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352章

作者:疯神狂想

在下层中为化妆品区,其中有凹槽9个。

每个槽内都有小奁,奁内的化妆品包括胭脂、粉扑、梳子、篦子、针衣等。

首先是角梳,这个容易辨认,因为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

在一号墓中,出土了梳篦三套。

其材质有角质也有木质的,形状多为马蹄形,都是盛放在同为马蹄形的小奁中。

通过研究发展,汉代人很讲究,角质梳子与木质梳子是分开用的,木质梳子可以梳湿头发,而角质梳子可以梳理干头发。

不知道这一点现代人有几个知道的?又有几个能够有这个讲究的?

现代就算是贫民之家,都可以买一些牛角梳,这个可是用来梳理干头发的,一定要记住了。

当然,塑料梳子就无所谓了,跟牛角梳差不多,不讲究的怎么用都可以。

这种古代的梳妆盒之内,或者说是收纳盒之内,除了梳子,最容易辨认的就是铜镜。

辛追夫人墓中出土的三面镜子,一面为角质镜,另外两面为铜镜。

其中的龙纹铜镜直径长19.5厘米,被单独放置在盛装器皿中。

这面镜子镜面光滑平整,清洗后仍能反射人像。

背面则是由龙纹与云纹雕成的图案,并在纽上安装两条绛丝带,应该是古人当作修饰所用。

再就是针衣,小奁中还有一件别致的“针衣”。

它可不是一件针织的衣服,而是针线的“衣服”,用来放置针线。

这个只要是稍微了解,也可以辨认出来。

该“针衣”长16cm,宽8.8cm,为细竹子编成的帘状。

两面有绮罗相盖,腰上一丝带,一为白缘,一为赤缘。

两方可以对折,属于极为精致的生活器物,用于缝补衣物美化贵族的装束。

再之后的东西,就不容易辨认了,比如棕茀。

墓中出土的棕茀是由棕丝捆扎而成,其大致状态有些像我们生活中的毛刷。

用来捆束棕茀的柄部是用黑漆髹成的,并环绕数圈红色螺纹。

棕茀的用途一直存在争议,有专家认为它是用来修饰鬓发的毛刷。

而另一部分专家则认为,它是用来蘸头油刷头发的,类似于现代人的发蜡。

最后是角质镊,别以为镊子是现代人才发明的,早在2000年前,古人就已经发明了精致的镊子。

墓中所出土的镊子为角质,全长约为19.9cm,镊子头为尖锥形,另一头为随意安装拆卸的镊片,属于锥镊两用器材。

锥部与镊子相连处,还被工匠特意雕制成鸟头,并刻着几何形图案,展现了辛追夫人精致典雅的贵族生活。

辛追夫人墓中出土如此多的“化妆品”,足可见这位老夫人的优越生活。

第1942章 历年考古发现中罕见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女人爱美的天性一直存在。

想来辛追夫人年轻时也是一个美人胚子,她只是想在容颜老去时,用这些精致的化妆工具,让自己的青春流逝的慢一些。

可她却怎么也想不到,在自己死后的两千年,她留下的“双层九子奁”,还能为我们展现汉朝的时候,女子是如何让自己“牡丹如面,柳如眉”的,想来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当然,这些东西,只是古代漆木器中的一种。

漆器的制作工艺与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源于新石器时代绵延至汉代的漆工艺。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经历了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时代、“受天有天命”等级森严的青铜时代。

之后就是儒道互补的先秦理性时代、荆楚浪漫时代和承上启下的秦汉时期。

最具代表性的南湖西汉王侯高等级贵族墓中,漆器制作工艺和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变异也很明显。

首先是胎质制作的变化,南湖地区的考古资料表明,汉初漆器胎质及制作,在继承先秦时期漆器工艺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改进。

其一,木胎制作沿用前代斫、雕、挖、凿制成器的方法,并加以改进,较多地运用轮制成器的方法。

如马王堆汉墓漆器盘、盂等圆形器底部中央有小孔,是轮制留下的痕迹。

其二,少部分为竹胎。

如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竹胎髹画勺,系以竹节为斗底,削长竹片为勺柄,接榫处用竹钉与斗相联结,外髹漆。

其三,薄木片卷成筒木钉榫卯而成,其制法比战国楚墓漆器更为精美。

其四,楚墓中昙花一现的夹纻胎漆器,到汉初才崭露锋芒。

从咸嘉湖象鼻嘴1号汉墓、砂子塘1号汉墓、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夹纻胎漆器看,其制法与战国时期相似。

