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834章

作者:疯神狂想

底部有“张家造”印款,算是名窑款。

“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

它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类似现在的足球。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古都临淄。

《史记》和《战国策》均有记载,唐宋最为繁荣。

蹴鞠开始多用作军营训练手段,以此锻炼士兵的体魄。

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

该蹴鞠图瓷枕,图案生动逼真,充分展示当时民间制瓷艺人再现生活的高超技艺。

这为研究宋代瓷枕的发展和制作工艺,还有足球运动的起源,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还有就是这种白釉黑彩的技术,在宋代的磁州窑之中,经常使用。

除了上一件瓷器之外,这种白釉黑彩的瓷枕,还有几件传世。

这几件都比较特别,比如白釉黑彩鹰逐兔纹瓷枕。

这一件就不是孩儿枕了,因为其上图案不是小孩子。

可这一点也不影响它的价值,这件瓷枕纵24.7厘米,横17.0厘米,高9.7厘米。

枕体呈椭圆形,前低后高,枕面微凹。

施白釉,底部露胎,印楷书“张家造”三字。

枕面以枕形外画复线开光,内绘黑彩鹰逐兔纹,四周绘黑彩花叶纹。

此枕为磁州窑典型之作品,制作工艺精湛,绘画水平甚高。

特别是雄鹰逐兔的场面,小兔急速奔跑,飞鹰奋力追逐的形象刻画得写实生动,惟妙惟肖,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系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印有张家造作坊标志,为研究该窑系的发展历史和绘画艺术,提供了实物例证。

活灵活现的画面,传神的动作,加上名窑款,让这一件瓷器变得价值更高。

而除了这两件白釉黑彩,现在传世的白釉黑彩瓷枕,陈文哲还知道三件。

这些瓷枕都算很有特色,比如一件白釉黑彩芦雁图枕。

瓷枕长20厘米,宽13.3厘米,高6.5厘米,呈腰圆形。

枕面前低后高,中间微凹,枕面中间施黑彩,绘画出一只大雁双翅展开,头扬起,喙噙芦苇,欲于飞向空中。

外边缘饰黑彩一周,内边缘饰黑彩如意纹。

四壁无纹饰,但是通体施白釉黑彩,底部露胎。

芦雁是一种信鸟,据说它最先为人们报知四季变化的信息。

此枕画面有较强的层次感和空间感,生动地营造出大雁展翅欲飞的自然景象,情趣盎然。

再就是白釉黑彩虎纹枕,这件瓷枕高15.8厘米,纵27厘米,横37.80厘米。

整体呈腰圆形,前低后高。

枕面中间饰黑彩,绘出一只凶猛的老虎,正在探视行进。

此虎头扬起左顾,张嘴露齿,眼睛圆睁注视左方,虎背弓起,尾巴上扬呈S形,四爪用力抓地。

虎的上面与下方,绘画三朵花卉。

边缘饰黑彩两周,四壁饰黑彩卷草纹。

虎被视为“神兽”“百兽之王”,应劭《风俗通义》中说:“画虎于户,可辟邪恶。”

可见,民间将虎纹饰品置于家室用品,则是用来镇宅、辟邪,以求平安吉祥。

最后一件是白釉黑彩牡丹枕,这件瓷枕高11.9厘米,宽19厘米,长23厘米,呈八方形,前低后高。

枕面中间开光,中央处有一朵牡丹花卉,花周围有三处花叶。

开光外缘饰一周黑彩,其中间用白釉绘一周水波纹映衬。

侧壁一周上下两端饰黑彩,侧壁中间绘一周卷草纹作衬托。

瓷枕造型精美,白底黑花色调鲜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花卉、草纹行笔舒畅流利,生动多姿。

整个构图装饰,严谨古朴典雅。

造型与装饰能够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表现了当时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

这三件瓷枕虽然全都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上不管纹刻什么图案,都极其精致传神。

所以,这些流传到现在的瓷枕,每一件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通过这几件瓷枕,应该能看出来,瓷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再怎么变化,也只不过是变化的图形。

瓷枕的大体结构还是很相似的,但是图形、雕刻不同,一件瓷枕就变得完全不同。

特别是最后一件,还是一件使用过开光工艺的瓷器。

开光装饰俗称“开堂子”,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开光这种工艺,在结构上、形式上、内容上有了更新与变化。

