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767章

作者:疯神狂想

所以,很多时候,不要过度神化古人。

不是说古人的技术水平不行,制作出来的工艺品不好。

而是说,古代工艺放在现代来说,最多算一门手艺,但绝不算是不可超越的。

现代的工艺水平,早超过古代人不知道多少了。

比如说铸剑,用现代铜厂用铜铸一把剑,放铜器时代那就是神兵利器。

现代一把质量好点的菜刀,放铁器时代也是同理。

再说陶瓷烧制技术,现在的比古代的不知好到哪里去。

宋瓷明瓷值钱,是因为它们年代够久远,不是因为它们比今天的瓷器更好看。

正如小提琴界的斯特拉蒂瓦利,现在的琴都不如。

但是现代制琴大师却更加清楚,因为他们都知道,现在的琴放上三百年,每一把都赶得上斯氏琴。

斯氏琴的贵重,一个是它够古老够罕有,另一个就是三四百年的时间,让它彻底干燥固化了。

还是说回青铜器,这种古董为什么从来都卖不上价?

其实不止是国内禁止买卖青铜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人做的仿品,实在是太厉害,太过难以分辨。

也就是说,假的东西太多,还让人认不出来。

所以,我认不出来,不买不就行了?

青铜器毕竟陈文哲做得少,所以他不太关心。

当然,他现在要想制作青铜器,隋侯之珠可以提供学习的资料,就多了。

只不过,制作青铜器太麻烦,陈文哲还是喜欢瓷器。

他还是对陶瓷更加了解,也更加熟悉。

首先来讲,陶瓷是一个相对地方化的产业。

如果粗略了解过现代陶瓷产业的分布,就会发现,很多地方的陶瓷产品,都是大差不离,都是又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区别在里面。

而在陶瓷行业里面,成型的工艺也就那么几种,所以造成这些区别的因素,基本上是温度,氛围,和原料里面矿物组成的不同。

而古代流传下来的陶瓷器,温度、氛围这两个因素,可以靠大量实验来解决的东西,也就不说了,但是矿物组成真的超级难解决。

毕竟陶瓷原料,都是矿石风化陈腐得到的。

有的矿石说没就没了,真的没脾气。

但是话说回来,没办法和古代陶瓷一模一样,不代表质量不如古代陶瓷。

可能去博物馆看古代陶瓷的时候,会觉得“啊,真的好好看”。

但是你要清楚,人家大多是官窑里面万里挑一出的。

去看看古代民窑陶瓷器,就知道了,真的不如我们现在使用的陶瓷器精美。

那些古董上面的很多上面的花纹,真的就是匠人随手那么画两下。

至于现代的特别高端的陶瓷器,去看看大佬们的展览就知道,真的超棒、超厉害的。

特别是一些国礼用瓷和国家领导人用瓷,真的是奢华到你不敢想象。

第1110章 陶瓷珍品

盛世中华,怎么表现出盛世的大气?

有些事情国家不会宣传,因为毕竟是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

所以,很多最顶级的瓷器,虽然会出现在适合的场合,但是国家不会宣传。

当然,这一点国家不会宣传,但是通过一些私人的小视频,在小视频平台上,还是会看到一鳞半爪的。

比如陈文哲就看到过,国宴用瓷之中,专为招待外国领导人烧制的胭脂水瓷器,还有珐琅彩瓷器。

其他都不说,就只是一个保温用的碗盖,就是那种像是倒扣的大海碗的那种形象。

你能想象,敲击一下,就能发出铜钟一样的声音?

不亲自听一听,你永远不知道,“声如馨”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

陶瓷制作的十大顶级境界: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这四句话,你没有亲身体验,就永远不会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现在的陈文哲,也算是见多识广,所以他更加知道,古代工艺和现代工艺的区别。

