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755章

作者:疯神狂想

彩绘作画前,只能想像大致形状,但不能估量出具体颜色和具体画面。

第1091章 要想穷,就烧红

窑变瓷,可以说成败完全在于一把火。

高温窑变釉成不成功,完全看你手上功夫和施釉的技巧,和釉性掌握的多少,以及施釉的厚薄、先后。

各种技术难关,陈文哲研究的明明白白,但就是这样,他要烧制一些特殊的窑变釉,也需要看运气。

运气这种虚无缥缈的存在,陈文哲不想去碰。

所以,他打算制作一些能够掌握的东西,比如郎窑红、郎窑绿,苹果青釉、苹果绿釉。

这些也是窑变釉瓷器,但是他能够通过把控烧成技术,得到完美的作品。

想要烧制成功这两种最简单的窑变釉瓷器,必须要先回烧制豇豆红瓷器和郎窑红瓷器。

豇豆红是铜红高温釉中的一种,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

因其色调淡雅宜人,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

又因其浅红娇艳似小孩脸蛋、如三月桃花,又被人称为“娃娃脸”、“桃花片”、“美人醉”。

豇豆红釉质都很匀净细腻,含有粉质。

红釉中往往散缀有因烧制时,氧化还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

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为“大红袍”或“正红”,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洁净无瑕。

居中者,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甚是柔和悦目。

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缺陷美”的绿斑苔点,今称作“美人醉”或“美人霁”。

色调再浅些被称为“娃娃面”或“桃花片”,虽不如深者美艳但却有幽雅娇嫩之态。

下品者,或色调更浅,或晦暗浑浊,名为“乳鼠皮”或“榆树皮”。

至于器身呈灰黑不匀的“驴肝、马肺”色,与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一类,则为最次品。

豇豆红无大器,常见为文房用具,如太白尊(水盂)、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

这些器型都算特别,做起来相比碗盘碟要难一些,原来陈文哲也没做过几件。

现在做起来,他还感觉十分新奇。

特别是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这些器型都不多见,他也从来没有做过。

这一次做,速度就慢了,从练泥、到拉胚,之后需要晾晒,再利胚,之后又需要晾晒。

一步步工序下来,只有器胚合格,才能刻花、上釉,最受烧制。

当然,想要苹果绿,必须先会烧豇豆红。

可烧制豇豆红的难度,也很大。

在古代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皇室内廷使用。

这可不是古人不想多烧,而真的困难。

千年难烧一器的豇豆红,这可真不是瞎说的。

甚至在景镇那边,还有“要想穷,就烧红”乃景镇当地的一句民谚,意思就是高温红釉难烧,难烧到能把你烧穷?

若问:陶瓷中最难烧的是什么?当答:高温红釉瓷。

我国高温“铜红”釉瓷器,出现在唐宋年间。

自元代开始创烧单色纯红釉瓷器,成为当时宫廷陈设、观赏、把玩的品种。

但当时烧成的品种都带黑色,烧制技术不太成熟。

到明代才真正烧制成功,明代永乐宣德朝的“宝石红”、清代康熙朝的“豇豆红”、“郎窑红”,釉色鲜艳,独树一帜,备受人们推崇,其中尤以豇豆红最为名贵。

我国的第一件豇豆红,其实是意外的失败作品。

因为窑的温度没有控制好,作品才出现了红豇豆的颜色。

但是这一意外之作,竟然有一种无可比拟的缺陷美。

红的可爱,红的如痴如醉,它已超过了言语所能表达的美丽,反而成为了我国陶瓷史上,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据史料记载,喜爱单色釉的康熙皇帝,极其钟爱豇豆红釉。

但以三百年前的科技水平,并不知道在豇豆红釉生成过程中的铜离子还原规律。

所以,每一次烧制,必须不计成本,不惜代价。

当时都是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像西域红宝石、红珊瑚、玛瑙等珍贵原料配入釉中也在所不惜。

可烧成率仍然很低,即个别变异,是“无心插柳”的偶然现象。

康熙以后,烧制的配方失传。

光绪年间重新烧制的豇豆红,已经不复康熙年御窑的风采,胎体相对更厚重。

光绪以后,配方又再失传。

所以豇豆红整器传世数量极少,历来是收藏家搜猎的目标。

到了现在,民间更有“收藏豇豆红,一辈子都不穷”的说法流传。

上世纪初,大部分的豇豆红瓷器被流散国外,收藏于世界各国著名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

据统计,仅漂亮国大都会博物馆就收藏有100多件,比国内各博物馆藏品的总和还多,而首都博物馆仅有一件整器。

豇豆红没什么大件器传世,兴许是康熙朝的制瓷工匠,考虑到豇豆红釉与玲珑小巧的器物相配,更能彰显其娇丽的美感吧!

