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768章

作者:疯神狂想

第1111章 居然会这么难

一种新创烧两百来年的瓷器,能够在全世界流行开来,并且成为公认的世界名瓷,肯定是有原因的。

骨瓷,可以说是一种出人意料地烧出如脂似玉的瓷器。

而华夏传统瓷器,想要烧制成如脂如玉一样,到底有多难?

人家天价一点骨粉,就直接做到了。

由于骨粉这一成分,可以增加瓷器的硬度和透光度,且强度高于一般瓷器,因此可以做到比一般瓷器更薄、更透、更白。

由此便诞生了骨瓷这一种新型瓷器,这样的骨瓷,制作出来之后,胎薄透亮,具有较大的韧性。

还有,因为釉中彩骨质瓷,是将画面熔在高温通明釉中,所以画面不易磨损、不脱落。

这种瓷器,不用太过麻烦的工序,不用太高的技术,就可以直接得到“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的效果。

有着这种品质,加上瓷质细腻通透,器型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点,就成就了它洁白的质地和华贵的造型。

这样出瓷器,兼有使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自然也就备受世人追捧。

相比国内的各种瓷器,一般人肯定做不到“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的程度。

但是制作骨瓷真的不难,只要明白其中的几个关键点,就可以做成合格的骨瓷。

优良的骨瓷,一般是在以长石、珪石黏土为主要原料的原料中,大量的加入含杂质较少的牛骨粉,所作成形。

只不过,由于原料中含有大量的骨粉,使得土的黏性变小、故在制作过程中,成形制作需格外的细心。

特别是在烧制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几个关键单。

首先是成形加工后,以1250℃的最高温缔烧。

缔烧过程中,由于骨瓷收缩率非常大,故窑烧后成品会收缩20%,一般瓷器收缩7%。

因此形状易变形,盘、碗等,必须放在特制匡碗之上,来长时间烧培。

其后进行形状弯曲,及尺寸的检查。

研磨表面后,以喷雾器喷上釉药,入窑进行1150℃的釉烧。

再就是上色,一般的上色方法,是在白色质地成品上贴转写纸,以820℃烧制而成。

烧成之后,还需要检查。

各项行程,均进行严格的检查,合格的产品才送往下一个行程,最终做成成品。

最终做出来的成品,色泽是很好看的,而且特别容易认出来。

骨瓷因含粉的原因,瓷器本身呈现一种自然的奶白色。

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带着点点的黄。

这种特征是其它任何瓷种,都无法仿制出来的。

再就是通透性,骨质瓷本身制作配方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特征就是通透性。

但这个特征不是骨瓷专有的,市场上的贝瓷、白瓷、珍珠瓷只要做的薄一些,也是存在通透性。

但是,骨瓷和它们的通透性是有区别的。

对于顾客来说,把骨瓷放在灯泡下看看,骨粉含量高的高档骨瓷是整体通透。

骨粉含量低的骨瓷与其它瓷种在通透效果上,也是有明显区别的。

而且,同样厚度的瓷器,骨质瓷的通透性,要远高于同类瓷器。

最后就是声音,将两个高档骨瓷的产品轻轻地相撞,发出的声音像风铃的声音一样悦耳,并且有会有几秒的回音,而其他瓷种基本没有。

就是因为其上种种原因,现代很多高档瓷器的制作过程当中,就有人选择骨瓷白胎,这样在其上作画、上釉,就更让品质更上一层楼。

当然,中间有没有保证质量,提高烧制成功率的可能,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这只出现在春晚上的中华红碗,最难的不是烧制骨瓷白胎,也不是其上繁复的纹饰,而是大红釉色的烧制。

