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699章

作者:疯神狂想

因此,余下的“7501瓷”得以保留下来,暂时存放在研究所。

1978年,一位领导再次来到研究所时,提出希望研究所为伪二代同志制作一批专用瓷后,研究所才将库存的“7501瓷”作为锋专瓷,补缺的同时,再增加一些新东西。

因此,在接受任务的3个月内,就将需要的锋专瓷生产任务完成。

后来,许多不知情的人,将华专瓷称为“7801瓷”。

而陈文哲先前明显也是其中之一,他也以为“7801瓷”和“7501瓷”是不同的。

没想到,看到最后,居然发现,它们还真就是不同的。

这也是没办法,虽然品质上“7801瓷”就是“7501瓷”,仅仅是补充了两样新的瓷品。

但是,两个批次的作品,毕竟其主人是不同的,再说,后来制造瓷器的人,也有所不同。

还有,当时烧制“7501瓷”的时候,一批不合格的瓷胎,这个时候就因为任务时间太短,就再次启用。

当时也许看不出多少差别,但是后来就不行了,因为有人会拿后来出库的一批,跟第一批次的作品相比较。

比较的结果呢?不用多说!

第1008章 盛名之下无虚士

比较之后,结果是很明显的,七五零一和七八零一的品质是一样的吗?

世人看的清清楚楚,所以爆出的伤害,还是很大的。

就算是两批瓷器,确实是出自同一张图纸,甚至是同一批次同一窑口,可它们确实是不同的。

不管现在的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再怎么吆喝,这两批次的瓷器,品质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说回制瓷工艺,在历史上,很多时代都有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一些小习惯!

种种原因,造成了两批瓷器的差距,或者说是轻微区别。

这也许就是匠人的习惯,也许就是一个时期的缩影,反正就是有着这种不同。

毛瓷、锋瓷什么的,武三带来的两个老人不清楚,但是他们了解欧洲定制瓷。

眼前的果蝠纹大盘,其上的桃子绘制的就很好。

陈文哲连这种细节,都把握的很好,实在是让两个老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但是,该有的鉴定程序,还是得有。

只不过到了此时,他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盛名之下无虚士。

“陈老板有师承吗?”一边看着两位老人鉴定瓷器,武三一边询问道。

想到刚才想到的各种用在毛瓷上的技艺,陈文哲感觉自己有必要有师承吗?

还真有必要,他的老师太多,都躲在历史长河之中。

而只有看到他们的作品,陈文哲才能找到这位老师。

他确实有很多老师,所以陈文哲微笑着道:“自然是有的,只不过我是师法前人,我要是说,只要看到过的瓷器,经过慢慢的揣摩,我都能够仿制出来,不知道你会不会信?”

别人行不信不要紧,反正陈文哲是信的。

如果不能看到前人的经验,他哪里会知道,除了水点桃花,居然还有水点梅花?

既然有了水点梅花,那是不是可以做水点杏花?

这就是他学习快速的一个愿意,随便一句话,就可以让他想到很多技术,并且快速实现。

当然,这也是他野路子出身的弱点,没有系统性的接受教育,也没有一个从头开始教授他的师傅,很多基础的东西,他居然不知道。

武三还没有说话,一名老人就开口道:“信,你要说你的一身本事是天授,我都相信,你这么年轻,还这么有本事,实在是太厉害了,比如这款识,我认识不少专业人士,他们都写不到这种程度。”

看着中规中矩的款识,两个老人也只能无奈叹息。

让他们难受的就是这一点,明知道是仿品,就是眼前的年轻人仿制的东西。

而且仿制的时间不长,最多半个月,可他们就是看不出任何破绽,这就让人太难受了。

虽然按照收货方的处境来说,他们应该高兴,但是看到这种极致的高仿,他们却很心寒。

如果陈文哲放开手做仿古瓷,不管做什么品种,他们都看不出来吧?

他们也不是只卖瓷器,也是会收购瓷器的,万一要是落在陈文哲的手中,那怎么办?

想一想,看到一件瓷器,要价居然只有真品的一半,甚至更少,你会不会心动?

本来以为是捡漏,结果用不了多少时间,市场上就突然冒出大批相同的品种,那时你会不会很绝望?