常见器形主要有八种,太白尊、菊瓣瓶、柳叶瓶、莱菔尊、凸蟠螭瓶、印泥盒、镗锣洗、苹果尊,一般不超过24厘米高。

康熙时期,JDZ窑所烧造的霁红釉、豇豆红釉和郎窑红釉瓷器,宛如高温铜红釉瓷器中的三朵奇葩。

如果说郎窑红釉瓷器,带给人的是艳丽的釉色耀人眼目,霁红釉瓷器带给人的是深沉稳定的美感,那么豇豆红釉瓷器则以其曼妙神奇的色彩,让人倍感赏心悦目。

对于这种顶级瓷器,第一次仿制,陈文哲肯定要仿制全部器型,幸亏这种瓷器也不过八种经典器型,制作起来并不太麻烦。

至于烧制之后,能不能成功,其实相比古人,陈文哲的优势就太大了。

控铜,也就是使用适量的铜元素,就可以得到完美的豇豆红瓷器。

这一点古人不懂,但是陈文哲却是太懂了。

他已经烧制过太多铜红釉瓷器,就连更加难以控制的青花釉里红,他都能烧制成功,就不要说单色釉的铜红釉了。

而就算这样,陈文哲也是在做了一批简单器型的豇豆红瓷器,并且试烧成功之后,才开始真正仿制一些精品。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古今使用的原材料不同,陈文哲一定要小心。

这样操作,万一原材料出现问题,烧制失败,他浪费的功夫也不多。

第1092章 独特无款官窑器

历史上,豇豆红这种瓷器的制作时间短,所以传世数量极少,历来是收藏家搜猎的目标。

津城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其釉色红绿相间,呈现出桃花春浓般的奇趣。

正如清人洪北江诗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传世的豇豆红以小件居多,一般其器底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官窑款,主要是康熙宫廷所用的文房用具。

雍正时虽有少量烧制,但釉色灰暗。

雍正后,就已很难见到了。

比较出名的豇豆红瓷器,除了先前的康熙太白尊,还有就是一件笔洗。

那件豇豆红釉洗,也是清康熙时期的,高3.9cm,口径8.2cm,足径7.5cm。

最近做汝窑笔洗不少,现在再制作一件康熙豇豆红笔洗,对于陈文哲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只不过,在施釉的时候,需要注意。

这件笔洗敛口,圈足。

里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有绿色苔点。

足底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因为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用还原焰烧成,所以在清康熙时期,豇豆红瓷器也是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

其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但是,这是基本色。

制作出豇豆红器胚之后,入窑烧制的结果,却不尽相同。

先前就提到过,豇豆红瓷器烧制成功之后,其成品有高下之分。

这个高下之分就是用颜色来分辨,由于受烧成气氛的影响,豇豆红釉色千变万化。

最终烧制出来之后,效果或好或坏。

好或者坏,肯定是以漂不漂亮来区分。

所以说,豇豆红釉很难把控,它真的是出窑万彩,真是千变万化。

如果是像好的方向变化,一般有好几种情况。

或在朦朦的粉红色中,有深红色的密集斑点;

或深红色逐渐晕散为浅红色;

或是局部微泛浅黄或浅绿色;

还有的在深浅绿色当中泛出红晕,表现出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的意趣。

这些变化,全部是由于釉料组成特性,及釉料粘度变化不同,等一系列因素影响而造成的。

只要把握住这一点,最终烧制出来的成品,虽然颜色还是有高下之分,但是想来太次的不会有。

毕竟陈文哲有经验,他肯定要避免出现灰黑不匀的“驴肝、马肺”色,而尽可能的烧制出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洁净无瑕,红似朝霞一般的红。

而这一切的根本,是因为红釉瓷器之中含有适量的铜。

这个适量,就是关键所在。

陈文哲清楚的知道,要想成功烧制出好的豇豆红瓷器,配制的釉料,含铜量一定要在0.3%—0.5%。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