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 第122章

作者:南山有龙

事到如今,他也只得硬着头皮说出自己心中所想。

“皇上若私自出巡,怕是……于礼法不合……”

朱祁镇笑了笑,说道:“你呀,哪都好,就是太看重这个礼字了!”

听到这里,朱祁钰大为不解,自古以来,人们就将礼法看的极重,甚至在周朝,礼法曾是治国之策,怎么到了皇上嘴里,反倒如此的不以为然?

“皇上,礼法乃祖宗之成法,治国之根本,为何,为何……”

“为何朕从来不拿礼法说事,是不是?”

朱祁钰点了点头,诚然,皇上在处理任何事的时候,很少主动谈及礼法,反倒是更注重律法和证据。

春秋战国时期,曾有过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便有法家提倡依法治国,反对儒家思想的礼。

可是,到了秦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圣人成了五千年来第一圣贤,天底下所有的读书人都成了儒家学子,读的书,遵的礼,都是儒家的。

现在回过头来去看皇上的所作所为,竟隐隐有法家的风范。

朱祁镇似乎看出他的疑问,而他今天,也准备好了给小老弟上一课。

“怀恩,你先出去!”

怀恩愣了一下,然后反应过来,赶忙放下茶杯,转身出了门。

朱祁镇微笑着说道:“今日此处,只有你我兄弟二人,自当是闲聊,尽可畅所欲言,就算是说错了也没关系,朕保证不会怪罪!”

朱祁钰纠结了许久,似乎在暗暗下定决心。

“臣弟以为,以礼治国乃是圣人之言,我辈自当遵循圣人之道,皇兄为一国之君,若率先破坏了礼制,到时候天底下人纷纷效仿,岂不是礼乐崩坏,国将不国?”

朱祁镇并没有急着去反驳他,因为在当时人来看,这些确实就是真理。

可是,真的对吗?

以礼治国,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礼制去治理国家。

孔子的原话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耳且格。

大致意思是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去整顿他们,百姓就会避免于犯罪而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教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会有归顺之心。

这个礼,就是周礼。

周礼规定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仪礼规范,并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所谓的礼法,就是当时社会的规则,也可以称之为法律和法规。

可是,关于孔圣人言的解释权,永远掌握在读书人手中。

这些人每天读圣贤书,动不动就寒窗苦读十余载,如此辛苦,为了什么?

当然,这其中不乏一些有识之士,立志齐身修家治国平天下,可是,大多数人,或者说大多数平庸之辈,是没有这份远大抱负的,他们读书,只为了两个字,名和利!

读书,只是他们追名逐利的工具,自然而然的,会将圣人所说过的话,以不同的方式解读出来。

无论怎样解读,始终都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最大化争取自己的利益。

就好比民国时期,为何那么多人天天怀念大清?

难道只是思维保守吗?

不!

因为只有在大清,他们才拥有权力和地位,他们才能做人上人。

他们拥护的其实不是什么大清,而是自己的利益!

当代的读书人亦是如此,他们尊重皇权,因为他们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全部来自皇权,若皇帝没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与此同时,他们又费尽心思去钻营,去圈土地,捞银子,而且会名正言顺地说,圣人的书上就是这么写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遵循圣人之道!

在朱祁镇看来,这种行径大致上可以概括为,既要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名利你全拿了,完了别人还要给你歌功颂德,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

全天下的蛋糕就这么大,你多吃一块,别人势必就会少吃一块,你抢了人家的蛋糕,还要让别人称赞你大公无私,品德高尚,这可能吗?

朱祁钰现在就是典型的,被读书人忽悠瘸了的那种。

其实,不仅仅是他,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是如此。

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于谦那么大公无私,心怀天下,大多数人都是蝇营狗苟之辈,他们会联合起来,一起忽悠你。

因此,大明的皇权,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靖难皇帝朱棣,其他的,都会被限制君权。

历史上,正德皇帝说紫禁城年久失修,我想住新房子,满朝廷的大臣站出来叫喊,劳民伤财,非明君所为。

背地里,这些人给刘瑾的孝敬钱,足够盖十座紫禁城了。

崇祯皇帝说国家有难,大家捐点钱吧,所有人都说没钱,皇后周氏偷偷给自己的爹塞了五千两银票,结果第二天,她爹捐了三千两……

等到闯王入京,将那些王公大臣打了一顿,随随便便就抄出来七千万两银子!

因此,朱祁镇不可能去任由那些大臣们摆布。

与此同时,他也想让自己的小老弟领悟到这一点。

自己不在之时,还要指望小老弟看场子呢!

“既然是闲聊,那么,朕也就想到什么说什么了,若说的不对,你也别太在意。”

朱祁钰赶忙说道:“皇兄请讲!”

朱祁镇稍加思索,突然问道:“既然大家都推崇周礼,那么,为何不见有人要求恢复周朝的井田制?”

“这个……”

朱祁钰再次愣住,是啊,为什么呢?

本来,他已经准备好了和自己的皇帝哥哥争论一番,至少要让皇兄看到,在遵循礼制的问题,是不能退让的。

可是,听到这句话,却令他不知如何往下接。

所有的读书人都不愿意去提及井田制,因为井田制,乃是公有制。

若是让那些官员士绅把土地充公,保准他们立刻就掀桌子造反!

