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你别怂 第556章

作者:贼眉鼠眼

上官仪捋须笑道:“年初之时,老夫与你说过,家里生了个女娃,欲与景初结个亲家,这都快过一年,家里的丫头也长大了不少,咱们两家结亲之事却没了下文,老夫耐不住性子,想问问景初的意思。”

李钦载懂了,飞快朝前堂方向瞥了一眼,笑道:“上官爷爷肯与小子结亲,当然是小子的荣幸,只是儿孙年岁尚幼,将来长大后若脾性不合,处不到一起去,说来倒是长辈害了他们……”

上官仪眼睛一瞪:“谁不合?谁敢不合?别的不说,我家丫头的脾性好得很,虽说才一岁,模样上已看得出温婉贤德,宜家宜室,旺夫兴家之相。”

李钦载目瞪口呆,才一岁的小姑娘,居然能从模样上看出这么多内容?

大唐要是有市场管理局的话,上官仪得被请进去喝茶,因为涉嫌虚假广告,传播商品不实信息……

“呃,上官爷爷的意思,是我家荞儿与令孙女……”

上官仪眼神微闪,下意识朝前堂一瞥,没吱声儿。

李钦载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

上官仪改主意了,结亲当然还是想结亲,但他想跟李钦载刚出生的嫡子结亲。

至于原因,那还用猜?

荞儿终归是庶子,不但无法继承家业,也无法继承李钦载的爵位,当初上官仪透露出结亲的意思,是因为李钦载当时仅荞儿一子,而上官仪又急着想跟李钦载攀上关系。

如今嫡子出生,上官仪当然有了更好的选择,再说上官仪的孙女跟李钦载的嫡子年岁上相差只有一岁,两人似乎更适合结为夫妻。

李钦载却有点不爽了。

特么我家向来不分嫡庶,你一个外人倒对我家挑挑拣拣,稀罕跟你结亲么?

上官婉儿又如何?再过几年上官仪致仕告老,你上官家还有谁出来挑大梁支撑家业?

我家荞儿配你即将没落的上官家绰绰有余,轮得到你来挑拣?

于是李钦载打了个哈哈儿,笑道:“上官爷爷,孩子都还小,太早定下终生大事,我可有点不放心,我家犬子顽劣无礼,怕是配不上您家的孙女,此事便作一桩笑谈罢了。”

上官仪一愣,李钦载突然改变了口风,令他有些措手不及。

以前聊起儿女亲事,李钦载虽然也是含糊其辞不肯给正面回应,但此刻李钦载话里的意思分明已是拒绝了。

上官仪毕竟是老奸巨猾的老狐狸,立马开始反省刚才自己哪句话说错了,然后很快反应过来,自己刚才的态度显然有些轻慢了李家那位庶子,让李钦载生气了。

反省之后的上官仪立马亡羊补牢,拽着李钦载苦笑道:“景初真是……心思太重了,误会了老夫的意思。”

“老夫可什么都没说,一直都是心属你家荞儿的,看荞儿英朗俊俏的模样,正是我家婉儿之良配,早就说好的事,景初可不能反悔呀。”

李钦载淡淡一笑:“儿孙自有儿孙福,咱们做长辈的倒也不好干涉太多,不如等两小长大后多来往,看看彼此脾性是否投契,再决定结不结亲,上官爷爷以为如何?”

