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 第494章

作者:南山有龙

如今的翰林院彻底沦为清要部门,主要的工作是修书、治学,不再参与朝廷政事,连提意见的资格都没了。

就连皇上身边的待诏翰林,除了记录日常起居之外,唯一的作用就是起草圣旨,但是,只能做个无情的码字机器,人家说什么,你就写什么,但凡自作主增删或更改一个字,脑袋就没了。

过了几年狗都不如的生活,今天突然重新扬眉吐气,王九翱整个人如同年轻了十岁,精神奕奕。

一条兼良行叩拜礼,口呼万岁。

朱祁镇端坐御前,道:“平身,赐座!”

“谢皇帝陛下!”

一条兼良汉话说的很不错,如果不仔细听,甚至察觉不到有什么异样。

朱祁镇懒得说那些客套话,直接道:“卿家的奏疏朕看过了,大明与倭国既为邻邦,自当友好相处,和睦发展。”

一条兼良顿时面露喜色,这个开场白很不错,看样子自己提的要求并不算过分,多半是成了!

“皇帝陛下圣恩,臣无以为报,此番进京,臣将家中珍藏的百余册唐宋典籍献上,还望陛下笑纳!”

朱祁镇不由得撇了撇嘴,这家伙说的冠冕堂皇,其实抠搜的很。

我答应你那么多的要求,你倒是来点实在的,比如说金银之类的,结果整了一堆书,有啥用?

我大明缺你家里那几本书?

“甚好,翰林院接收一下吧!”

朱祁镇心中不悦,脸上却不能表现的太明显,毕竟是大国之君,礼仪之邦,格局要大。

翰林院掌院学士王九翱赶忙躬身道:“臣遵旨!”

一条兼良又说道:“臣自东洋而来,见识到了大明的蒸汽轮船,登岸之后,又看到蒸汽火车,还有形形色色的新鲜事物,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今日诚心讨教,还望陛下不吝赐教!”

“好说,好说!”

朱祁镇说着话,看了一眼徐溥,转而又看向王九翱,道:“王卿家,你来给友邦使臣讲一讲,这些新鲜事物是如何发明创造出来的?”

众人见状,心中有些异样。

按理说,这些都是科学院搞出来的新鲜玩意,应该问科学院才对。

虽然贝琳和几位重要官员都没在,起码还有个徐溥,人家官大官小也是个侍读学士,就这么被忽视了?

王九翱心中却暗自窃喜,无论皇上认为徐溥官职太低,还是什么其他原因,总之,让人看到了希望!

他甚至感觉到,这是皇上故意而为之。

因为科学院的势头实在太猛了,六部衙门到处都是科学院分离出来的研究所,几乎覆盖到了整个朝廷。

如果这些人图谋不轨,那么,皇上的处境其实是很危险的。

是了,定是如此!

这便是帝王的权衡之术!

翰林院能不能翻身,成败在此一举!

“回皇上,这一切都是圣人之道!”

朱祁镇顿时眼前一亮,道:“你继续!”

“是!”

王九翱清了清嗓子,开始侃侃而谈。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此之前,他准备了太久太久,今日终于得到机会,说的吐沫星子乱飞,将大明今日的成果完全归功于传统儒学。

张益和杨善听的暗暗摇头,这家伙也太能侃了,硬生生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强行说成是儒学的功劳,所有的科技发展都是圣人曰过的。

徐溥也大为疑惑,不过,他更加疑惑的是,为何皇上不加制止,反而听的津津有味。

他不相信皇上不懂科学,在科学院,所有人最钦佩的不是贝琳,而是皇上。

很多图纸最初的底稿都是皇上亲自绘制,很多灵感和创意也是皇上亲自提出,可以这么说,在自然科学领域,如果皇上自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王九翱这些年来被压抑太久,今日一番高谈阔论,便是将心中多年积郁一股脑全都发泄出来。

朱祁镇不住点头,投去赞许的眼光。

其他人心中皆有不同疑问,但是看到皇上没说话,也就都忍着没吱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王九翱讲的口干舌燥,想停下来喝口水,但是又担心被人打断,便艰难地咽了口唾沫,继续高谈阔论,旁征博引,讲的不亦乐乎。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故而朱夫子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说完之后,他整个人几乎脱力,抬手擦一擦汗,却发现自己的胳膊都忍不住抖动。

朱祁镇满意地点点头,说道:“朕听明白了,这一切都是经典儒学的功劳,只要刻苦研读四书五经,便可造出铁路,蒸汽火车,蒸汽轮船,是这个意思吧?”