现代工艺的成就,是胜在历史传承,是胜在科学技术,是胜在现代咨询发达、教育发达,而不是单纯的技术积累。

而古人,就只能依靠技术积累。

所以,古瓷器,木器,漆器的手工制作水平方面,一些顶级匠人的技术高于现在。

其他还有一些方面,比如使用的原材料,也许比现代的要好,但是处理手段就不行了。

比如用料上,古代使用的基本都是纯天然的材料。

现代的基本都是化工材料,各个方面,现代材料都无法跟古代相比。

但是,只是一个研磨技术,古人使用手工,就怎么也比不上现代人。

像是中华红瓷器,要是舍得耗费原材料,并采用古法工艺,那么古代瓷器就没法比了。

陈文哲最先做的肯定是中华红碗,器型简单,但是釉色真不好配,而做得好就更难。

第一次做,陈文哲也没有想着做的太复杂,只不过他做的是一件有名的瓷器。

春晚很多人年年都看,但是春晚上出圈的这只碗,知道的应该不太多。

只不过陈文哲是专业人士,所以对于镜头之中出现的小碗,他就特别关注。

而且他还知道,那只碗就出自齐鲁淄城,家乡出名瓷,他还是很高兴的。

22年在央视虎年春晚上,这一只虎悦春碗,在圈内更是特别引人注目。

这只碗由央视总台文创打造,为春晚增添了一分齐地风情。

这只饱含深厚中国情愫的虎悦春碗,以“正德碗”为器型,“中华红”为底色。

以中国的“合和”文化为主题,以“和合虎”为主创元素。

它选用荣获国家发明专利的天然矿物骨质瓷,采用高光泽度无铅釉、高温釉中彩等世界领先技术,经六次煅烧,七十余道工序制作而成。

而之所以出现这只小碗,完全是在21年的时候出现过先例。

2021年央视牛年春晚上,一只“福牛碗”挑动了国内制瓷大师们的神经。

在别人眼里,也许就是春晚多了一件创意礼品。

但在不同的人眼中,看到的却是要向国人证明淄城陶瓷实力,和叫响淄城陶瓷品牌的绝佳机会。

所以,淄城的大师们暗暗下了“要做虎年春碗”的决心。

现在,得偿所愿。

虎悦春碗主创元素“合和虎”,用华夏人最具情结的祥云、如意、铜钱、元宝、蝙蝠、福鱼等六种传统吉福纹饰,精心创意绘制而成。

表达了来年红红火火、健健康康、平安顺遂、福满家园的美好祝愿。

碗上呆萌的两只小虎,头戴“和、合”,口衔压胜钱,寓意压祟迎福、招财纳福,护佑平安、和合美满。

碗,陪伴人间烟火数千年,见证朝代更迭,它历经无数岁月的蝶变,以一种诗意的存在赓续中华文化。

这只虎悦春碗,将会给人们带来更多节日祝福,和对华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自信。

这么一只碗,最难的是釉色和纹饰。

器型是正德碗,就是宫碗,因为是明正德年间烧制的瓷碗,在当时享有很高声誉,故有“正德碗”之称。

其中典型的口沿外撇、腹部宽深者,被称为“宫碗”。

这种碗型,陈文哲早前在国内做过,所以做起来很简单。

要是拉胚,几秒钟他就可以做一个。

不过,这只虎悦春碗的胎质不同,它是骨瓷。

骨质瓷,简称骨瓷,亦称骨灰瓷,生产始于英伦。

学界一般认为,第一个成功生产出骨质瓷的英伦人是乔西亚·斯波德。

在这家伙之前,西方人一直想要烧制出精美的瓷器,但是他们始终烧不出好的东西。

就这一一直仿制了几百上千年,终于制作出来了骨瓷。

当年的乔西亚.斯波德,将煅烧后的骨头,与瓷土和矿物熔剂,直接混合而成为传统的硬质瓷原料,在19世纪初试验成功。

随后他又开始进行生产骨瓷配方的系统性研究,1821年底,骨灰和瓷石多少的比例被“标准化”。

当时,人们认为以长石为熔剂,和含骨灰46%的坯料,生产出的瓷器是最好的产品。

基本工艺是以动物的骨炭、粘土、长石和石英为基本原料,经过高温素烧和低温釉烧两次,烧制而成的一种瓷器。

骨质瓷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区别骨质瓷与其它瓷器之间的本质依据。

一是骨炭含量36%以上(国家标准);二是经过二次烧成而成(素烧,釉烧)。

根据英伦所设的骨瓷标准,含有百分之三十来自动物骨骼中的磷酸三钙,且成品具有透光性,方得称为骨瓷。

而漂亮国的标准则,最少要是设在百分二十五。

骨质瓷发明历程,颇有喜剧色彩。

开始是托马斯·弗莱在制造过程中,偶然掺入动物骨粉。

后经乔西亚·斯波德继续研究而得。

最早其基本配方,是六份骨粉和四分瓷石。

但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五十份骨粉,二十五份瓷石和二十五份粘土。

直至今天,在英伦一直被认为是标准配方。

两百多年来,骨质瓷经过一代代名匠之手,逐渐发展成为世界陶瓷珍品。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