都是先做内胎,后用麻布或帛若干层上漆糊裱,等干后去掉内胎模,故称“脱胎”。

这时出现了在夹纻胎漆器上锥画花纹,和镶嵌金银的新工艺。

如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漆布小卮”,为锥画纹漆卮。

漆卮的纽、耳上镶有鎏金铜环。

即《盐铁论》所云的“银口黄耳”,为汉初十分珍贵的器物。

再就是装饰工艺的传承与变异,汉初漆器的装饰工艺十分精美,在继承先秦漆器装饰技艺的基础上,出现许多新工艺。

在继承传统漆绘艺术之后,还能推陈出新。

马王堆汉墓漆器上的漆绘,用生漆制成半透明漆液并拌入各种颜料,绘描于器物上。

1号墓猫纹盘和凤鸟纹盒,用此方法绘制而成。

当时画师运用三足鼎立的构图方法,使三凤、三猫组合成优美的平衡式纹样。

其间绘以云纹,使其达到对称中有变化的艺术效果。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都喜欢什么?喜欢猫?喜欢游戏?喜欢豆豉?

其实从这些漆器之上,就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马王堆先后发掘的三座西汉墓中,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

里面造型浑厚的漆器,装饰雅致,沉埋千年,仍光亮如新。

器身上不仅可见“君幸食”、“君幸酒”、“一升半升”等墨书文字。

更辅以精美无比的云气、凤鸟、神仙、怪兽等花纹,图案生动,颜色艳丽。

伴随着各类动植物、食品、酒类被发现,结合遣册中所载煮、蒸、烤、炸等烹饪手法,共同呈现出汉初贵族的家族食谱。

他们的饮食结构之丰富,烹饪方式之多样,至今看来仍令人惊叹不已。

所以,不可否认,汉代古人肯定是喜欢吃的,特别是那个时期的贵族。

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湖沙东郊马王堆乡,发掘了三座汉墓,经考证为西汉轪侯家族墓地。

出土的3000多件琳琅满目的随葬物品中,制作精美的漆器、纺织品及保存完好的古尸等尤其令人惊叹。

而700多件亮丽如新的漆器,其数量之庞大、种类之繁复、工艺之精湛、保存之完好,也是历年考古发现中罕见的。

这些漆器多为盛食器,其中30件最为精美的,就有之前提到的“君幸食”狸猫纹漆食盘。

这件“君幸食”狸猫纹漆食盘十分独特,那么这件食盘到底独特在哪里?

这些漆食盘的形制相同,纹饰相似。

从形制上看,它们尺寸略大,宽沿、敞口、浅弧腹、平底。

一般口径为28.5厘米、高6厘米。通体髹黑漆,盘内外有文字,盘内为“君幸食”,盘外底为“九升”、“轪侯家”。

盘外绘有云纹,盘内绘有卷云纹、狸猫纹、龟纹等。

这些纹饰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狸猫纹,也是这些漆食盘的独特之处。

基本上每只漆盘内壁底部的中心,都画有一只狸猫,仅有1件画的是一只乌龟。

狸猫用朱漆单线勾勒,内涂灰绿色漆,用朱色绘眼、耳、胡须、爪、尾花纹。

猫两眼圆睁,竖耳长尾,身上装饰有点纹。

盘腹部用朱、灰绿两种颜色漆绘连续卷云纹,卷云纹之间等距离装饰有三只狸猫纹。

只有极少数的不同情况,偶见内腹壁画等距离画两只狸猫与一只乌龟、两只狸猫与一只青蛙、一只狸猫与两只老鼠。

所有漆食盘上所画的狸猫共有100多只,它们或两耳竖立,蹲踞呈虎状;

或独耳上扬,匍匐前行……

它们形象生动,无一雷同。

工匠创作得十分有新意,此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件漆食奁、1件锥画妆奁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狸猫纹。

可以说,这座古墓之中出土的器具之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狸猫纹。

那么狸猫到底是怎样一种动物呢?

提到狸猫,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但是狸猫到底是怎样一种动物呢?

《辞海》中有最权威的解释,解答了我们的疑问。

“动物名。哺乳纲,食肉目,猫科。趾底有脂肪质肉垫,因而行走无声。性驯良。行动敏捷,善跳跃。喜捕食鼠类,有时亦食蛙、蛇等。品种很多。”

这里应该是特指被驯化的猫。

然而,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汉代许慎著《说文解字》中,也有关于“猫”字形、字音的解释。

第1943章 食法之精、食器之美,无不大盛于前

“猫,狸属,从豸,苗声,莫交切”。

“狸,伏兽,似”。

段玉裁“狸”:“谓善伏之兽,即俗所谓野猫。”

可见,古人认为猫为家驯,狸为野生。

由于狸、猫同属肉食性动物,亦食鼠、蛙、蛇,同宗之故使得两种称谓长期并存或有混淆的现象。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