上官仪无奈笑了笑,道:“老夫真没别的意思,景初……罢了,你我便留个说法,待两小长大一点咱们再说。”

……

宾客来得快也去得快,像一场爱情的龙卷风。

照例饱餐一顿后,宾客们纷纷告辞,留下前堂一片狼藉。

李家别院恢复了宁静,全家继续过着岁月静好的日子。

李钦载仍然有点忙,侍候崔婕坐月子的事倒不必他太操心,可学堂授课不能荒废,还有科考阅卷也是一个重大的任务。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李钦载两头奔忙,明明只想做一条咸鱼,李钦载却莫名有了一种被扔进油锅炸至两面金黄的煎熬感。

李治采纳了李钦载的谏言,阅卷不仅用了糊名制,而且还是数名官员交叉阅卷的方式,每一份试卷至少要经四位官员之手,此举极大地避免了徇私和错失,让真正的人才能够被毫无意外地发现。

整整阅卷了五日,李钦载长出一口气。

金榜已定,人才浮出水面。

第八百七十六章 武家恩怨

金榜题名,不过是阅卷官提笔勾画的几个名字,却是士子们一生的荣耀。

李钦载阅卷过后,与其他几名阅卷官员互相对照了一番,确认无误后,李钦载提起笔,将头甲前三的名字写在一张红色的纸上,然后连同他们的试卷一起,派人送进太极宫。

按照民间的说法,头甲三名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但是在科举制实行的大唐初期,头甲三名可没这种说法。

第一名通常被称为“榜首”或是“状头”,而“探花”的称呼,虽也是在唐朝出现的,但探花最初并非指的是第三名。

确定科考名次后,宫中举办宴会,在所有进士中选两位年轻且容貌俊美者,被众人推举为“探花使”,探花使负责将皇林花苑里最美的花朵采集起来,并亲自给第一名佩戴上,故称“探花使”。

直到宋朝以后,探花才成为科考头甲第三名的固定称谓。

唐朝时期,探花就真的只是探花,字面意思上的,而且是一时的戏称,非官方的。

今科明算科进士一共取士六十二人,李钦载分明将他们的名字和名次写在纸上,提笔时表情很郑重,仿佛手中握着许多人的前程。

认真写完之后,李钦载搁下笔,长舒了一口气,心中瞬间卸下千钧重担。

终于结束了。

这一次的科考,李钦载可以拍着胸脯说,已经做到科考出现以来最公正的一次。

任何人质疑结果,李钦载都问心无愧。

当阅卷完毕,所有试卷的糊名被拆开时,李钦载也清楚地看到了崔家两兄弟崔龄崔瑞的名字。

意料之中的,他们没上榜,名落孙山。

接下来跟老丈人怕是还有一番狡辩,当初献上糊名制以及交叉阅卷等建议,李钦载就是为了杜绝人情来往,老丈人纵是心里不舒服,也由得他了。

进士名单送进太极宫后,李钦载也从明经科阅卷官员处得到了进士榜单。

有趣的是,李钦载在榜单上看到一个略微熟悉的名字。

魏真宰,当初在朱雀大街上与国子监某位纨绔子弟起了争执,并深深怀疑朝廷取士的公正性。

如今尘埃落定,魏真宰名列明经科进士榜第四十八名。

扫过几眼后,李钦载便不再在意。

这次科考,终究给了寒门子弟一个交代,大唐门阀政治的风气将自此而改变,从今以后,会有更多的寒门子弟涌入朝堂,慢慢掌握治理天下的话语权。

是好事,当浮一大白。

……

科考定榜,国之大事。

进士名单和试卷送进太极宫,李治格外重视,于是屏退左右,亲自翻阅试卷,抽查新科进士们的应答。

整整一天,李治都在废寝忘食地查阅,李钦载无数次在他面前强调科考的公正性,唯有公正,方有权威,才能得天下士子之心。

李治将李钦载的话记在心里,对这次科考,李治的态度难得地严肃,绝不放过一丝错漏。

李治忙于国事,后宫的武后倒是有些清闲。

有了李钦载的出现,历史发生了一些偏差。

原本李治身体有恙,不得不将国事托付武后,从而助长了武后掌权的野心。

然而李钦载出现后,李治按照他提供的偏方,身体已好了许多,天子无恙,国事当然不可托于外人,自家婆娘也不行。

于是武后近两年已经有些清闲了,不是她不想上进,是丈夫不给机会呀。

若是强行干预政事,是很犯忌讳的。狗男人已经废过一次婆娘,就不能废第二次么?

