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322章

作者:孤独麦客

“你说得不错。”邵勉仁看着浩浩荡荡的大江,道:“别的不谈。而今天下各处皆用煤,北方河流少,能用船运的地方不多。有些州县,甚至在用马车、骆驼运煤,价钱非常昂贵。”

“再说这铁器。杨行密在宣州所置之矿监,打制出来的铁器、甲仗,顺流而下,一船可运数万件,数日即抵达南京、广陵,还非常便宜。”

“茶叶、丝绸、瓷器、药材等等,有江河水运之利,一切都太方便了。”

交通运输成本,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绕不过去的问题。

生产端需要降低运输成本,销售端同样需要降低运输成本。

在这方面,江南的优势真的太大了。不仅仅是运输干线长江,还有众多支流,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水运网络,天然适合发展工商业。

邵勉仁在南京七年,对江南的水运之利知之甚深。

在去年,他直接上疏,请在南京建船坊,大造船只,以通海贸之利。

圣人许之,但没有让朝廷直接出面,而是令安南商社派人至江宁府,觅地建船坊——如果建成,这家商社就拥有泉州、南京两处码头及船坊,实力不可小觑。

“殿下曾有言,以江南之财货,养北方之劲兵……”王贞白说道。

“这是圣人的原话。”邵勉仁打断了一下,更正道。

王贞白不以为意,继续说道:“这其实是至理。北地诸多港口,折腾得再狠,又能得几个钱?淮南、江东、江西三道,每年解送洛阳的财赋,早晚会超过河南、河北。大夏立国百年之后,淮南、江南当成第一财赋重地。”

王贞白是江西人,对自己的家乡十分自豪。

在他看来,经历了整个唐代三百年的大力开发后,江南已经到了超过河北、河南的前夜。

安史之乱后,前唐收不到河北的赋税,河南、河东的钱粮也要尽可能留在当地,供养几十万武夫。长安天子、百官、禁军,全靠江南运过来的钱粮养活。

时至今日,江南已经不缺人了——晚唐时期,人烟稠密的太湖流域,就普通民家而言,多的十余亩地,少的五亩、七亩之类,比北方少太多了,但可以稳定种植水稻,收获较多。

在王贞白看来,江南已经不需要移民了,单靠现有人口,就可以快速发展起来,成为国朝的财赋重地。

有夏一朝,都将是江南赋税养北方劲兵的模式——不一定需要南方的粮食,但钱一定是要的。

只可惜,因为是杨吴旧地,被征服的时间也晚,江南的地位有点低。

淮南、江东、江西三道,只各有五个进士、一个农学名额。但陇右、河西二道,都能中四个进士、一个农科,他们哪点比得上江南这个人文荟萃之地?

拥有十几个州的河东道,全道户口加起来,也只有江南两三个大州那么多,却拥有五个进士名额、一个农学名额,这不是欺负人么?

河东,就那么重要?

“让你少喝点酒。”邵勉仁摇头失笑。

虽然他也看好江南的发展,但这真不是钱的事。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开国初年谈“兵”,开国百年后谈“钱”。江南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将来的地位,肯定会慢慢上升。至于能上升到哪一步,就看他们的造化了。

座船当天晚上就抵达了瓜洲浦。

即便是在夜间,这里仍然灯火通明,桅杆林立,让人看了十分震撼。

空气中都充满了金钱的味道!

第006章 兄弟

仆婢们在船上生活做饭,烟火气四散。

邵勉仁在舱室内待得烦闷,于是放下手中的《刘宾客嘉话录》,来到甲板上吹风。

《刘》是一本杂记。前唐懿宗朝,义武军节度使韦绚所著。

书中提到一个叫李约的人,在江上行船时,与一个胡商舟楫相次。当时胡商重病,一再邀请李约上船,然后以二女托之,“皆异色也”,又遗一大珠,价值连城。

胡商死后,李约将其钱财数万缗送官,为他两个女儿找了夫家,又悄悄把那颗价值连城的宝珠塞在胡商嘴里下葬,“自以夜光含之,人莫知之也。”

