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910章

作者:疯神狂想

里面装在的是“克拉克瓷”,而且已经发现,就立即打捞出水。

只是这一次,就发现了几摞完好无损、绘有花朵植物图案的花口青花大瓷盘。

这些大盘口对口,或底对底紧密摆放,显然维持着300多年前装船时的原始姿态。

由于这块区域海底泥沙比较坚实,队员们先清除上面的泥沙和周围的杂物,然后分步骤慢慢取出了55件青花瓷盘。

出水后,陈文哲发现,这些瓷盘上所绘图案,为地中海地区的花卉植物,而非我国瓷器传统图案中的本土花卉。

据此推断,这是一批跟碗礁一号发现的克拉克瓷相差不大的瓷器,也肯定是由欧洲商人特别定做的瓷器。

克拉克瓷也就是我国青花瓷器在欧洲的叫法,其实专指这种深得欧洲王公贵族喜爱的外销瓷。

除了这批克拉克瓷之外,沉船中还出水了一些筒花觚、高足杯。

这些瓷器,均按照欧洲习惯,加有盖子,甚至还有一只精巧的欧式的餐桌小花瓶。

在发现大批完好瓷器之后,随着更大分为的挖掘开始,队员们又发现了几个埋在泥沙当中的硕大的青花瓷罐。

出水后发现,其中一个瓷罐高约60厘米,为康熙年间最为流行的“将军罐”。

这只将军罐上绘有装满鲜花的花篮,并有一个“福”字,按照我国瓷器的寓意命名,为“万花献瑞”款式。

另外两个瓷罐,一个为青花瓷罐,一个为五彩瓷罐,均为图案精美的瓷器佳作。

也许是因为藏在木箱之中,也许是因为又被泥沙掩埋,反正出水的瓷器,大多数瓷器都光洁如新。

看着一间间瓷器,陈文哲笑了起来。

这样的情况,十分少见,但是并不是没有。

比如先前说的碗礁一号沉船,其上就打捞上来一大批崭新的瓷器。

跟这一次的情况相同,如果流失的部分瓷器,进入了古玩市场。

你要说是海捞瓷,还是古董,这在市场上,肯定是不被认可的。

最起码,一些普通买主,最初可能都不敢相信是康熙年间的东西,因为看上去太新了。

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一些五彩瓷器的釉彩分布与青花瓷器相反,为釉上彩,即色彩被描绘在釉层外面,经过300多年的海水浸泡,已经永久性地失去了光彩。

当然,也有好事,经过陈文哲初步统计,他们发现的这一千多件瓷器,数量虽然不算太多,但是器型很多。

经过初步统计,总共发现有50多种器型,100多种纹饰。

陈文哲在鉴定后认为,全部瓷器来自景镇。

其中50%左右的器物,采用高质量的高岭土烧制而成,工艺水平并不亚于官窑。

这绝对不简单,因为就算是在清代康熙时期,全部使用高质量高岭土烧制的瓷器也不多。

更何况,当年的官窑生产任务很重,哪里有可能生产出瓷器之后,卖给外国人?

事实上由于生产能力不够,当时的御窑厂,为了完成宫廷交付的任务,他们也有向一些民窑,定做某些瓷器。

然后加上官窑的款识,当做官窑器上供。

这足以说明,部分民窑的生产质量,并不输给官窑。

当然,代表官窑的还是其使用的优质高岭土,这个才是根本。

这一批次的瓷器,陈文哲认为不输于官窑,就是因为这一点。

因为从一些遭受破坏的瓷器上,可以看出其内的胎土很不简单。

一件绘着和官窑相似龙纹的瓷器,隐约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说这一批瓷器,不是官窑器,而是民窑出品,那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第1317章 墨分五色

民窑能够使用被称为“御土”、“官土”的高质量的高岭土,来烧制瓷器,这就可以证明,当时的政府为了出口,已经开禁了“御土”的使用。

对于我国瓷器考古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发现。

康、雍时期的青花瓷器,为中我国瓷器艺术的顶峰之作。

特别是景镇的瓷器,有“景镇外无青花”的说法,又证明着景镇青花瓷的至尊地位。

当然,文物精美固然令人欣喜,如何保护这些出水的瓷器,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相对金属、竹木等材质的文物,瓷器的保护要容易得多。

不过经过300多年海水浸泡的瓷器,一样面临着种种危险。

所以,不是挖掘出来,就完事了,之后还需要保养。

按照程序,每打捞上一筐瓷器,队员都会立刻用淡水中浸泡,以使文物脱盐。

这是一份看似简单,却难以做到最好的工作。

幸亏陈文哲懂行,在他的指导之下,所有工作有条不絮的进行。

要不然,本来挖掘出一大批保存完好,十分漂亮,有着很高价值的古瓷器,可因为不懂的养护,很快就釉彩剥落,变得破破烂烂,那不是太过可惜了吗?

