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239章

作者:孤独麦客

“圣人支持我所做的一切。”邵嗣武低头感慨道。

这个世上,能真心实意为你的,只有父母了。

刘勉默默盘算了片刻,又道:“其实,还是得看今年的战事如何了。若能顺利,自然无忧。若不能,事情便很棘手了。”

“二月中,太常丞李守信离开高昌,前去疏勒了。随行数百人,浩浩荡荡。”邵嗣武笑了笑,道:“这是死局,那对叔侄不好应对的。”

自去年十一月回鹘使者阿尔泰抵达高昌后,便一直催促朝廷派人去疏勒相商。圣人以年关将近为由,拖到了二月初,这才应允此事,派人前去疏勒“考察”。

如此拖沓,也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时间。

在西域打仗,就像一个身有重疾的人与人厮斗一样,打一阵便气喘吁吁,需要缓一缓。待回过力之后,再进行下一步。

更何况如今有一个很好的分化瓦解敌人的机会,自然要大加利用了。于是便稍稍拖延一下,给回鹘内部发酵的时间,同时自己抓紧时间囤积物资,整顿部伍,做好出战的准备。

李守信抵达疏勒之后,身负使命的他自然会搞风搞雨,进一步激化回鹘内部的矛盾,届时会发生什么,就可拭目而待了。

“有些局,确实不好解。”刘勉笑道:“殿下接下来首要之务,还是配合圣人打好这场仗。如果可能的话,与武人们推心置腹,多多拉拢,尽可能让更多的人留下来。”

刘勉话里提到的“武人”,当然是指圣人交给的那万把人了。

军队是交给你了,但他们愿不愿意留下,就是另一回事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在西域吃沙子的。

“这确实是首要之务。”邵嗣武叹道。

圣人现在允许他掌军,甚至鼓励他培植私人军队势力,但这却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

老兵要,新人也要,跟着过来的大族子弟也要,如何把这些人捏成一个整体,非常考验他的水平。而且,这还需要时间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行百里者半九十,事已至此,便没有回头路了。”刘勉说道:“拉拢人心、培植党羽、多立战功、提高威望,殿下谨记。”

邵嗣武点了点头。

“圣人那边,一定要多去,多问安。你是儿子,儿子孝顺父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圣人老了,他格外看重亲情,多走动只会有好处,不会坏事的。”刘勉又叮嘱道。

“得先生相助,大事济矣。”邵嗣武在马背上转过身来,恭敬行了一礼。

刘勉侧身避过,微微叹息。

赵王的这番做派,让他想到了当年的朱友裕。世事无常,沧海桑田,这次他不能再失败了……

※※※※※※

高昌城外,最早抵达的工匠们已经搭起了炉子,叮叮当当敲成一片。

《北史》上提及高昌有磁铁,故打制出来的镔铁刀具质量上乘。

姑且不论镔铁刀与磁铁的关系大不大,但高昌的冶铁业比较繁荣也是事实。最早一批中原工匠抵达后,立刻给他们送了地,还尽是靠近井渠的好地——高昌从来不缺地,只缺水,有井渠灌溉的土地,从来都价值不菲。

随后,朝廷征发役徒给他们修建了房屋,支起炉子,开始打制各类铁器。

冶铁所需的燃料暂时仍然是木炭,与高昌本地铁匠一样。

考虑到这边干旱的自然环境,伐木需要到北边的山上,路途相对较远,成本较高。将来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要换成煤炭。

邵树德听高昌本地人传闻,有些山上经常着火,山洞冒出浓烟,派人去查探一番后,才确定是煤炭自燃。

这说明本地是有一定规模煤矿的,这就解决了来源问题。

当然,目前大夏使用煤炭冶铁打制兵器的,只有修武一地,其他地方仍然使用木炭,以确保质量。

时至今日,在邵树德的反复说教下,工匠们虽然无法证明,但已经渐渐相信是煤炭中蕴含的杂质影响炼铁了。并且,侧面的证据也不是没有,比如冒黄烟等等,只不过没有决定性证据罢了。

