能不断用计奇袭,却又担心孤军深入。以我大唐军威,破高句丽军容易,灭高句丽国却是极难。“

  魏征道:“太子殿下有何提议?“

  李恪道:”先不以灭高句丽为目的,而是派出精兵猛将,轮番攻打高句丽。如杨广那般,百万大军一拥而上,在那等山地,真正能够派上用场的也是少之又少,胜了不足以灭其国,败了自乱阵脚,不胜不败更是持续消耗国力。“

  ”如今我大唐军势正胜,哪怕只是三万精兵,对上高句丽七八万,亦是不惧。是以轮番派出兵将,权当练兵,不求攻城拔寨,只要不断击杀高句丽士兵,持续放血,消耗高句丽国力。“

  ”与此同时,铸造战船,以渤海直袭百济。百济与高句丽联手,威胁新罗,我们若是连同新罗先灭了百济,从百济往北,地势较平,高句丽都城也无险可守。“

  房玄龄沉吟道:”但是论起战船,我们未必比得百济。“

  李恪笑道:“所f以一方面,派出兵将,前往傲来国学习更深的造船之术,傲来国四面皆海,其国所造之船,禁得起大风大浪。另一方面……“

  他看向李世民:“父皇可记得,泰山之时,五弟曾暗中命人制造能够释放火弹的机关木甲?据儿臣所知,帮五弟制造那机关的道者,出自一个叫做霹雳堂的江湖门派,那器械类似于发石车,但用的却是火药与黑火,若是能够将霹雳堂的人请来,将那种火炮改小后大量生产,安置在战船上,何愁百济不灭?“

  “百济一灭,高句丽南北受困,灭其国便是早晚的事。“

第237章 钉耙女将史仁爱

  李恪所说的,其实是原本历史上,父皇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后,便意识到的事情。

  此刻他提前说出,由于他原本就去过高句丽,现在从兵力到地理,不断分析,听得君臣连连点头。

  尤其是战船这一块,李恪着重讲解,从傲来国学习造船之术,及铸造“火炮”的必要性。

  百济的国力并不强,只要能够在海上取胜,攻下百济,便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但是在历史上,李世民虽然意识这一点,全力铸造战船,但在海上还是连输了两阵。

  因此拖到唐高宗时,方才成功灭了百济,进而灭了高句丽。

  “还有一点!”李恪抬头,道,“如果要对高句丽轮番用兵,持续放血,消耗高句丽国力,不妨将内迁河北的那十万突厥人组织起来,令其攻打高句丽,许诺占下城池,便归他们所有。等他们抢了辽乐,盖苏文势必全力反击,大唐将士再以群狼战术,先后出击。“

  魏征一拍大腿:“此计甚妙。“对于内附到中原的那十万突厥人,他始终耿耿于怀。

  当年温彦博口口声声皆是仁义和教化,魏征也没有太多办法。如今温彦博病逝,没人再为此跟他吵架,那些突厥人内附后各种不安分之举,陛下本已多少知晓。

  既要采用轮番进攻高句丽之战略,组建突厥兵,许以高句丽的土地,驱狼吞虎,经盖苏文之手消耗这些突厥人,正合魏征之意。

  他自是大力支持……_

  李恪离开两仪殿的时候,已到了中午。

  其实他并不怎么愿意直接参与政事,毕竟自身的修炼,加上神策府的事务,已经让他忙不过来。

  另外,在事实上,一般来讲身为太子也不需要参与太多的政事。毕竟“学习“才是身为太子的本分。

  但是如何应对吐蕃和高句丽的威胁,这两件事确实是关系到大唐未来军事行动的整个大战略,他身为穿越者,在这种事情上,既然有机会干涉,不作出一些调整,也说不过去。

  就像内附的那十万突厥人,在另一个世界的历史上,他们甚至敢做出刺杀已经成为太子的李治这种事。后来也一直尾大不掉。

  趁着他们现在刚刚定居,还没有在当地扎根,帮助魏征将他们解决掉,在李恪看来,实在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