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321章

作者:孤独麦客

大夏目前的财政根基还是农民。延续的是中唐时执行了一两百年的两税法,即主要是财产计税,按户征收。

这是个很好的征税方法。为此,唐德宗吃了大亏,裤衩都差点让人扒下来,仓皇跑路。

主持这项改革的宰相杨炎的下场也不好,提出后两年,就被贬谪,前往崖州的途中被赐死。

每次改革,都是要有“献祭”的啊。

既然唐德宗、杨炎等人已经付出代价了,并且这项制度被一直坚持到现在,邵树德当然没有废除的理由。

难道不按财产征收,继续按人头收钱么?那是劫贫济富,损害帝国根基。

正常的户税、地税之外,晚唐以来金额节节攀升的商税更不容忽视。事实上,自唐懿宗往后,若无商税补贴,唐廷早完犊子了,根本不可能坚持到乐安郡王这一代。

就大夏来说,邵树德其实不是很看重几个商社的盈利能力,那个真不是大头,他甚至让户部把自己收到的分红发给五品以上文武职事官,作为福利,鼓舞一下士气。

朝廷真正入手的大头,其实是这几家商社缴纳的税金。

它们由内务府经营,理论上是“半国企”,真没必要偷漏税。盖因即便逃税了,也落不到自己口袋,还影响仕途,何必呢?

商税,自汉以来,重要性与日俱增。

中晚唐时期,可能是因为武夫们需要搞钱,商业突然出现爆发式增长,增速比起汉代至唐初,高得惊人,发展至北宋时,达到了阶段性顶峰。

邵树德毫不怀疑,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高,是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能轻忽。

都说封建社会抑制商业,但这事也不绝对。

至少,中晚唐不抑制商业,商人都可以做官。北宋似乎也不抑制商业,政府甚至深入插手商业,以至于都有点过分了。

人都是现实的,当面临焦头烂额的财政缺口时,宰相们会舍得商税这块大肥肉吗?

除非他们集体堕落,只有门户私计,不关心朝廷怎么样。或者王朝初期缺乏专业人才,只能照抄前朝,制度设计有严重缺陷,以至于统治阶级有足够的理由麻痹自己,放弃商税。

邵树德对商业的态度十分开明,甚至主动推进其发展。

儿子、孙子的观念,也由他从小培养,对商税这一块,自然是十分重视的。

王朝初期开了好头,有时候就形成惯性了。

“最后,朕还想谈谈西域商社。”邵树德教完孙子,又把目光投注在储仲业身上,说道:“与安南商社头两年差不多,现在还在亏。”

“陛下……”储仲业有些委屈:“西域商社现在只有商屯,招募人手、采购农具、牲畜、种子,平整荒地,开挖沟渠,花销极大。这都是为了配合疏勒杨帅和北庭符帅,若非这两事,本不至于经营得这么磕磕绊绊。外头有些商队,名义上去西域商屯,实际是去掠奴的,故大发其财。但西域商社没法这么做啊……”

“好了,朕没有怪伱的意思。”邵树德笑道:“符存审的奏疏中,可是大大褒奖了西域商社。你们在天山北麓商屯,产出数万斛粮食,帮了大忙了。”

北庭方面多出来的粮食消耗主要是安西第五镇——双河镇军及其家属的安置。

同光元年及二年,北庭新增一千府兵及两千双河镇兵。

同光三年,因为商屯较为得力,前期安置的民户也逐渐有了产出,又增双河镇兵四千人,算上家属,一共两万,分驻双河镇、叶河守捉、东林守捉三地。

如此一来,双河镇已经有六千兵。其中双河(今博乐)驻军两千,黑水守捉、西林守捉、叶河守捉、东林守捉四城各驻兵一千,算是把北庭西半部分的防御体系给粗粗完善了——镇兵主要来自横野、平卢、落雁、广捷四军。

