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243章

作者:疯神狂想

明朝景泰年间,即1450年至1456年,工匠发现一种深蓝色的蓝釉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称“景泰蓝”。

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

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完成,所以也称作掐丝珐琅。

景泰蓝是掐丝珐琅,但是,并不是所有掐丝珐琅工艺作品,都可以被称作景泰蓝。

珐琅器也是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

除有掐丝珐琅器外,根据其在金属加工工艺和珐琅釉料具体处理方法上的不同,还有画珐琅器,透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等多个品种。

这一件显然不是景泰蓝,只能说他是掐丝珐琅云龙纹大盖罐。

其实,掐丝珐琅和景泰蓝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以现在陈文哲的作弊手段,他几乎是一看就知道。

首先是胎不同,珐琅彩可以用于铜胎上,也可以用于瓷胎上。

景泰蓝还有银胎,金胎等;

所有的景泰蓝都可以叫珐琅彩,但是不能反过来把珐琅彩叫景泰蓝。

再就是工艺不同,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

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完成,所以也称作掐丝珐琅。

“知道什么是景泰蓝了吧?景泰蓝,景泰时期的发明,而宣德要早于景泰,宣德朝的时候,景泰还没出世呢,哪来的景泰蓝?”

“哈哈,小姑娘还真厉害,这件大罐可不是只有蓝釉,它还真不是景泰蓝。”旁边一位老人,笑呵呵的道。

本来看完了热闹,陈文哲都要想走了,毕竟他还要守摊。

但是,后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小姑娘引到了那只大罐之上。

这时陈文哲才发现,这么漂亮的一只大罐,他居然没有注意到,真是不应该啊!

实在是这一个摊位之上,所有的景泰蓝都很漂亮。

所以,那一件又大又重的盖罐,就不算太显眼了。

随便扫了一眼,不得不说,景泰蓝是真漂亮,怪不得稍微出点事情,就能引来那么多人围观。

既然遇到了好东西,陈文哲自然要留下来细看。

如果小姑娘不买,那他可就要下手了。

这些景泰蓝虽然差不多都是现代仿品,但是,这种工艺可不简单。

这种东西跟转心瓶一样,只要制作出来,就是好东西。

停了一会儿,陈文哲发现,小姑娘还是有点本事的,要不然,她也不会十分痛快的,从他的摊位上买了青釉瓷牌。

而且她还十分痛快的从这家的摊位上,买了一只价值两千七百块的铜胎掐丝珐琅瓶。

只不过,有些地方她也说错了。

景泰蓝可不是只有蓝色,只是初期是蓝色。

再说,景泰蓝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刚从火中取出的景泰蓝,颜色基本呈黑色,待其冷却后,才显现出五彩缤纷的样貌。

这项工艺始于明代景泰,后来已变为一种工艺的名称,而不是颜色的名称。

景泰为宣德之子,宣德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认识极详,且嗜之极深,只是对于铸炼方面,宣德已到达绝顶。

没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颜色方面另别辟蹊径,以图出奇制胜,终于有景泰蓝的创制。

小姑娘走了,不少看热闹的人也走了,可陈文哲没有走。

他慢慢的走到了摊位跟前,用手一摸那只大盖罐。

手感真的不错,特别是其上那釉料,摸着就不同凡响。

第341章 老如新,必是宝!

只是这么一摸,陈文哲心理就有底了。

至于是不是动用隋侯之珠,催动金光八卦来看看这件东西的历史,陈文哲还需要好好思量思量。

睡了两夜一天的教训,还历历在目。

加上差点被人认为是二百五,也跟他精神恍惚有关。

他现在可不想随意使用能力了,最起码也要等他休息好了再用。

当然,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只不过要看值不值得。

“小哥也喜欢景泰蓝?”看到陈文哲一脸痴迷的看着那只大盖罐,摊主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喜欢,可以仔细看看吧?如果没有问题,这东西我就要了。”

陈文哲没有抬头,他还在看着这件东西。

只有靠近了才会发现,这只大罐是真的大,这算是他见到过,摸到过最大的一件器物。

“肯定没问题,对了,先说好,这东西就卖三万一千二,一分钱都不能让。”

“行,我先看看。”

之所以表现的这么明显,不就是因为价格早就定下了吗?