所以,读书人对周礼倒背如流,将其列为四书之一,视其为神圣不可侵犯,却从来闭口不提其中的井田制。

不过,大明朝还真有过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方孝孺。

此人曾旗帜鲜明的支持恢复井田制,然而……没人鸟他。

朱祁镇继续说道:“在孔圣人之前,周公也是圣贤,他的书也被列为四书,孔圣人所推崇的周礼便是当初周公制定的礼法,可为何,如今没有人肯效仿周公去推行周朝的礼法制度呢?”

朱祁钰憋得脸蛋通红,喏喏道:“还请皇兄指教!”

“指教就算了,方才真说过,只是你我兄弟二人闲聊。”

朱祁镇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继续说道:“周礼可以安定天下,这是毋庸置疑的,朕也没有说,当时的礼法拿到今天就不行了,只是,我们要清楚当时是怎样的环境,周公为何要制定礼法?”

第一百五十二章 治世之道

这个问题是朱祁钰从来没有考虑过的。

他打小接受的教育,是推崇圣贤,遵循礼制。

只记得,上古时期,有三皇五帝大治天下的传说,然后夏到商,商到周,周公制定了周礼。

再然后,孔圣人的儒学将周礼发扬天下,流传至今。

可是,这个礼制是怎么来的,好像……没人给自己讲过……

而自己读书的时候,也从未思考过这一类的问题,如今皇上提出,不由得让他陷入沉思。

朱祁镇似乎早就知道是这样的结果,便继续讲下去。

“在殷商王朝,世间是不存在礼法这个东西的,因为殷商王朝本就是部族合盟,每个部族有各自的规矩就够了,可是,到了周朝,天下归一,中原王朝的地域不断壮大,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对天下百姓进行约束,周礼才应运而生。”

朱祁钰听到这里,若有所思道:“殷商王朝……不是大一统天下吗?”

“应该算是部落联盟的形式,”朱祁镇如实道,“夏朝究竟是什么样子,由于没有文字流传,早已无可考证,殷商王朝却是有文字的,十二天干便是商朝十二个大部落的图腾,他们一起轮流执掌朝政,可是,后来的纣王家族打算独揽大权,由此遭受了其他部落的反对,其中的姜氏部落便转而辅佐来自陇西的姬姓家族,一举推翻纣王,建立了周王朝。”

“周代商之后,才有了天下的概念,周公自诩天子,制定礼法,便是为了约束世人。孔圣人对周礼倍加推崇,将其融入到儒学理念。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天下读书人只读四书五经,自然将孔圣人的话奉为真理,可是,他们口口声声推崇祖制,却闭口不提周王朝的井田制,吾弟不妨回过头来想想,这其中真的没问题吗?”

朱祁钰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乱,在他的印象中,但凡有人敢质疑孔圣人的话,无异于自寻死路。

天底下的读书人会用唾沫把你喷死,就算你是皇帝,也不行!

可是,皇上所说的这些话,又该怎么解释呢……

“世人将周公、孔子列为圣贤,推崇他们行为和所制定的礼法,可是,时过境迁,任何制度方法总有与时代脱离的一天,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遵循古人之法,而是要主动做出改变。假如今天,朕制定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制度,朕也不会要求后人必须遵循这个法子来治理天下,你明白了吗?”

朱祁钰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问道:“皇上所说的祖制不能一成不变,便是这个道理?”

“当然!”

朱祁镇继续说道:“太祖皇帝时,大明刚刚建立,天下初定,亟待休养生息,壮大国力,因此,当初制定的户籍制、屯田制、海禁等策略,在当时是非常有效的,可是,到了今日,已经过去了百余年,我们还要一成不变地按照太祖皇帝制定的规则来治理天下吗?”

“难道说百年之后,甚至几百年之后,大明还是太祖时期那个大明?你可知道,远在西洋的奥斯曼帝国,佛郎机诸国,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吗?他们的武器每天都在革新,若是有朝一日,他们驾着坚船利炮入侵大明,我们拿什么去抵御?”

“远的不说,就是朕亲征漠北,太祖、太宗皇帝都没有彻底平定漠北之患,朕却做到了,靠的是什么?将士们拿的是改良的火器,而不是祖制!”

说到这里,朱祁钰才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这一次打仗和以往大不同,以往是拼人数,拼补给,拼战术,可是,这一次拼的却是银子。

新式火器威力巨大,但是造价也不菲。

这一场仗打下来,耗费了一千多万两银子。

可是,成效确实有目共睹。

在新式火器的压制下,无论是瓦剌人,还是鞑靼人,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就好比一个壮汉去欺负一个三岁孩童,双方的实力根本无法放在一起比较。

然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科技的发展。

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技术改良,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了朝廷几百万两银子,才有今天的成效。

朝廷现在需要的是改良创新,还是遵循旧制……

结果已经很明显了,可是,朱祁钰还是不懂,为何这些东西,书本里从未出现过。

为什么那些当世大儒,从来不教授这些学问?

难道圣人说的话,也会错?

朱祁钰自幼读书,读的也是儒学,这样的结果,对他来说无异于天翻地覆,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

“回皇上,臣弟以为,古人所推崇的忠孝仁义,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治世之道,不得随意摒弃!”

上一篇:我真的只是个网红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