在这种事上,邵树德不愿多说,因为他也没有证据。

多年以来,他一直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要求人们用严谨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尽量使用逻辑思维。没有证据的事情,便不能完全采信,哪怕看起来很像真的。

当年魏家的铁匠提出煤炭杂质影响铁器质量的“假说”,就因为没法证明,始终没有得到“夏王赏”。

但随着外围证据越来越多,工匠们开始逐渐认可这一假说,并试图寻找去除煤炭中杂质的办法,包括但不限于烘烤、阴燃等等。

这种处理过的“煤炭”已经在去年有所应用了。怎么说呢,打制了一批铁器,质量比使用未处理的煤炭冶炼好了许多,但还不如使用木炭的。

至于原因是什么,还得继续寻找。或许是煤炭本身质地上的,或许是工艺上的,或许是这种“对照实验”的设计本身有问题。

邵树德初听闻时没觉得什么,后来得知魏氏铁匠铺竟然斥资搞对照实验,大为欣喜。

会不会炼焦这件事没什么,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种逻辑思辨能力,才是最弥足珍贵的。拉长到整个历史的维度,把这种逻辑思维尽可能推广,让更多人用逻辑来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情,对于整个国家、民族进步的推动作用,可比什么发明强太多了。

得知这几位魏家培养的工匠都学过粗浅的数学后,邵树德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没有比数学更好的了。

再回到原来的话题,中原铁匠的抵达,势必会慢慢增加高昌这个后勤基地的生产能力。不仅仅是军器,还有农具。

三月初六,出城巡视的邵树德看着新开的铁匠铺里铸出来的犁铧,又看看去年秋收后开挖的一条条井渠,道:“从当年击黄巢开始,朕便是耕战起家。兜兜转转三十年,还在用此策,真是招数不怕老,好用就行啊。”

“这么多铁匠过来,高昌的蕃人怕是嘴都笑歪了。”紧跟在他身后的枢密副使徐浩说道。

“高昌百姓亦是吾之赤子,何必区别对待?”邵树德说道:“从下月开始,陆陆续续要有镇兵家人搬过来了,这些铁器他们也用得上的。”

安西镇军的组建,将由徐浩全面负责。军士不成问题,六千人基本已经到位了,接下来的工作主要是家属的安置。

房子、土地、水渠,这三样是必需的,不然武夫们的家人无法耕作,难以生存。

六千军士,基本就是六千户人。增加了这么多人口后,西州的户口将超过八万人,达到阶段性的极限。

接下来,朝廷不会特意往西州移民了。伊州(哈密)或许会安置一批正常的百姓,以提高其补给接待能力,但重心将转往庭州、焉耆府两地。

西域基础薄弱,朝廷投射能力有限,能把这两地经营好了,就已经达到初步目的了。

有些事情,简单粗暴点说,其实就是滚雪球。

辽东移民为什么相对简单?因为百姓路途所经的河北是大夏最富饶的地区,同时辽东有渤海遗民,他们城邑相望,户口百万,能挤出大量富余的资源帮助新来的移民。而当移民们可以自持之后,他们上交的赋税,又可以反哺更多的移民,反复滚雪球,不断开发,令辽东每一年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但西域的基础太差了。现在要做的是提高基数,然后才能产生令人愉悦的指数变化,一步步化为王土。

饭要一口口吃,有些事情欲速则不达。

第012章 新征程

军队又一次开始了整训,邵树德则下到农田,查看小麦的生长情况。

因为独特的环境,吐鲁番的农业节气与中原是有些不一样的。

在前唐初年,如果不种冬小麦的话,高昌地区一般在二月上旬(农历,公历则在三月初,下同)就开始进行小麦的春播了,七月下旬收获。

二月中下旬播种大麦,五六月间收获。收完后紧接着种一季杂粮,粟米、糜子、高粱之类,九月收获。

如果种冬小麦,那么一般在前一年十月播种,次年四月收获。收完后,可再种一季杂粮。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末那会,种植与收获时间有所后延,大体上与唐初存在一个月的偏差。

