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978章

作者:疯神狂想

但也会出现不少的破绽,比如笔划过肥,或笔道出不来。

香江中文大学这件器物,虽然是一件真实的铜盘,但并不是西周的那个传世的《兮甲盘》。

香江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的伪“兮甲盘”,盘上铭文的破绽是最好的证据。

该盘铭文是依据《三代吉金文存》中兮甲盘真铭,而伪作出来的。

伪铭利用了腐蚀法,在伪作铭文中出现了不少破绽。

例如:第四行的“甲”、第十行的“诸”字。

这些都由于腐蚀过度,笔画都未出来,已不成字。

有的字显示出了缺笔,如第十三行的“无疆”。

有的由于腐蚀字的笔画时,注强酸不均匀,造成笔画粗细不匀称,如第十行的“不”字,等等。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其中不乏喜欢收藏古铜器的人。

史载元时姚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晚年无其他嗜好,惟得商周古铜器,则喜而忘寐。

平时出入居处,随之左右,时时把玩,视古铜如珍物,放进取出,必亲自动手,从不让人代劳,惟恐玷污了它。

官至三司史掾的鲜于枢,除朝廷公务外,闲暇即与古铜为伍。

一次,他在僚属李顺父家发现一只铜盘,已被家人折断盘足作为饼盘。

鲜于枢细心考察,断定是古代器物,遂将盘收藏。

此盘就是有长篇铭文、赫赫有名的传世重宝西周《兮甲盘》。

这件器直至清末民初仍存,民国时被收藏家陈介棋收藏。

此后已不知下落,却时有伪品出现。

但因原《兮甲盘》有真实的拓本存世,所以,伪造者极难得逞。

难仿,并不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仿制出乱真级作品。

毕竟从元代出现,直到民国遗失,这件宝贝就只有拓本存世。

此后的几十年人们不知其真实下落,也因着丢失,兮甲盘成了一件不断被仿造的文物。

就比如霓虹书道博物馆曾收藏的那件,他们就表示那是真品,可经过仔细研究发现并不是。

还有香江中文大学文物馆的一件,这件就跟兮甲盘倒是十足的相似,却也被鉴定为赝品。

到了现在,行内很多人,都能清晰的指出了用何法伪造。

既然流传于世的都是赝品,那么真正的兮甲盘又在哪儿呢?

旅美华人杜先生拍下的那份,又是否为真品?

他当时拍下只是偶然,事前并未知道有这么一件藏品,所以杜先生拍下其实有些冒险。

一来兮甲盘一直都未现过世,二来当时兮甲盘在市面上的赝品不少,三来若是真品价格必然不止300美元。

但他凭着多年的眼力,认为那就是真品。

如此价格,大抵也是因着主办方也不知情。

随后杜先生带着他所拍下的兮甲盘回到国内,目的是寻找专家鉴定真伪。

不料找的专家都称这是仿品,杜先生并不甘心,此后一直在找专家鉴定的路上。

由于住在丑国,来往比较不方便,加上研究的时间,便拖延的久了。

2014年,北湖省SY市非遗文化专家袁正洪,以及其他的几位专家,同时给出了结果,这份确实是真品。

它跟拓本之间的比对完全融合,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鉴定手段。

从前那些不确定真品的兮甲盘,也是跟拓本比对之后出来的结果。

唯一的遗憾就是兮甲盘没了盘腿,但总的来讲,还是不失为一件国宝。

在诸多学者眼中,兮甲盘其足羽翼经史,更在毛公诸鼎之上。

其回归对研究西周历史,以及当时的文化、体制等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1415章 神一般的存在

2017年7月15日,杜先生将兮甲盘送去了西泠印社拍卖会。

在拍卖现场,1.2亿起拍,1.25亿,1.3亿,1.4亿,1.5亿,1.6亿,1.65亿。

在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后,电话委托报出1.7亿。

场内报价1.75亿,再次经过了几分钟的等待。

场外1.8亿的报价出现,1.85亿场内,落槌!

2020号号牌竞得,现场举牌的是一位知名的江浙籍圈内人士。

他是受藏家委托参与竞投,但这件重器是否最终留在了江浙,目前尚不清楚。

但是,前后拍卖市场长达半个小时,加上佣金,成交价高达2.1275万元。

一七年,绝对称得上是疯狂的“青铜器年”。

从3月份,纽约佳士得4件藤田美术馆的青铜重器,拍卖成交价格悉数过亿。

之后,内地拍场也出现了传奇般的青铜器成交记录。

兮甲盘的这个价格,仅次于3月份纽约藤田专场的方尊和方罍。

在如今所见的很多国宝级的历史遗存,都有着极其显赫的传承故事。

但是,正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它们往往在历史深处来了一次惊鸿一瞥后,又一度神秘的隐藏了起来。

当人们拼命的寻找它的所在而不可得时,它又会柳暗花明的出现在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让所有人为之拜服。

兮甲盘,便是如此传奇的存在。

1.85亿落槌!总成交价格超过两亿,这样的东西肯定是超级国宝!