这样的事情,古玩市场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出一次。

原来他们是操盘方,可是此时遇到了陈文哲,他们的信心不太足了。

因为他们害怕陈文哲也想操盘,到时候他们肯定也是傻眼的那一批人。

武二就是有着这种心思,所以他从来都没有放弃,通过陈文哲这条渠道,购买一些仿古瓷。

就算是陈文哲躲在了南越,他也安排人上门来,还用一件真正的国宝,勾引他。

为的什么?还不是为了避免掉进陈文哲的大坑?

他是真害怕,突然有一天陈文哲开始觉醒,把他们的买卖抢了。

“陈老板这么年轻,居然能仿制出这么标准的清宫器型,不容易啊!”

两名老头都很感慨,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难道就只能死在沙滩上?

这时武三也开口道:“陈老板能说说,到底是怎么学的吗?”

制瓷工艺什么的,武三不感兴趣,因为他也听不懂,更不想学。

但是,看一看前人制作的瓷器,自己也就会烧了?

你能看得出人家是怎么塑造的瓷器造型,难道还能看出釉料配方吗?

瓷土呢?怎么配比也能看得出来?

釉料呢?什么颜色是个人都能认出来,但是,见到了你就能烧出来?想什么好事呢!

别的他不懂,他就知道,最近他们集团从陈文哲的公司,卖了大批的原材料,而且贼费钱!

他原来还真不知道,瓷石、釉料,居然那么值钱。

谁能想到,一些青花料,其价格居然是可以上亿的!

没办法,他们需要,而且从别的地方还买不到。

人家陈文哲卖给他,还是给了很大的面子。

这生意做的,是真让他眼热。

卖给你材料,还是看得起你。

这生意做的好像整个颠倒了,他们出钱的居然成了孙子,这去找谁说理?

“还是很好学的,看看造型,在研究一下器胎的颜色、质地,釉料多调配几次,最后多烧制几窑,摸索着就做出来了。”陈文哲一边想一边道。

他记得没错的话,从古至今,瓷器一直是这么发展的。

历朝历代,所有瓷器匠人,都是这么摸索着,不断做出更加精美的瓷器,他也不能例外。

只不过,他跨过了摸索的阶段,直接要结果。

“这么简单?”很明显,武三不相信,如果瓷器这么容易制作,哪还有陈文哲什么事?

“真没有什么难度,比如这批定制瓷,你都给了照片,我做起来还难吗?大不了我就按照清宫档案记载的来就行!”

陈文哲在这一点上,说的是真的,会做这些定制瓷,真没有什么得意的。

说的简单了点,但是他也不算完全骗人。

看过回溯的画面,不就等于看过了清宫档案?

还是真实的影像档案,在这一点上,就算是景镇那边的师徒传承,也不如他有优势。

毕竟景镇那边传承的时间太长,再加上一些劣性根,比如留一手什么的,那么长时间传承下来,很多技艺就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第1009章 一点都不带心虚的

陈文哲跟武三吹牛,旁边两个老人就只能听着。

他们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就只能根据陈文哲的提议,认真比对瓷器的款识。

款识,特别是宫廷官窑器的款识,每一款,都有档案记载。

这一点陈文哲也不算是提醒他们,因为只要是懂行的,都知道,而且能看一眼就知道跟真品有什么区别。

如果是新手,也许还要专门找出清宫档案之中的款识,一一比对。

但是对于这些老手,就不用这么麻烦,他们能把所有官窑的款识,全部印在脑子里,如影随形,达到这样的程度之后,就能一眼就看出仿品的不足。

当然,清宫档案之中,不止是记载款识的式样,还有其他。

所以说,对于清代粉彩瓷器的鉴定,清宫造办处档案极为重要。

古代人烧制瓷器是认真的,他们认真的超乎现代人的想象。

比如制作一件瓷器,古代匠人可不是如同陈文哲一样,想起什么做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

他们都是做的定制瓷,从设计、模具到工艺,都是事先设计好了的。

所以,款识,图案,文字皆有定式,如果你现在在市场上看到不符合定式的东西,极有可能就是新仿品。

对款识的研究,对于清代官窑极为重要。

乾隆粉彩官窑瓷器大多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六字款,少数书“乾隆年制”篆书四字款。

民窑粉彩器亦有书六字款和四字篆书款的,但款识书写极不工整。

这些仿制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熟练,字体写的好就可以。

陈文哲虽然不是专业写款的,但是他要认真起来,肯定不是一些专门写款人可以比拟的。

专精一行,虽然很重要,也很容易做的更好。

但是,这样也限制了眼光、格局,甚至是手法!

要知道,古代的制瓷匠人,可没有专业写款的,他们都是从头做到尾。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