对于铜红釉的烧成,陈文哲的经验已经是无比丰富,所以,在他手中,就算成功率不高,他制作十只红碗,怎么也能成两三只。

这已经比十烧九不成,增加了两三倍的成功率。

制作完这只小碗,陈文哲想了一下,又随手做了不少手绘樱桃碗。

这个也是中华红碗,只不过上面是手绘的樱桃,点缀整个小碗。

这个制作起来更加简单,等一大批做完,就可以直接入窑烧制。

试烧之时,使用小型窑炉,间中烧制其他瓷器。

陈文哲也不会闲着,也不用等待。

他只要按部就班的不停的做就行,毕竟制作出的瓷胚,都是需要阴干、晾晒的。

加上烧窑,每一种瓷器的制作,都需要耗费好几天的时间。

一步步的来,最后一窑烧制的肯定的集大成之作。

这一天,又一批中华红瓷器出窑,还都是精美的小碗。

看到器型还算完整,没有太多变形的一溜溜小碗,陈文哲终于松了口气。

他还真没想到,骨质瓷融合大红釉的烧制,居然会这么难。

特别是其上有着繁复纹饰彩绘的小碗,烧制起来更难。

刚开始他还自信的很,可经过前面的两次开窑,他的自信心已经丢失的差不多。

就算是这一次,效果也不太乐观,特别是釉色。

这一批小碗之中,有的小碗釉色没有质感,釉色浮于表面,显得轻浮。

而这还是好的,还有一些,干脆就是局部发红,根本就没有整体效果。

如果这是在古代,也可以算是窑变瓷,这种偶然在局部出现的红色,也算是罕见而稀有。

可现在他烧制的是通体大红色的中华红,这样的瓷碗出现,就只能归类于失败品。

这样的情况,陈文哲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过了,也是在此时他才真正意识到,大红釉为什么在近几十年才烧制成功。

而就算是被现代一些大师发明出来,居然也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

青花瓷虽然是非常了不起的存在,但要论烧制难度,还是红色瓷器啊!

这里面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因为青花发色,对烧制条件没有太苛刻的要求,而红色发色则很苛刻。

瓷器上烧制出红色,在宋朝以前就已经出现,可是差不多都是没有质感,釉色浮于表面,显得轻浮。

等到了宋朝的钧窑,才第一次烧制出有厚度和深度的红色。

但这种红色也只是偶然的局部,罕见而稀有。

第1112章 寸金地

到了元代,釉里红的出现,才使得真正的高温铜红,进入了可控范围,但还是烧制不出整体的红色。

所以说,单色红釉瓷,比彩绘红瓷难以烧成的多。

就是因为这样,所以直到永宣时期,官窑才成功烧制出,世界历史上第一件通体呈现红宝石般色泽的瓷器。

像明洪武时期的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就是其中的代表。

还有传世的鲜红釉盘,就是在明永乐时期烧制成功的。

其中最具盛名的,肯定是明宣德鲜红釉盘。

而在宣德时期,还有器宝石红的瓶、碗、僧帽壶、菱花式洗、莲花瓣小壶。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特殊的瓷器,像是描金龙纹盘、描金龙纹碗等。

这次瓷器除了使用宝石红釉之外,还有金彩,也就是黄金描绘。

如果是原来,陈文哲肯定是避开这种瓷器,不会制作。

现在不同了,他可以通过隋侯之珠学到金彩的烧制工艺,加上手中有着巨量黄金,自然是想要做什么瓷器,就做什么瓷器。

只不过,像是这样的瓷器,就算是他如果没有试烧几炉,烧制成功的可能,也很低。

这就不要说在明代之时,那时的烧制成功率,更低!

不说宝石红釉,就算明初的釉里红瓷器,虽然大量烧制,然而还是有许多根本看不出来红的影子,几乎可以叫做釉里黑。

所以说,对于陶瓷的红色制作,最为重要的还是烧制的环节。

而因为单色釉或者是红色彩绘釉瓷的不同,烧制环节也是不同的。

因为这个原因,红色瓷器就分为两种两种形式,一种是单色釉瓷,也就是瓷器通体红色,没有任何图案。

另一种红色釉瓷则是用红颜料画出图案,不是全部红色。

表面上看,以铜红料进行精细的彩绘,比起单一的色调,似乎要难得多。

前者好比要用红色在墙上,画满优美花纹,而后者仅需要把墙面涂满。

单从画的角度来说,平涂自然没有特别的技术难度,而画却需要多年的学习和训练。

不过,对于陶瓷上的红色来说,烧制环节才是最为关键的技术。

退一步来说,红色彩绘瓷就算烧制失败,但图案犹在,还是可以欣赏画面的精彩。

明初很多彩绘红瓷,虽然烧制失败,图案颜色成黑色,但图案本身依然精彩,被后世所珍藏。

但单一的红色就不同,某个局部呈色不佳,就意味着整件作品的失败,更不要说通体烧不出红色。

所以,通体红色的瓷器,反倒比用红色绘画的釉里红,要难以烧制得多。

陈文哲有经验,有时间,更是有资本。

所以,他不惜消耗大量顶级原材料,在制作其他瓷器的空隙,不停的试烧。

当经过几次入窑烧制之后,陈文哲就已经大体摸清楚了明清之时宝石红釉的烧制情况。

他毕竟有着近乎宗师级的烧窑技能,很多事情只是不熟悉,而不是不知道。

每一次烧制失败的经验,他都会注意,只要注意了,很容易就能找到问题所在。

所以,此时他已经十分清楚,烧窑之时的注意事项。

毕竟红釉最主要的还是烧窑,特别是温度控制。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