这些瓷器表面上看瓷器光洁如新,似乎没有受到什么腐蚀。

其实盐分会一直渗透到瓷器里面去,甚至穿过釉彩进入瓷胎。

要做到彻底的脱盐,就需要把这些瓷器,在淡水浸泡数月之久,这一过程看起来难以实现。

以瓷器数量,在海上,特别是在轮船之上,到哪里找那么大的水池,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问题。

如果脱盐不净,瓷器会渐渐损坏。

比如在著名的“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文物中,已经有部分瓷器,因为盐分外渗,出现了釉层凸起的问题。

打捞结束,陈文哲梳理整个打捞过程。

沉船遗址所在海域,水深13—15米,海底为含沙淤泥土质。

这条船为康熙中期的一条中型海船,残长13.5米,残宽3米,残高1米。

由此可推测此船原长18—20米,宽5米。

此船残存16个舱位,但多数隔舱板已损坏。

除东部船头三个舱位较窄外,宽度30—60厘米,其他舱位一般宽度为90厘米。

只有东六舱稍宽一些,为134厘米,西四舱最宽,为178厘米。

在船的西南部,发现一根圆木,出露长度为250厘米,周长77厘米,宽22厘米,高26厘米。

剖面呈“凸”字形,基本可定为龙骨。

通过这些细节,陈文哲可以完整回溯出这条船从开始修建,到一直沉没的整个过程。

很多重要的信息,就是通过整条船中,一些重要部位,回溯出来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得到了很多信息,特别是这条船从下水之后,经常跑得航线。

只要了解南太平洋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再根据历代以来的天气、水纹情况,结合航路周边的一些危险海域,想要找寻一些沉船,还真是不难。

这也是这一次打捞沉船,陈文哲的最大收获。

除了这些可能的收获,能看到的收获,就是那些瓷器。

经过五十多天的抢救性发掘,陈文哲他们共打捞出,产自景镇清康熙年间的瓷器1200多件。

这批瓷器以青花器为主,兼有少量的青花釉里红、青花色釉、仿哥釉瓷和五彩器等。

这些瓷器大多制作规整,器形有很多。

主要有将军罐、盖罐、凤尾尊、筒瓶、筒花觚、炉、盘、碟、碗、盏、杯、高足杯、小瓶、葫芦瓶、粉盒等。

由于保存手段很好,加上沉船之时,正好让整个存储舱室撕裂。

让这些存储瓷器的大木箱,全都被甩出,分散掩埋在了海底,这才让这批瓷器保存完好。

当然,那些没有被埋入海底的瓷器,不是被海水破坏,就是被人打捞走了,也落不到陈文哲手中。

所以,他打捞上来的,都是保存完好的瓷器,特别是釉面保存如新。

这让陈文哲鉴定这批瓷器,就变得简单。

其他不说,看看纹饰就知道这批瓷器不简单。

这批瓷器纹饰十分丰富,题材十分广泛,有山水、人物、花鸟、博古杂宝、吉祥文字等。

从这批瓷器的造型纹饰来看,有一些带有异域风格,可以确定为外销产品。

青花纹样和图案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了传统瓷器装饰纹样的大部分内容。

有山水楼台,比如远山、近水、江景、楼阁、水榭、湖石等。

还有草木花卉,像是松、竹、梅、柳、菊、荷、兰、牡丹、石榴、卷草、折枝花等。

其他还有珍禽瑞兽,如凤、鹤、雉、鸟、龙、狮、鹿、马、海兽、松鼠等。

再就是陈设供器,像八卦、杂宝、博古、如意、琴棋书画等。

最后就是人物故事,比如婴戏、鞠蹴、射猎、西厢、水浒、三国、竹林七贤、鹬蚌相争。

当然,其中还有一些比较简单的,像是吉祥文字(福、寿)等。

陈文哲没有见过其他瓷器,反正从他现在打捞出水的瓷器情况看,这艘沉船青花瓷器的造型,大都制作规整、线条流畅。

可以说工艺严格、讲究,胎体表面的处理工整、光滑,无明显的旋削痕。

器型大者沉稳、端庄,器型小的则轻巧、隽秀,整体风格表现出了质朴、凝重和大方。

其中的鲜蓝色青花,色调青翠娇艳、清新明快,即鉴赏界所谓的“翠毛蓝”“宝石蓝”一类;

很明显,之前陈文哲发现的那件康熙翠毛蓝人物瓶,就出自这里。

其他青花也没有普品,这些青花有浓淡、深浅的多色阶之分,使瓷器上青花所绘的景物有远近、疏密、分明的层次感,立体感强。

人们称誉康熙青花,必谓之“墨分五色”,这指的是用一种青花色料,便可在绘画中区分事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

这种青花,一改元明两代青花传统平涂的单调画风,使青花发色深浅不一,如同绘画中的“墨分五色”。

故康熙青花又有“色分五彩”或“青花分五色”之说。

其实,康熙青花之所以能“墨分五色”,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康熙中期青花所使用的云南“珠明料”。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