武后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她知道自己何时该进,何时该退。

李治不召不问,她便不言不动,聪慧又能干的女人扮起乖巧来,比青楼女子更懂得如何抓住男人的芳心。

此时的武后闲坐在后宫的望云亭里,她俏面含霜,正听着贴身宫女禀报。

贴身宫女自然是武后信任的人,但信任也只是相对而言,武后这种经历过后宫残酷厮杀的人,永远不会对任何人太过信任,包括她的夫君。

宫女站在武后面前,明明武后没说一句话,可她仍感到周围一股寒意萦绕,后背阴风阵阵。

“本宫的两位族兄武惟良和武怀运进京述职?”武后皱眉问道。

宫女战战兢兢地道:“是,二人已来长安城三日了。”

武后神情愈冷:“来京三日,竟未进宫觐见,他们是何居心?”

“奴婢不知,只听说二人到长安后终日饮宴狎妓,醉生梦死,不仅没去吏部述职,也未曾拜望同僚故友。”

武后咬了咬牙:“两个不争气的东西,本宫抬举他们,他们却扶不上墙!”

武惟良和武怀运是武后的堂兄,说是堂兄,但当年的仇怨可结的不小。

武元庆和武元爽兄弟当年欺辱武后的母亲和姐妹也就罢了,作为堂兄的武惟良和武怀运也没少欺凌过她们。

总之,当年武后母女落魄之时,整个武家上下,无论直系还是旁系,都没给她们母女好日子过。

后来武后被册立为皇后,武后曾坚决拒绝李治恩荫家族亲戚的举动,无奈朝堂有规矩,外戚终归是要恩荫封官的,武后不得不捏着鼻子给四位兄长封了官。

封官归封官,武后对这四位兄长可从来没给过好脸色,向来都是不闻不问,当初李钦载将武元爽揍得那么惨,武后也没出来帮兄长报仇,里面多少还是有些私人恩怨在的。

听到武惟良武怀运两位堂兄进京后,连基本的拜会礼数都无视了,武后不由感到愤怒。

托我的福你们才当上官儿,结果你们就是这样对我的?

深呼吸半晌,武后才渐渐平复了情绪,冷冷道:“罢了,由他们自生自灭吧!将来官场上出了纰漏,可莫来求本宫!”

话已说完,宫女却久立而不去。

武后奇道:“还有事?”

宫女敬畏地道:“是,奴婢还没来得及说,昨夜二人至韩国夫人府上饮宴,席间二人醉酒,说了一些胡话,却将老夫人气得哭泣半夜而不止。”

第八百七十七章 亲情薄如纸

“老夫人”指的是武后的母亲杨氏,受封荣国夫人。

昔年落魄时,母女四人饥寒度日,抱团取暖,在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母女几番在生死边缘挣扎。

也正是在穷困之极的患难时光里,母女四人的感情才显得愈发珍贵,这也是为何当韩国夫人后来与李治勾搭在一起后,向来心狠手辣的武后却破天荒饶了姐姐的命。

因为那段饥寒艰困岁月里的患难亲情,是武后心中最后一寸净土,与其说是为了亲情,还不如说是她为了维护自己心中那片仅剩的干净的角落,总之,她终究没能狠下心。

对勾搭自己丈夫的亲姐姐尚且如此,武后对母亲杨氏更是孝顺,事事不敢忤逆。

此刻听到武惟良武怀运兄弟俩竟将自己的母亲气哭了,武后心中顿时涌起滔天的杀意。

宫女站在亭中瑟瑟发抖,她发现周围的寒意更深了,仿佛要将人冻住似的。

良久,武后语气平静地道:“他们兄弟俩为何气哭我母亲?”

宫女战战兢兢地道:“昨夜饮宴,老夫人席上只是问了一句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