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679章

作者:疯神狂想

被南越人认同,获得的好处自然不小。

而收藏的意义,就是要用来分享学习传播,许煌也不吝地对外分享他这些年来的研究与收藏心得。

只要是有意义的事情,他都会配合,甚至还会抽出时间耐心地解说、分享。

如果是听别人说,陈文哲还不信这人这么伟大,但是通过回溯,陈文哲却是信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收藏家。

一边感慨,一边跳过一些收藏捡漏的小故事,省的继续羡慕嫉妒恨。

陈文哲锁定一些收藏失败案例,也就是那种用一脸遗憾的语气,说出来的极大遗憾,这才是陈文哲的机会。

其实这样的机会还有不少,而最受陈文哲看中的,就是相关圣旨的一次。

其实事情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有一次许煌在乡间,发现一家有收藏南越皇帝圣旨的家庭。

他找上门去询问收购事宜,却被临时反悔。

原来这个圣旨,曾经拯救过家族的性命。

越战时,南朝国派遣军在乡间要剿越红党,被误认为是越红的这家人,拿出了汉文的圣旨,证明自己不是红党,是南越旧王朝的人。

当时还能读懂汉文的南朝国士兵,看到这是皇帝的圣旨,就机缘巧合地放过了这家人。

如此有故事的文物,只要了解的都想要,可惜人家不想卖。

但那是原来,三十年前和现在是不同的。

原来其家族的老人,感觉圣旨救了他们全家一命,自然不想卖。

但是,到了改革开放的现在,跟国内一样,这个的时代南越人民也开始一切向钱看了,自然就想要高价出手这份圣旨。

陈文哲找人过去谈了谈,还真谈了下来,就是价格有点贵。

一切等待,都是有价值的。

来人是一名标准南越人面貌的男子,身材不高,一脸黝黑。

不过还真不能以貌取人,这男子说的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当陈文哲看到一幅黄色的纸张之时,立即启动了回溯。

第977章 圣旨扎堆

人家普通话说的那么好,肯定是认识上面的字的。

快速浏览了一下这东西的历史,陈文哲就知道这是一份真实的圣旨,它长130厘米,宽65厘米。

由于早就做过功课,陈文哲知道这是一份诏书。

古代皇帝诏告天下、封赠官员、敕谕外藩及处理军国大事,所颁布的文书,统称为诏令文书,民间俗称为圣旨。

由于拟旨承宣的机构与功能各有不同,名称极多,如诏书、诰命、敕命、敕谕、金榜、册、书、符、檄文等。

诏书与诰命,就是极重要的诏令文书。

而在南越古代是实行内帝制度,这一圣旨制度,也学习得一模一样。

这份南越圣旨,延袭华夏形制,全用汉文,所不同的是尺寸比国内的宽、短,质地为纸制,双面用金银粉绘制出精美的龙、云、吉祥图案。

背面则呈现出华夏的青龙、朱雀、玄武,只是把白虎改成麒麟。

其圣旨上的国印玉玺,均由中国皇帝赐“敕命之宝”一方。

南越由于佛教的传入也反映在圣旨方面,对神灵的推崇流露在每道圣旨的字里行间。

在南越古代王朝,凡国家重大事件或隆重庆典,如皇帝登基、大婚、亲政、宾天、入承大统、维新、立宪、重大灾变等,都要由皇帝颁布诏书,诏告天下。

诏书的拟写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句必然是“承天兴运,皇帝制曰”,结尾语为“布告天下,咸使闻知”,中间则叙述诏告天下事件内容。

这份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富丽堂皇。

圣旨之上还有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

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圣旨的长度历代并没有硬性规定:长的可达500厘米,短的约为200厘米,宽度一般约33厘米,上面印有皇帝的玺印。

仔细看了看内容,陈文哲发现,这好像是一幅南越皇帝册封王妃用的诏书。

开头是皇帝若曰,收尾也对,这肯定不是普通东西。

可惜,这不是国内皇帝敕封南越伪王的圣旨,要不然就有意思了。

“这一件确实是圣旨,我给你三点六亿!”

看好了东西,陈文哲直接出价,他也没有玩虚的,直接出价十万人民币!

这是说好的价格,只要东西对,不管大小,每份就是十万块,要不然还真不能吸引人自动送上门。

圣旨这东西的价值,也要看是谁颁发的,还有其内记录的内容。

这一件很显然不是多么重要,毕竟只是册封王妃的诏书,如果是册封皇后,那价值还要更高一些。

来人也知道他拿来东西的价值,也知道陈文哲会出个高价,所以在听到能有三点六亿盾之后,也是满脸惊喜。

双方都乐意,交易自然就顺利。

只不过,这一次陈文哲的运气,好像还没有用完。

在他支付了三点六亿南越盾给对方之后,对方转头就拿过来了一个包,并且从里面掏出来了不少折页。

看到这种情况,陈文哲就是一愣,他现在也可以遇到宝物扎堆的情况?要知道现在可不是三十年前了。

“当年我家的那份圣旨没有卖,现在我们自然也不会卖,这一份圣旨是后来我们收的,随带着还收了这么多奏折!”

