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911章

作者:疯神狂想

第1318章 器行天下

珠明料,这种钴料其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

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再加上康熙中期的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有不少改革和创新。

甚至改变了明代青花单线平涂的传统方法,而是采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

并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重、淡雅层次分明。

把远山近水、翎毛走兽、花草树木、人物神仙描绘得十分传神。

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多种色调。

这才有了“墨分五色”的巨大成就,再一次印证“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的世语。

沉船打捞到这个程度,整个水下的工作,已经结束。

由于他们在这一片海域待的时间过长,现在周围已经聚集了不少渔船。

这些渔船虽然不是专业的打捞船,但是他们都有潜水服,都可以下水。

为了不受干扰,陈文哲打算去不远处的岛上修整一段时间。

他正好也趁着这个功夫,处理一下出水的瓷器,也梳理一下得到的大量信息。

他还真不信了,那些小渔船,还能熬到过他们?

他们这支船队,可是跟着补给船的,就算是在海上飘三五个月,都没有任何问题。

只要他们在这里待的时间够长,而那些没有收获的小渔船,自然会熬不住离开。

陈文哲不管这些事情,他现在主要的工作,就是保养那些瓷器。

当然,在这期间,他也会研究一下这些瓷器。

他发现,这些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瓷器,还真是笼罩着一层迷雾。

这样的事情,在每一首沉船之上,都有发生。

这艘清代沉船也不例外,他好像就一直被一层神秘的面纱笼罩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谜团却越来越多,种种猜测让真相扑朔迷离。

首先,这批出水的瓷器,按照制作工艺术判断,绝大多数是清康熙中期,由景镇制造的外销瓷。

但有意思的是,一些瓷器却明显为清康熙早期的,为何同批货物中会有不同年代的瓷器?

这样的事情,在其他沉船上也有发生,而每一次发生这种事情,都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揭开谜底。

其实,想一想也能明白。

这批瓷器采用的是高质量的高岭土烧制而成,工艺水平并不亚于官窑。

能用被称为“御土”“官土”的高质量的高岭土烧制民窑,陈文哲确定这可以说明当时为出口而开禁“御土”的使用。

一个绘着和官窑相似龙纹的瓷器,隐约证明着这点。

还有,在大量的出水瓷器中,有许多难解之谜。

比如一件瓷器上,绘有骑马狩猎图案,从人物的发型上可以看出,骑马的男子为契丹人。

而这是首次在青花瓷器上,出现契丹人物。

但骑着一匹花马、手持一只“海东青”的女子,却身穿汉族服装,难道她就是王昭君?

这艘沉船之上,发现的其他瓷器不少。

比如发现的青花黄釉葫芦瓶,可以欣赏到清朝康熙年间特有的冰梅纹。

其他还有寓意多子多福、其乐融融的青花四妃十六子图盖罐。

再就是具有浓厚中西文化交融风格的高足盖杯、微缩瓷器等等。

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陈文哲主要是想要弄清楚,这艘沉船是怎么沉没的。

因为什么原因沉没在这里,对周围其他沉船可能的存在,起到决定性作用。

此前陈文哲认为沉船的原因有几个可能,一是瓷器上船后从景镇由水路运至长江出海,而后在回家途中沉没。

另一种可能是景镇瓷器从陆路运到口岸装船,而后到达中转站,修整之后,在这片海域想要穿过马六甲海峡时遇难。

只不过,通过观察这艘船,其中是遇到意外,还是船只自身原因而沉没,还不得而知。

除了关注出水的瓷器和沉船本身以外,另一个关注的焦点就是这艘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是否有关联。

沉没地点,是否位于“海丝”的航线上。

陈文哲把从这艘沉船上得到的信息,跟古代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其他沉船遗址联系起来。

他希望能从中勾勒出一个比较明晰的,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海路,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在清代,可用“器行天下”来形容当时景镇瓷器风行的程度。

康熙年间,景镇是外销瓷的主要产地,运输主要走海路。

如果能够梳理出这条航线的准确路线,那以后想要收获小点,都是不可能的。

其他不说,就说这条路线的重要性,就不是陆地上的丝路能相比的。

目前已知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在秦汉时期便已出现。

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商船由广省、胡建等沿海港口码头出发。

纵跨南海、横越印度洋,至东南亚,甚至是非洲。

在这条航线之上,无数古代帆船,将我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物产运往欧洲。

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药之路”,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仅有历史记载的,湮没在这条海道上的沉船事件,就有100多宗。