代表着我国古代艺术品巅峰成就的商周青铜器,在历朝历代都有出土和收藏。

举个例子,我们在这两年十分热门的海昏侯墓,就出土了一件西周的提梁卣。

所以,汉代的皇室,不少也是“古董收藏家”。

而到了宋代,更是形成了皇室集古摹古的一个高潮。

到了宋徽宗时期,这位著名的艺术皇帝,更是主持编纂了我国历史上极富盛名的金石著作《宣和博古图》。

他著录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铜器839件。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兮甲盘却不在宋徽宗《宣和博古图》著录之列。

这大约说明,在北宋时期,这件重器还未入藏宋代皇宫。

为什么说它出土于宋?主要是南宋时期有记载。

兮甲盘最早的著录见于南宋的《绍兴内府古器评》,作者张抡。

他活跃在约宋高宗绍兴(1131-1162)末前后,到孝宗淳熙(1174-1189)前后。

这位填的一手好词,在《绍兴内府古器评》一书中,张抡将兮甲盘记载为“周伯吉父匜盘”。

有关著录中不同名称,也是有争议的。

这本书清楚的记载,兮甲盘其“铭一百三十三字”。

由于该书记录的古器,全部都是南宋宫廷藏品,而除了《绍兴内府古器评》以外,南宋其他古籍再无论述。

所以,有一些学者认为,兮甲盘大约从宋高宗赵构(1107—1187)时期开始,就已经入藏南宋宫廷。

但在大约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深藏宫中,一直到南宋被蒙元所灭,该盘才散落民间。

南宋之后,在七八百年的时间里,兮甲盘明确的收藏者只有两位,但都是赫赫有名的超级人物。

从靖康之耻到崖山之战,辉煌的两宋文明两次遭到异族蹂躏。

两宋宫廷的诸多宝物散落民间,这件兮甲盘再次被偶然的发现,则是归功于和赵孟钇朊脑榉蚁视谑啵�1246-1302)。

鲜于枢在《困学斋杂录》中写道:“周伯吉父盘铭一百三十字,行台李顺甫鬻于市。家人折其足,用为饼炉。予见之乃以归予。”

比鲜于枢年代稍晚的元代金石鉴赏家陆友,在其著作《研北杂志》中,同样记载了兮甲盘的“惨痛遭遇”。

周伯吉父盘,铭一百三十字。

家人折其足,用为饼盘。

鲜于伯机验为古物,乃以归之。

由于鲜于枢,在元早期的大德六年(1302年)就已经去世。

因此,可以断定,兮甲盘早在元代初年,就被行台李顺甫的家人,将盘圈足打掉,用作烙饼的煎锅了。

由于兮甲盘早在宋元时期就累累著录,称得上是一件名件,因此,后世历代都有仿造。

但有的后世仿造的兮甲盘,突然之间“长”出了圈足,那可是闹出大笑话的。

在整个明代和清代中早期,兮甲盘并未见知名的文献记载。

但到了清中后期,兮甲盘被一位金石名家所得。

他便是大名鼎鼎的陈介祺,这一时间段是1813—1884年。

陈介祺,齐鲁潍城人,他是有清一代最为出色的金石收藏家和鉴赏家,可能没有之一。

陈介祺一生精于金石文字考证及器物辨伪,仅三代、秦汉古印一项,就有7000余方,他还造就了《十钟山房印举》的印谱经典。

陈介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处在于,其一生收藏铜器、玺印、石刻、陶器砖瓦、造像等藏品多达2万余件。

而后来的众多专家学者,对于其一生的藏品进行严格考证,竟然没有发现一件赝品。

这在上下千年的收藏家中,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了。

陈介祺一生收藏有不少知名的商周青铜器,除了大名鼎鼎的毛公鼎,现藏在北台故宫博物院藏。

其他还有天亡簋,现藏在华夏历史博物馆藏。

曾伯簠,现藏在华夏国家博物馆藏。

除了这些以外,兮甲盘绝对称得上是陈介祺一生收藏中的名件。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