几年后,胡商的家人过来要钱。李约请官府的人发掘胡商之墓,“夜光在焉”——呃,那几万缗钱的下落没交代,大概是算作捐献了吧……

普通人看到这个故事,多半会为李约的信守承诺而感动。但邵勉仁读了,只为胡商在珠宝业的触角之深入而感到惊叹。

胡人善鉴宝,这在唐代很多故事中都能见到。同时也善于加工珠宝,以江南为例,越州、润州、宣州、扬州等地,最大的珠宝店都是胡商开的,他们有海外珠宝资源,加工手艺精湛,因此作品非常受欢迎。

交托李约的胡商靠经营珠宝生意,聚财至数万缗,可见这个行当的利润之丰厚。

如今的扬州,胡商开办的珠宝店仍然很多!

“哗啦啦”河面上响起一阵水声。

邵勉仁寻声望去,却见一条小船划了过来,王贞白立在船头。

他突然间有些忍俊不禁。

河港脏污,到处飘着菜叶子、烂木头以及鸡鸭尸体,就这个臭烘烘的环境,王贞白居然能这般泰然自若,也是本事。

“殿下,仆在市中转了一圈,感慨万千。”在水手的帮助下上了船后,王贞白连声说道:“珠宝、香料、香药、海货等等,胡商无所不作。甚至还有开酒楼,经营米面买卖的,大获其利。”

说到最后,都有些激愤了。

胡商做些中原没有的买卖就行了,并不会让人太眼红。

卖珠宝,其实已经有些让人眼红了,但考虑到他们的不少珠宝来自外洋,姑且忍了。

但居然连米面生意都做,还开酒楼,赚大钱,这就让人眼红了。

这些买卖,夏人也可以做啊,凭什么让胡商来赚钱?

邵勉仁听了却提醒道:“圣人并不禁止胡商做买卖,什么都可以做,只要缴税即可。”

王贞白哑口无言。

“再者,胡商贩货而来,有泊脚、进奉、收市三项开支。临走之时,几乎满载中原货物而走,未必赚了咱们多少金银,甚至还补贴了不少金银。”邵勉仁又道:“长史何忧也?”

泊脚相当于关税,计算胡商带来的货物价值,分不同品类,征收不同比例的税收。

进奉是胡商进献给皇帝的财货,私下里可能也会给市舶使一份,但这个上不得台面。

收市指市舶司有权低价收购一批胡商带来的货物,最高达三成,自己发卖,与胡商无关。

除此之外,交易时还要纳税。

可以说是“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无奈这项买卖的利润实在太大,胡商仍然乐此不疲,赶都赶不走——上元元年(760),平卢节度使田神功到扬州平乱,杀胡商数千人,大掠财货,剩余的胡商也只是避往江南,继续做买卖,心态十分稳定。

大夏朝廷对胡商的态度就一点:鼓励。

丝绸、瓷器什么的卖给他们,能卖更高的价钱,朝廷能收更多的税。

胡商带来的外洋商品,在国内售价也很高,朝廷同样能收大笔税金。而且,消费的还多是有钱人,普通百姓谁用龙脑油、龙涎香、檀香、鲨鱼皮、琉璃、蔷薇露、珊瑚、宝石之类的奢侈品啊?

每交易一次,朝廷收一遍税,等于从富人口袋里掏钱,然后来应付国家各项开支——历史上南宋初期,海关市舶司的收入占到朝廷财政总收入的15%,中后期时,接近三分之一,可能是历朝历代海关收入最高的时期了。

这会海贸还没宋代那么发达,大夏诸市舶司,每年大约捞到三四十万缗的税金——北宋前中期关税大约有四十多万缗。

外商进献给皇帝的财货价值百万缗——这是进奉,不是“税”。

收市制度赚的钱就更多了——一般由内务府代为售卖,所得解入户部国库。

为了鼓励贸易,邵树德刚刚下令,停止进奉和收市这种直到南宋仍然在延续的陋规,并将其统一并入关税内,即提高税率,降低不规范的掠夺制度。

考虑到南宋后期一千万贯的市舶司总收入,大夏每年不到两百万的总收益,真的是小巫见大巫,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堂堂华夏,赚钱还不如胡商,听着就让人气愤。”王贞白有些恼火,胸口一起一伏,显然见不得胡人开店赚夏人钱财。