王九翱喘着粗气,说道:“孔圣人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制造蒸汽火车的图纸,却留给后人思考的方式方法,只要按照圣人之学说,不断前行,蒸汽火车,蒸汽轮船,迟早会问世。”

徐溥已经忍无可忍,刚要发作,却看到皇上正在给自己使眼色。

他心中不解,却知道皇上此番必有深意,便继续忍着。

“张卿,杨卿,二位觉得王卿的说法正确与否?”

张益和杨善对视一眼,同时面露难色。

这事蹊跷,太蹊跷了!

第五百一十四章 不赚你的钱

王九翱看向张益,又看了看杨善,一脸期待的模样。

这两位毕竟都是传统儒家学风,和科学院那些人不是一伙的,理应不会明目张胆地拆台吧?

张益无奈,只得说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九翱听罢,非常满意,脸上的笑意几乎都要溢出。

一旁的杨善却不由得皱了皱眉,皇上问的是,当下的科技发展是不是读四书五经读出来的,你倒好,整了一句圣人之道,究竟是,还是不是啊?

按理说,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是我这种老油条的专属,你这是抢了我的词啊!

张益说完后,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杨善身上。

杨善尴尬地笑了笑,说道:“老夫同意杨尚书之言!”

说完之后,还和张益对视一眼,两人同时会心一笑。

朱祁镇缓缓道:“一条兼良,你听明白了吗?”

一条兼良赶忙行礼道:“下臣深深仰慕中华之文化,方才听闻王学士所言,感触颇深!”

朱祁镇点点头,道:“你在奏疏中写道,想要学习蒸汽火车、蒸汽轮船的制造方法,朕思来想去,大明与倭国既为友谊之邦,有好东西自然是要分享的。”

一条兼良大喜,道:“多谢皇帝陛下!”

“但是……”

朱祁镇话锋一转,道:“这里面的学问颇深,可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学明白的,王卿家方才也说了,我大明的文人自幼学习四书五经,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厚积而薄发,才会取得今日的成就,你明白吗?”

“下臣明白!”

一条兼良当然知道,这么多高科技,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不过,他深信一点,大明皇帝开了口,后面的事就好办了。

一年两年不行,那就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

只要肯努力,这些技术早晚能学得会!

朱祁镇继续说道:“卿家远渡重洋来到大明,朕深感卿家赤诚之心,这份奏疏上的请求……朕全部答应!”

一条兼良激动地热泪盈眶,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叩首道:“下臣叩谢圣恩!”

写奏疏就跟做买卖是一样的,你想要二斤粮食,最好不要直接提出来,因为人家会跟你砍价,到最后拿到手只有一斤。

古语有云: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

因此,一条兼良的奏疏上,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要求,非常多。

不但请求大明提供设备,还要求派驻人员去维护和教学,提供技术支撑,总之,只要他能想到的,几乎都写进了奏疏当中。

在他的预想当中,只要大明皇帝能够满足自己要求的十之一二就算赚到了,没想到,人家大手一挥,全都答应了!

后悔啊,应该再多写点的……

朱祁镇摆摆手,道:“卿家起来回话。”

“谢……谢皇帝陛下!”

一条兼良缓缓站起身,不住抹眼泪,非常感动。

“朕答应给你提供技术,但是制造车船,需要大量的钢铁,煤炭,这些原料不能白送给你,因为都是百姓的财产,朕也不能白白拿百姓的东西,你说对不对?”

一条兼良努力点头,道:“下臣懂得,皇帝陛下提供技术支撑,下臣代倭国上下感恩戴德,钢铁煤炭我们花钱买!”

“你先别急,徐卿家,你来说一说这些原材料的价钱。”

徐溥终于明白了,原来在这等着呢!

“启奏皇上,一斤生铁的价格大致是一分白银,精钢的价格就贵许多了,大致和白银等价!”

一条兼良犹自满心欢喜,闻言突然一怔,问道:“精钢的价格竟然贵了这许多?”

“那是自然!”

徐溥点点头,正色道:“精钢的炼制工艺极其繁杂,需要十数道工序,而且,过程控制非常严密,只要其中任何一道工序出现差错,便是前功尽弃。”

一条兼良脸色变了变,一斤精钢的价格竟然等同一斤白银,这是明抢吗?

可问题是核心技术掌握在人家手中,定价权自然也被人家死死控制着。

想要买,就是这个价。

不买……拉倒!

看到大明的工业基础如此强盛,再看看倭国,还不如人家一个小小的村镇,这样的差距怎能让人心安?

上一篇:我真的只是个网红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