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832章

作者:疯神狂想

所以,金彩可以用一下,红釉、绿釉、黑釉,都可以用一下。

当然,单纯用黑釉制作瓷枕,感觉有点不对劲。

如果是用来消暑的话,其实用绿釉最好。

而这样的作品,现代也有存世古董。

在州泰市博物馆内,就收藏有一件古人纳凉“利器”——绿釉如意形蕉叶纹枕。

它形似如意,为宋代瓷器,至今也有约千年历史。

如今看来,它的实用价值已经日趋消失。

然而,它所蕴含的造型,以及绘画艺术的美,却随着时间沉淀了下来,让人惊叹。

“薄雾浓云愁永昼,端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李清照的《醉花阴》,被人称为一句一个“凉”字。

其中第四句中的“凉”就在于“玉枕”。

这里的玉枕,并非玉石所制,而是指瓷枕,它是古人夏日消暑的必备之物。

这一件绿釉瓷枕,它的全名叫做绿釉如意形蕉叶纹枕,烧制于宋代。

它长28.5厘米,宽24.5厘米,高7.3厘米至10厘米。

远远望去,整个瓷枕呈翠绿色。

如意形的枕面,好似一张盛夏中郁郁的荷叶,带给人们阵阵凉意。

又如一汪碧绿的池水,滋润着心头那一份烦躁。

这件绿釉荷叶形枕,是1984年11月在州泰城西南出土的。

除底面施透明釉以外,其余均为低温绿釉。

通过图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一个侧面有四个支烧点,露出暗红色的胎土。

这可以说明,这只瓷枕是立起来烧制的。

如果仔细端详这件瓷枕,还会发现枕面如意形的开光内,刻着三片摇曳的芭蕉叶。

也许是宋代的特色,也许是宋代的匠人都比较有良心。

反正不敢是什么纹饰,都雕刻入微。

像是芭蕉叶,每片叶子都有锯齿般的边缘和纤细的叶脉,十分生动。

此外,瓷枕的底部,还印有一个玉圭形的框,框内有“陈家记号”四个字。

如同现在的名牌商标一样,表明它在当时是一件高档商品。

小东西蕴含着大道理,人们看到这个瓷枕后,可能会疑惑。

这个又硬又大的东西适合做枕头吗?其实这当中蕴含着大道理。

瓷枕质地硬就会“逼”着人,在入睡后不断调整睡姿,保持身体的活动,这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使用时,也可以在表面包层棉纱,调整软硬程度,还可避免受凉。

根据目前所发现的一些枕头实物,四角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损,中间部分则保存较为完整,这也从侧面佐证了古人使用瓷枕时,大多会在上面盖上一层铺垫。

还有研究发现,为保证颈椎在睡眠时不受压迫,古人还专门为颈部设计了托盘,使整个身体呈自然状态躺在瓷枕上,舒适地入睡。

其实,我国使用枕的历史非常悠久,《诗经陈风泽陂》中便有“辗转伏枕”的记载。

枕头作为日常睡眠工具,自古以来,材质繁多,类型各异。

古时睡觉的枕头,与现时的大相径庭。

除了最初的木枕,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原材料的丰富,品种也多了起来。

随着时代的变换,逐渐有了玉枕、陶枕、漆枕、瓷枕、竹枕、布枕等硬枕头,尤以瓷枕最为流行。

第1205章 无人出于其上

瓷枕的品种很多,孩儿枕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现在陈文哲制作了不少孩儿枕,自然而然的就开始制作其他种类的瓷枕。

毕竟相比孩儿枕,其他种类的瓷枕,传世的更多。

认真算起来,真正的瓷枕,其历史可以溯源到隋代。

在南河安阳,隋开皇十五年张盛墓中,就出土了最早的瓷枕。

到了唐代,瓷枕渐渐多起来了。

它们的形状一般是长方形,尺寸较小,有的是睡觉用的枕头,还有一些是号脉用的脉枕。

进入宋代,瓷枕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光形状就有许多种。

如椭圆形、长方形、八角形、如意形、银锭形、叶形、扇形、花形、马鞍形、卧婴形、美人形等等。

据了解,当时最著名的瓷枕产地有好几处。

其中,北方除了定窑意外,还以磁州窑的白地黑花枕为典型代表。

他们产的瓷枕,有着强烈对比的黑白色彩,生动传神的画面图案,诗词格言的灵活运用,也无人出于其上。

南方则分为两派,一是景镇生产的青白瓷枕,它以如玉般的釉色而闻名;