总体而言,高昌的土质不错,如果有足够的农业用水灌溉的话,产量还是相当不错的,整体做到两年三熟没有任何问题,不输河南河北。

诸般粮食作物中,以越冬小麦的产量最高。但因为高昌冬季无雪,小麦容易受低温侵袭,且如果当年麦蚜虫害较为厉害的话,则以大麦产量最高。

高昌去年有不少田地播种了冬小麦,差不多四月底就能收获了。而等到六月,还有大麦可以收获,八月收春小麦、杂粮,九月再收一波杂粮。

土地播种面积也有所扩大,多了一二百顷的样子,由侍卫亲军执行的军屯,冬小麦加上杂粮,大约可以提供两万斛左右的粮食,只能说聊胜于无吧。

但经过去年一个冬天的整饬,今年春播的面积又增了三百余顷,到秋天又可以多两万余斛军粮。

基础在一点一点夯实,虽然速度真的有点慢。

“高昌的这些个小麦、大麦,朕怀疑是本地独特的品种。”邵树德看着已经抽穗的小麦,说道:“司农寺那边,可以派员过来看看,能不能把大禾种植面积扩大一些。小麦还是挺费水的,有些缺乏灌溉的田地,或可多种大禾,以增加粮食产粮。”

大禾就是高粱。

据西晋郭义恭《广志》记载,“大禾,高丈余,子如小豆,出粟特国”——粟特也不是原产地,高粱原产非洲,经丝绸之路传入。

吐鲁番盆地的农作物,在后世也被证实为适应了当地气候的早熟品种。只能说自然界很奇妙,即便你从外界输入了很普通、很标准的农作物,但在数百年后,可能就会演化出不同的分支——比起动物,植物变异的速度要更快一些,而人工培育则加速了这一过程。

“臣遵旨。”前秘书郎、现西州刺史崔棁立刻应道。

现任秘书郎崔邈也应了一声,这事还得由他拟旨,与中书公函来往一番。

调任秘书郎后,这几个月他一直在默默观察。

天下之主、指挥十万大军的天子,他绝大部分的时间在忙于农事。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事实。

这就是深谙战争制胜之道的无敌统帅所做的事。

他深知每一次大战的重点在哪,并为倾注大量精力,投入一切资源。胜负结果,往往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一半。

“高昌,也就这个样子了。”巡视完农田后,邵树德看向西方,神色间充满期待。

应该说,比起清朝时西征的康雍乾三朝,他是幸运的。

大战之后,伊州尚有万余人,西州在补充完移民后,将超过八万人。这个户口数量,是晚清光绪年间才有的水平,而那已经是林则徐、左宗棠二人带领百姓大修坎儿井之后的结果了。

补给条件改善了许多,意味着他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优势。

安史之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的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这场叛乱,直接把煌煌天朝给整了个稀碎,从此以后一千年都没整饬明白。

晚清时辽东的人口,有渤海国多吗?远远不如。

晚清时西北的人口,有高昌回鹘、于阗时代多吗?同样远远不如。

更别说人民精气神方面的巨大改变了。

重塑精神的重要性,可不比表面上一统天下轻啊。

自信、包容、谦虚这种美德,不能从华夏民族的精神世界流失。

安史之乱才过去一百多年,中原、草原、西域的各方势力还处于不应期,一切都还有得救。

※※※※※※

三月初八,邵树德在宫中召见了礼胜法师。

“法师该动身了。”邵树德看着这位肥头大耳的和尚,说道。

比起几个月前,法师又富态了不少,让人有点啼笑皆非。

中原天子过来了,他对僧人的态度并不怎么样,但礼胜法师就是吃得香睡得好,果然佛法精深。

廉氏给礼胜法师倒了一碗茶。

法师受宠若惊,这可是高昌太后,身份尊贵,于是立刻起身相谢。

廉氏回了礼,坐回了邵树德身侧。

礼胜法师瞟了眼廉太后隆起的小腹,嘴角微微抽了抽,似乎想起了眼前这位天子是什么样的人。

这是杀伐果断、百无禁忌的武夫啊!

上一篇:我的系统不正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