看着这只大明宣德年制的掐丝珐琅云龙纹大盖罐,陈文哲有点惊叹。

这东西好像不是现代工艺品,仔细看看,再轻轻的敲了几下,发现内部的铜胎,好像也不简单。

最起码这是使用的紫铜胎,而且胎体厚重,再有就是釉料也很不简单,最起码其上的宝石光,就不是普通釉料能够散发出来的。

摸着釉料,看着铜胎,陈文哲陷入了沉思,这东西如果到代,那绝对是一件重器。

仔细想了一下,陈文哲的铜器制作传承,再次启动。

不管是景泰蓝,还是之前的掐丝珐琅器,他都在传承之中学过,只不过也是基础级水平。

景泰蓝最出名的恐怕还是在清代,到清朝乾隆时期又开始烧制,且品类多,成绩好。

那时,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后出品物绝不逊色。

现今虽有康雍的器物出现,然而,细细考究竟与乾隆所制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是乾隆所制,刻康雍年款,却不是康雍制作的。

大体上说,明代的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

这一件的蓝,好像不是宝石蓝,而是青金石?

还有其上的金色,这是镀金!

其实,只是一上手,陈文哲就大体确定了,这是一件真品。

因为什么这么确定?毕竟陈文哲也没上手段。

其实很简单,就是其上的预料和镀金,镀金就不说了,这东西上面使用的是纯金。

至于釉料,就是因为上面的各种颜色,比如宝石红的红釉,还有蓝的如同海水一样的蓝釉,这些都很不简单。

稍微退后了几步,整体打量这只大罐!

这只龙纹盖罐高60多厘米,腹径也差不多有五六十厘米,口沿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窄边款。

刚才陈文哲好像还在腹内,看到有“御用监造”四字。

这只大盖罐外观晶莹润泽,色彩鲜艳夺目。

造型呈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宝珠钮盖。

通体装饰云龙纹,龙纹凶猛,五爪如风车旋转,双目圆睁,张口露齿,翱翔于天地之间,给人以天下唯我独尊的磅礴气势。

整件器物色彩鲜艳夺目,红彩浓重深沉,再配以大面积的黄彩,使得蓝彩反而不再明显。

此外还使用了极为罕见的黑彩,有厚重之感。

器物上的款识,表明此罐制作于宣德年间,是明代宫廷的御用之物。

宣德早于景泰,自然不能说这是景泰蓝。

这种工艺是在南宋晚期,从中东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宋代称为“大食窑器”。

公元1352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率领蒙古大军远征阿拉伯帝国,俘虏了阿拉伯帝国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

这些工匠被带回蒙古草原,为蒙古贵族生产日用器具,于是曾经在阿拉伯帝国境内,流行的铜胎掐丝珐琅器,也得以大规模生产,并且在蒙古贵族中盛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铜胎掐丝珐琅器这种舶来品,很快就融合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发展演变出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并且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集绘画、工艺、雕刻、镶嵌、熔炼、冶金、镀金等技艺于一体,以典雅的造型、繁复的纹饰、清丽的色彩而闻名于世。

所以,只要动动手,陈文哲很可能会学到很多技艺,掐丝珐琅工艺就不说了,他还能顺便深入学习一下绘画、雕刻。

绘画肯定会学到云龙纹,而这云龙纹的绘画技术,他可是大师级的。

熔炼和冶金,他在获得铜器制作的技术的时候,也接受过传承,这一次也可以顺便加深一下。

新学到的技术,好像就只有镶嵌和镀金了。

不过,这只大盖罐还涉及到了宝烧技术的釉料调配。

金釉、蓝釉、黑釉、红釉四色釉料配方,也肯定会被他学到。

而学到了这么多明代的釉料配方,他以后是不是也可以弄一下成化斗彩?

学到的东西越多,越是能够触类旁通,甚至是融会贯通。

此时,陈文哲正在做思想斗争,他是直接启动自主传承好呢?还是先用一下回溯技能好?

回溯一下,查看一下这件东西的历史,特别是整个制作过程。

这就好像是看教程、讲故事,这种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看到别人都看不到的秘密,是一种怎么样的舒爽?

现在再看这件铜胎掐丝珐琅云龙纹大盖罐,陈文哲是越看越满意。

这东西要是真的,恐怕就算是送入故宫博物馆,也可以当做镇馆之宝来对待。

老如新,必是宝!

这话说得就是,如果一件老东西,看着很新,那它必然是宝贝。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