发展到今天,仍然被陶瓷创作者运用并吸收和发展,成为现代陶瓷装饰中重要的装饰手法。

第1208章 比较神奇的事

其实说穿了,开光工艺就是指的是在陶瓷器物表面装饰当中,以轮廓线划分出一定形状的区域。

区域内描绘主题纹饰,区域外则多描绘图案背景。

同一件陶瓷器物中,既可以采取一个开光形式,也可以采取多个开光形式。

开光装饰在各类陶瓷上,应用广泛,其中有青花开光、粉彩开光、色釉开光、古彩开光、釉下五彩开光等。

开光装饰由来已久,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轨迹,具有鲜明的形式特点和深刻的美学意蕴。

开光远在几千年的彩陶时期,就出现了,这里要注意,出现,并不等于成熟!

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中舞蹈纹盆中,就初见雏形。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新石器彩陶萌芽的开光装饰,反映了祖先的生产劳动场景,也反映了他们对艺术的把握与理解。

从新石器时代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漫长的历史历程中,陶瓷开光装饰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和丰富的自我完善的过程。

最早的开光瓷,就是见于宋代的磁州窑和吉州窑。

这是当时两处著名的窑场,规模宏大,生产数量很多。

那时有很多瓷器的制作过程,就是在瓷器的某些部分画出边框,并在边框中画以山水、人物、花卉等。

像是吉州窑开创的釉下彩绘手法,后来对元青花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他们在边框外饰以满地锦纹的称“锦地开光”,明代称“锦地盒子心”。

这种工艺见于宋代吉州窑釉下彩绘、元青花和清代康熙五彩瓷器装饰。

他们通过开光将不同的绘画情境集于一身,产生故事篇章感,使绘画富于流动意趣交相辉映。

这么一算,宋代的名窑也太多了,几乎每一座名窑,还都有一手或者是多手的高超技术。

而宋代之所以出现那么多名窑,肯定是有原因的。

像是五大名窑,加上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这么多名窑,绝对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窑。

宋代之时,制瓷业鼎盛,陶瓷开光装饰也在这个时期得以成长,这一点问题都没有。

也是在宋代,出现了较多的开光样式,到了明清时期更是丰富多样了。

到了80年代后,在景镇传统陶瓷装饰艺术复兴,使得开光艺术进入到另一个辉煌的时期。

现在,许多现代陶瓷创作中运用陶瓷开光装饰,并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开光样式。

我们熟知的开光技法瓷器,肯定是明代的描金瓷器、珐琅彩瓷器,或者是粉彩瓷器之上。

比如之前陈文哲从武二哪里购买的转心瓶,上面就使用了开光工艺。

但是,开工工艺最早的瓷器,只能是追溯到宋代。

宋代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这一点在军事、文化、科技之上,都有很多表现。

现代人都说弱宋,其实真正懂历史的就会知道,所谓的弱宋可一点不弱。

话不多说,继续回到宋代瓷枕之上。

磁州窑除了白釉黑彩,还有白釉黑花。

以这种工艺制作的瓷枕,名字就叫白釉黑花瓷枕。

这种瓷枕长22.2厘米,宽1 8.5厘米,高11.5厘米。

枕体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面边缘较高,中间微凹,凹处绘黑彩折枝牡丹纹。

周边刻有弧形边饰。通身施白釉,底部露胎。

画工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将陶瓷制造工艺结合起来,使花卉纹饰流畅自然。

此枕是磁州窑系产品,充分体现画者以“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的意境。

这些白釉黑彩、白釉黑花的瓷枕,都算是精品。

而除了这些黑白釉的瓷器,磁州窑还生产一些纯粹的白釉瓷枕,而且使用了划花、剔花等工艺。

像是白釉划花牡丹纹花瓣瓷枕,这种瓷枕长29.5厘米,宽28.5厘米,高17.8厘米。

整体呈花瓣形,周边高高翘起。

枕面下凹,枕面中间细刻大朵牡丹纹,周围衬托牡丹花叶。

篦划纹作为衬底,下有高台枕身。

通体施白釉,底部及枕前部露胎。

此枕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是瓷枕中的上品。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