另一个是吉州窑生产的绿釉枕,它以别致的装饰而著称。

还是说那件绿釉如意形蕉叶纹枕,它就是吉州窑的代表之作。

吉州窑位于西江吉安县,创始于五代时期,宋代趋于繁荣,成为当时的一处名窑。

其实,吉州窑和北方的定窑、磁州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北宋灭亡以后,许多北方工匠,为了逃避战乱,迁往江南地区。

他们带来了北方名窑的先进技术,又融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如吉州窑的绿釉枕,北方磁州窑也烧制过。

但二者的造型、纹饰和装烧方法,都不一样。

如果归纳起来,瓷枕的制作有两种方法有那么两三种。

说是两种也可以,三种也可以。

只不过在宋代,应该是两种。

一种是先打成适当泥板,镶接起来,等到半干时修整。

泥板厚度一般为7到8毫米之间,泥板镶接处用泥条沾上泥浆后连接压实,然后入窑烧制;

另一种方法是模具成型,用软泥在模具上,均匀抹出一定厚度的泥板,然后合拢起来。

等待定型后,取出泥坯修整好。

再施上化妆土,刻画花纹或彩绘。

待坯半干后,在背后打一个孔,以防止烧成时,热空气膨胀无法泄出而损坏坯体。

比如那件绿釉如意形蕉叶纹枕,就是用第二种方法制造的。

当时的匠人,在枕的一端,掏出有一个直径半厘米左右的小孔。

拿起枕头摇还发出丁冬的声响,那是因为有泥丸残留在枕内。

近千年过去,瓷枕的实用价值,已经日趋消失。

但是,因为它的表面常常有前人留下的各类书画图案,这让它成为民间书画的重要载体。

这在保存古代民间书画艺术上,起到了巨大作用。

作为书画一般载体的纸、绢等物质在历经千年后,往往已毁于各种事故,极难传世。

而瓷枕材质坚实,故完整保存记录了大量可贵的民间艺术,让今人能领略千年前的民间艺术创造力。

可惜,瓷枕终归是被历史淘汰。

到了民国末年,瓷枕才慢慢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之中,而渐渐被柔软棉花制成的枕头取代。

可是,文物不仅仅是弥足宝贵的物质珍宝,也是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审美取向、精神追求从而鉴古知今的重要途径。

其中的定瓷,有着太多的不同凡响。

但是,相比定瓷孩儿枕,其他时代的精品瓷枕还真不少。

现在陈文哲既然能做定窑的瓷枕,那其他时代的瓷枕,他也就可以做的更好。

作为一种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生活用具,瓷枕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

此外,在考古发掘中,北湖荆门包山楚墓、南河信阳楚墓中,也都有春秋时期枕的实物出土。

这足以说明古人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枕。

根据现存的文献记载可知,陶瓷枕的主要品种,有低温釉陶和高温釉瓷两大类。

造型最初有箱形枕和兽形枕,进而发展有建筑枕和人形枕、案形枕等。

这一时期的枕体中间是空心,为防止烧造变形,一般在后壁或底部留有气孔。

而从瓷枕的分布区域来看,主要在北至南,从南到东部沿海一带,全都有。

瓷枕的尺寸也不断由小到大,其中以隋代最小,长度不超过5厘米,到了唐代增大到15厘米左右。

元代的一些瓷枕,长度可达40厘米左右。

它经历了“唐代瓷枕小,宋代瓷枕大,金、(南宋)元瓷枕千变万化”的过程。

陶瓷枕的制作工艺,也已经不是宋代定窑瓷枕的两种方法,而是主要有三种。

一是泥板镶接成形,二是模制成形,三是雕塑成形。

有时是采用一种制法制作完成,有时是采用两种制法综合运用完成。

在瓷枕的制作过程中,其装饰工艺同样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富于变化。

主要是通过对瓷枕器胎体本身的刻、剔、贴、划、镶嵌、绞胎、塑等工艺来完成胎体装饰。

特别提一下,唐宋时期的绞胎瓷之中,就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瓷枕。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