今年会继续增设镇兵,迁移其家人,开销仍然要靠商屯来支撑。所以,西域商社确实是顾大局的,邵树德也深知他们的贡献,故不会太过看重其前期收益。

国企嘛,有时候必然要承担政策性亏损。政治利益排在商业利益之前,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储仲业听邵树德这么一说,心下稍安,立刻表态道:“陛下,今年只要户部及时支付钱款,西域商社可扭亏为盈。”

邵树德闻言沉默了一会,道:“行吧。三年了,如果还不赚钱,恐失朝廷信誉。今年不要盲目招募人手扩耕,先把账弄好看一点。”

说完之后,他又看向孙子,道:“阿狸需知,这些商社固然是一件非常趁手的工具,但也不能往死里用。很多事情,需要权衡利弊,多方考虑,不能由着性子来。阿翁一向信奉有钱大家赚,即便贵为帝王,也不能太贪心,太肆无忌惮。克制,记住了,克制是一项美德。”

“知道了,阿翁。”邵修守轻声说道。

储仲业在一旁听得感慨连连。

圣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并不避着他,足见信任。而圣人的理念也让他感佩不已,他老人家从来不吃独食,什么好处都会拿出来分润,这就让大伙很有干劲。

帝王的伟力在于集众——储仲业想起了女儿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显然出自圣人之口了。

说穿了,就是人心向背。

皇孙如果能深刻理解这个道理,大夏的基业将十分稳固。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也必然过得十分舒服。

想到此处,他悄悄瞄了一眼皇孙。或许是心理作用吧,唔,果有大帝之资。

这也正常。无上皇帝言传身教的嫡长孙,能差么?

“基本就这些事了。”邵树德放下账本,看着内务府一干人等,道:“渤海商社不用操心,安南商社已步入正轨,西域商社今年也翻身有望。再稳个一两年,待到同光五年或六年,想办法把云南商社开办起来。就这样吧,若无事,卿等自可退下。”

“臣遵旨。”众人纷纷应道。

第005章 大江

二月过去后,就是举国关注的科举月了。

今年的科举,话题太多了。

进士科虽然考的仍然是旧九经,但很多人的心思已经到了三年后的新九经上了。

学业差的人焦虑不已。因为这次考不上后,下次就得换新内容,又增加学习成本。

学业好的人也他妈焦虑。因为增加了不确定性,没以前那么稳了。

最高兴的还是农科学子,因为他们终于得到了走入帝国政治舞台中央的机会。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朝廷发出的几道人事任命就没太多人关注了。

同光四年三月初五,圣旨传到南京,魏王邵勉仁调任北京留守,接替病逝的封衡。

邵勉仁接旨后,三月初十离开了南京,前往北京赴任。

自建极十二年赴任至今,他已经在南京待了整整七年了。

七年时光,他看着南京从一片荒芜,变成了人气渐复的城市。

七年时光,他看着江南从战火纷飞,变成了安居乐业的鱼米之乡。

七年时光,他看着吴越百姓从一开始的彷徨不安,转而开始享受这太平盛世。

“七年前,这里满是荒草。”邵勉仁指着扬子宫临华殿所在的位置,说道。

“犹记得那日,殿下遣我勘察江南形胜之地,仆至此处,但见三五小童,在草丛中抵角为戏。挖地基之时,经常能看到前朝瓦当碎瓷。”江宁府少尹李龟桢感慨道:“一手一脚建立起来的南京,殿下居功至伟。”