但“海上丝绸之路”具体路线、有哪些停泊港口还是一个谜。

而从“碗礁一号”,还有这次发现的沉船,都发现大量外销瓷来看,这里也许能为进一步探索“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帮助。

陈文哲想要找到这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他现在能够确定,始发港口肯定在国内,而且通过碗礁一号沉船,就能确定。

那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而且北通江浙,南达两广,是交通要道。

但瓷器产在景镇,所以景徳镇就是出发地。

一般瓷器多水运,一则经济便宜,二则安全。

一条航路就从昌江出发,北上,顺流而下,到九江入长江。

到长江口再南下,经国内不少重要港口城市,再到达东南亚。

另一航路,是水陆联运,从景镇出发,向南由陆路从赣闽分水关入闽。

再从闽北,由闽江水运到福市,再由福市南下,出海到东南亚。

第1319章 考古如破案

清代之时,无数外销瓷器,在被商人们运到了东南亚后,除部分在本地销售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由东印度公司运到欧洲。

在17世纪90年代,据巴达维亚的荷兰商人说,每年运到此地的200万件瓷器。

其中有120万件,供应当地市场,另外80万件,通过东印度公司及私人运到欧洲。

可以想见,如果“碗礁一号”一路顺风,将会有将近一半的瓷器,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到荷兰。

如果顺利运到,也许现在我们将会在荷兰,见到这些景镇瓷器的身影。

浩瀚的大海,吞没过往的船只是多么的残忍和无情,我们为此感叹人类的渺小;

浩瀚的大海,守护怀抱中的宝物,却又那么温柔和多情。

出水的瓷器崭新光亮,犹如一位沉睡的美人刚刚苏醒,让我们惊叹它的美丽和瑰奇。

水下沉船的打捞,不在于沉船上的财富,而在于沉船可以还原历史,在于沉船上器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沉船和沉船上的器物,可以相互印证它们所处的时代信息。

凭着沉船上陶瓷的器型、纹饰,特别是陶瓷上的款识,也很容易判定沉船的年代。

因此,每一艘沉船出水的瓷器,都可以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第一手实物佐证。

它也在悄悄地告诉研究陶瓷史、对外贸易史。

“海上丝绸之路”的专家学者,通过这些发现,就可以知道,海底有无数的宝藏和谜团,正等待着有志于探索和研究的人们。

这一次发掘海底沉船,特别是发现了这么多精美的瓷器,陈文哲感觉自己得到了升华。

可惜,这次的沉船被破坏的太过严重,要不然整体打捞上来,放在博物馆中,肯定很有成就感。

看着船舱之内的船体残骸,由于船体掩埋于灰黑淤泥中,还被破坏严重,他打捞一些重要部位的时候,难免再次破坏船体。

那艘船,大致为东西向,自甲板以上部分和桅、舵、帆、锭等均已不存。

船内有十五道隔舱板,将船分为十五个舱。

其中东八舱和西五舱隔舱板,全被破坏仅存痕迹。

船壳板仅一层船板,船体用材主要为杉木、樟木等。

所以陈文哲得到的最多的还是部分船板,至于出水瓷器,是全部散布在船体表面及周围的泥沙中挖出来的。

大部分较完整地遗留在沉船的周围,有的还排列整齐,保持着沉没前的状态。

这次瓷器用大木箱封闭保存,内部还有用作垫具的谷壳。

此外,还发现一小段棕绳,推测是用来捆扎瓷器的。

就是用了种种方法保护,才能存留下那么多完整的瓷器。

拿着手中一件康熙翠毛蓝刀马旦人物罐,陈文哲有点感慨。

这一件瓷器,按照制作工艺判断,是清康熙中期所制。

不过,他手边的另外一些瓷器,却明显为清康熙早期的。

这些精品瓷器,肯定要挑选一下首先处理。

碗放在一起,瓶子放在一起,盘子又是一个种类。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