在他看来,你们来买东西就行了,其他的一概不要动,乖乖送钱即可。

“你不懂。”邵勉仁笑了笑,道:“账不是这么算的。圣人的想法,是诸市舶司能够给朝廷提供更多的税金,越多越好。而且,这个税金对百姓无伤。”

这个微妙的点,他不想多讲。

从富人手里征税和从穷人手里征税,哪个更好,傻子都知道。

简单粗暴地直接征税和让你买东西时心甘情愿交税,哪个更好,明眼人都清楚。

富人嘛,多花钱就是了。你们花出去的钱,朝廷过一遍手,征点税,然后雇佣穷人干活、打仗,如此才能循环得更久。

“殿下奇思妙想,我不如也。”王贞白拱了拱手,道。

“无妨,我以前也不知,直到看了圣人写的《商业》、《地租》两书初稿。”邵勉仁看了眼王贞白,鼓励道:“长史文采出众,熟习公文,庶务亦管理得井井有条,我可是须臾少不得。”

王贞白脸色转为红润,躬身行了一礼。

瓜州浦内外,桅杆林立,就连附近的小河汊内,都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

船上满载货物,吃水极深,时不时有人上上下下,即便入夜后也不停息。

青楼酒肆茶铺随处可见,丝竹之声阵阵,更有那不要脸的妓人,围着大腹便便的商人转悠,无论蕃汉。

只要局势平稳,商徒们就像从地底钻出来那样,走南闯北,贩卖货物。

作为一大货物集散地,聚集在广陵的商人极多,胡商及其家属就有三五万人。

每天都有无数的绢帛、铜钱、银元、迪尔汗、第纳尔在此流动,怪不得当年高骈要盘踞于此,坐视巢军北上呢。

有来自河南、河东、河北的数万精兵,有无数的商税,还有渔盐之利,更坐享富饶的淮南平原,良田数十万顷。有这个本钱,谁没有想法呢?

广、泉、明、扬、海等州,有权对外贸易的港口十余,诸市舶司如果每年能给朝廷提供五百万缗的税金,则天下无人能禁海。

直到海洋贸易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时,甚至连禁海的提议都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但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什么都不怕。

※※※※※※

三月初八,在换了一艘平底船后,邵勉仁抵达了高邮。

恰恰此时,太子邵承节也经汴水、泗水、漕渠抵达此处,两兄弟在堤塘外的一处草亭内置酒相会。

作为扬州属县,高邮直到后世仍有大片的湖泊湿地。而在唐代这会,只会更多。

唐代宗时期,淮南有点像唐末夏初的江南,得到大力开发。当地百姓疏浚湖泊、河道,将沼泽底部的淤泥挖出来,堆垛在一起,形成一处被河道或湖泊包围的高地,人们在高地上种粮食,亩收极高。

唐宪宗时,淮南节度使李吉甫主持修建了七个陂池,将垛田系统进一步完善。

从此以后,当地的经济模式基本定型:人们在垛田上种粮,在垛田旁边的河道、湖泊内养菱角、养鱼、养鹅、养鸭,家家户户屋前有池塘,屋后有河流,种桑养蚕,靠海的还煮盐、捕鱼,再加上商贸之利,淮南已经十分兴盛——直至今日,这片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给朝廷提供的赋税比江东道还要多。

邵承节、邵勉仁兄弟看着几步外清澈见底的河流,以及远处一块块宛如水中小岛的孤立农田,久久不语。

“三弟此番北上——”看了许久后,邵承节转过头来,说道:“好生做事。不要瞻前顾后,不要怕那些风言风语,二哥的心胸没那么狭窄。”

邵勉仁看着二哥,只说了一个字:“好。”

邵承节欣慰地笑了笑,起身走到河畔,说道:“看到那些麦田了吗?”

邵勉仁走了过来,点头道:“五月就能收了吧?长得挺密的,亩收当在一斛五六斗的样子。”

邵承节突然笑了,说道:“杨行密父子曾统治淮南多年,我若问杨渥,他定然不知道这麦田的收成。三弟有心了,在外历练这么多年,很不错。”

上一篇:我的系统不正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