陈文哲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怪不得当年弯弯那位没有买到,他却稍微询问,就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原来是人家根本就没有想着卖出家传的宝贝,而是后来也做了这一行的买卖。

既然知道圣旨值钱,那么家庭条件好一些之后,作为本地人,长时间收购这东西,有所收获太正常了。

再说,这东西在这个国家,好像真的不少。

这一阵子陈文哲也没闲着,虽然宝物没有收到多少,但是一些相关信息,却是了解了个透彻。

还是弯弯那边,有一位茶农早期在南越经商,因缘际会买得一批遗落在民间的,用中文繁体字书写的明清皇帝年代的奏折、圣旨等珍贵近代历史文物。

这位茶农私下请专家鉴定后,确定这是无价的“国宝”。

最近南越汉南研究院,曾透过渠道有意买回,但没有达成目的。

不得不说,生对了时间,有点收获还真是很容易。

就比如这位茶农,他只不过是十多年前,到南越卖冻顶乌龙茶时,无意间在旧书摊买到的东西,哪能想到都是南越国宝呢?

只是一次,他就买到了两本中文的清朝“奏折”。

随后他在朋友的协助下,先后在民间陆续搜集买到皇帝的诏、告、敕、谕等大大小小圣旨一百多件,另有奏折五十四件。

这些东西,全都被他携回珍藏。

由于茶事忙录,他最近才委请历史专家鉴定,专家确认这些物品为“正品”。

南越在被法军侵占前,是华夏历史上的附属国,期间十三位皇帝所下的圣旨诏书,都以中文记载。

越战后流落民间,而越人经济困窘,且对于中文根本毫无认知与感觉,因此不晓得珍惜而变卖。

刚才一份圣旨,陈文哲出价十万,就是以这位当年购买圣旨的价格购买的。

当年那位茶农大约花了上千万元,买得这些古文物。

平均一件也就六七万,毕竟一百五六十件,才花费了上千万元。

但是,当年的一千万和现在没法比,如果加上通货膨胀,十万一件,这些圣旨的价格肯定不算高。

只不过,如果所有东西都按照十万来计算的话,这位南越人就赚大了。

看着这些折页,里面有朱批,这肯定是奏折。

皇帝除了圣旨以外就是朱批,这些朱批都是皇帝回复大臣奏折的意见。

奏折是高级官员向皇帝报告事务的一种文书,南越模仿明清皇帝制度而来,初期只是赋予某些特定大臣有密奏之权,经皇帝硃批后发还原奏人。

后来皇帝扩大了奏折的使用范围,定下回缴制度,即经皇帝御批的奏折,一律回缴宫中储存,大臣不得私藏,其后历朝相沿,遂成定制。

机密院设置后,凡经皇帝硃批的奏折,必先交至机密院,抄录副本存查,称为“奏折录副”。

第978章 意外惊喜

就是因为知道,南越这边也有着官方回缴这种制度,才会让这些朱批奏折,每次都是扎堆出现,要不然就很可能是大规模制作的赝品!

可惜,也正是犹豫这种回缴制度,让南越这边的圣旨保存的比较好,就算现在流失到了民间,也都是会扎堆出现,这就让这些南越圣旨的价格,始终上不去。

如果这是在国内,一下子出现几幅圣旨,加上一大堆朱批奏折,那还不直接上头条?

通过回溯,陈文哲知道这些奏折都是真品。

当然,这些奏折也不是抄录的副本,因为上面有着朱批。

还有,这些奏折都保存的十分完好,看样子当年他收购的时候,也是挑选好的买下。

对于这种品相完好的东西,陈文哲自然是很喜欢。

“一份十万,我说话算话!”

查了查数,居然有着十三份朱批奏折,陈文哲还真是有点惊喜。

一百三十万人民币,换算成南越盾数字就太大了,陈文哲能看的出来,这位十分惊喜。

当双方交易完成,陈文哲都准备站起来送客了,就见这位南越男子又冲包里抽出了一只木盒。

陈文哲还真没想到,他家里还真有货。

不用仔细看,陈文哲就知道这木盒里装的肯定是圣旨。

果然,打开之后,里面是两份圣旨。

这两份“圣旨”共2件一套,第一件是嗣德陆年(1853年)阮朝翼宗英皇帝“圣旨”1张。

事为“敕威灵郎尊神原赠奋力建功明道彰灵昭绩上等神,护国庇民稔着灵应,肆今丕膺,耿命缅念神庥可加赠奋力建功明道彰灵昭绩卓伟上等神,仍准丹凤县荻苇洲依旧奉事,神其相佑,保我黎民,钦哉”。

钤有“敕命之宝”,背面烫银印有“麟、凤、龟、龙”四灵图。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