南朝时兴盛无比的都城,为了“锁王气”,被彻底夷为废墟,百姓也被迁走。

前唐末年,冯弘铎为昇州刺史,是为一方诸侯,很快为杨行密所灭。

老杨也看中了这块地方,令杨渥挂名昇州刺史,开始经营这片区域。但所谓的经营,也仅仅只限于农业,宫城并没有恢复。

邵勉仁初来之时,扬子宫所在之地,到处是杂草、水泊、菜地、农田。

南京宫城的营建,固然不是自他始,但他确实出了大力。

朝廷从关西、河南、河北迁移百姓南下昇州,光安置就费了很大劲。

征发自各地的役徒,也靠他来管理。

朝廷从云南发过来数万俘虏,同样需得他过问。

七年任职,他自问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遽然离开,一时间还有点舍不得。

他的妻儿们分乘几辆马车,此时也都掀开车帘,默默看着外面。

作为北人,他们已经习惯了南京的生活,习惯了这里的天气,习惯了这里的环境,习惯了这里的物产,习惯了这里的人。

江南,其实很不错。

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别有一番远离是非之地的安宁。

市面上还有许多来自外洋的商品,能够满足他们的诸般享受。

待久了之后,打心底地升起一股懒散的念头,只愿就这么过下去,什么都不去想。

邵勉仁其实也有这种感觉。

当年在牂州当刺史的时候,心神时刻紧绷着,动不动就担心哪里又有民乱了,需要镇压。

物质上并不丰富,但习惯了之后,也没什么。

唯有江南,最是消磨人的心志,怪不得古来都出偏安政权呢。

“世上无不散之筵席。”来到码头边后,邵勉仁转身,对相送的南京官员们行了一礼,道:“诸君请回吧。”

※※※※※※

船只当天下午就驶入大江,顺流而下,直趋广陵。

三月间的大江上,船只已然不多,偶见几艘,也多是离开的。

外洋海船并不仅仅是在沿海城市活动。事实上,内地很多城市,也是他们的目标。也就是说,他们会顺着内河逆流而上,推销商品,采买货物。

唐宪宗年间状元施肩吾曾经过桐庐县,当时就见到了胡商——“荥阳郑君游说余,偶因榷茗来桐庐……胡商大鼻左右趋,赵妾细眉前后直。”

值得一提的是,施肩吾晚年,举家移民澎湖列岛。他发现岛上没有常住居民,只有季节性过来采珠、捕鱼的“岛夷”,且到处是腥臊之气,有《题澎湖屿》一诗。

钱塘江沿岸如此,长江两岸就更不得了了。

苏州、润州、常州、扬州港口密布,海商云集。因地接物产更丰富、更富饶的北方,扬州广陵成了第一大港口,常年居住着数万胡人。

中唐以来,胡商屡遭广陵的节度使、大头兵们勒索、抢劫,但“初心不改”,就是不走。

“真是一条流淌着黄金的河流。”邵勉仁手扶船舷,感慨道。

路过的外洋商船吃水很深,很明显满载了。

他们有可能直接回国,也有可能到别的地方出售货物,在夏天的时候再返回大夏——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大食人,并不仅仅经营本土与大夏之间的长途远洋贸易。

大夏内部各州、周边各国之间的船运,也经常见到他们的身影。

“殿下,朝廷越来越重视海贸了。这个买卖,实在太惊人。若非来到南京,实难相信。”魏王府长史王贞白手握酒杯,凭风而立,十分潇洒。

邵勉仁看了他一眼,道:“这酒还是少喝为妙。”

放荡不羁的才子,就是这个样子。

王贞白的心中,对前唐还是有相当留恋的,邵勉仁很清楚这点。若非他多番延请,人家也不一定愿意出山,到他这个没甚前途的王府担任幕僚。

此时他手中握着的,是用龙脑油(樟脑)调制的所谓“香酒”,在士人之中非常流行。

邵勉仁觉得此物怪怪的,不愿喝,也劝王贞白不要喝。

“殿下。”王贞白笑了笑,将酒杯藏在身后,道:“《致治·地理》中提到,天气一年冷过一年。这么多年下来,仆也有同感。就以江西为例,沼泽退去,淤出了不少陆地。百姓争相垦之,收获颇丰。如果这么继续冷个几十年,江南会变得更宜居、更舒适。田地更多,物产就更多,外洋商人也会更多。”

上一篇:我的系统不正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