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351章

作者:疯神狂想

先秦时,人们不论祭祀或食用,其牲解习俗均有一套严格的礼制规定,其中匕是重要用具。

《仪礼·士昏礼》郑注:“匕,所以别出牲体也。”

用匕自鼎中取出置于俎,以备进飨,即所谓享镬、升鼎、载俎。

在正式场合,鼎内肉块很大,匕兼用在俎上切肉。

因此,商和西周时期的匕呈桃叶形,边较薄且锋利。

随着宗法制社会解体,用鼎制度式微,战国时匕的功能向实用化转变。

至汉初匕的器形演变也日趋世俗化,人们常用漆匕在鼎内盛羹和米食,前扁平的匕不便舀取,于是匕叶凹度加深,成为匙。

马王堆1号墓漆匕叶片已明显加深,斗作簸箕形,如匙。

为了实用功能的需要,汉初工匠常将过去的一些器形进行改进,使之更加精致和实用。

如先秦单层漆奁,到汉初已被改造为实用的双层漆奁。

咸嘉湖陡壁山1号汉墓,出土九子奁和十一子长方形奁,制作精致。

内置胭脂、铅粉、丝绵扑、铜镜、梳篦等齐全的化妆用品。

这些东西就算是放在现在,都很不简单。

所以这些多子奁,被现代人认为是“设计为人服务”的典范。

还有,汉代多子奁中的收纳智慧也十足,流行于汉朝的多子奁,肯定是古人设计智慧的集中体现。

不同形态的子奁组合在一起,既有实用性,有带给人们一种和谐的美感,彰显着独特的形式美法则和“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汉人重仪表,化妆品种类繁多,不但脂、泽、粉、黛、香一应俱全,还加入了新的品种——胭脂。

而铜镜、镜衣、镜刷、梳篦、假发、镊子、小刀、粉扑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梳妆用具。

多子奁应运而生,成为最早的“包装设计”。

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迄今发现的实物没有早过汉的,西汉晚期尤其盛行,在出土妆奁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母奁,以横截面为圆形者最为普遍;

方奁也时有发现,而且往往体型较大,可以容纳更多的子奁。

母奁多为单层,双层者也不鲜见,往往上层用以放置铜镜。

子奁的数量通常为3-11枚,以7枚最流行。

子奁的形状主要有圆、马蹄、椭圆、长方,汉武帝以后还出现了正方奁。

马王堆1号墓的双层九子奁,通高20.8厘米、盖径35.2厘米。

这件双层九子奁,是西汉早期的精品。

全奁在黑褐色漆地上以金、白、红三色彩绘云气纹。

个别处辅以锥画,华丽不失端庄,精致而又浑然。

器身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手套、絮巾、组带、镜衣等。

下层在底板上凿出9个凹槽,置9枚子奁。

最大的一件圆奁,盛假发;

马蹄奁盛角、木的梳、篦;

大长方奁,盛针衣和茀;

其余装的都是各类化妆品和丝绵粉扑。

通过造型、体量与纹样的显著差别,使用者可以轻易从外表判断里面所盛何物,显示出设计者的匠心。

除此之外还有望城坡渔阳墓的双层六子奁,这一件通高17.2厘米、盖径32厘米。

若论奢华,马王堆1号墓的双层九子奁,仍比不上同期稍晚的望城坡渔阳墓所出双层六子奁。

虽然体积小,子奁数量少,但锥画更为细密,并且采用了更多的贵金属装饰。

盖顶正中镶嵌柿蒂形银片,盖缘、盖壁有5道银扣,子奁也是如此。

这一做法的器物在西汉中期以后风靡上下,能出现在文景时期的墓葬中,显然是由于墓主等级甚高、能得风气之先的缘故。

武帝时期,多子奁中不仅出现了新的正方造型,还出现了新的装饰——金银箔贴花。

满城1号墓是中山靖王刘胜的陵寝,此墓中出土的8个子奁中,有一枚是正方形截面,其中装的也是化妆品。

在漆木碎片中还夹杂着一些珍珠、金箔片以及银质(镶玛瑙)和骨质的动物形饰片,这就是综合运用了贴花和镶嵌一类的工艺。

这种工艺在西汉晚期的广陵国,及周边地区发扬光大。

这一时期的多子奁精彩纷呈,若论造型之新颖,则莫过于天长三角圩1号墓之五子奁。

其中有一枚罕见的半月形子奁,奁盖上留有长方形凹槽,能与另一枚长方子奁插合成一件联盒;

插合后,五枚子奁恰好可以放入圆形母奁中。

这样的奇思妙想,令人惊叹。

方形多子奁数量相对较少,保存完整的更不多见。

扬市邗江甘泉二号汉墓,所出十子奁虽然也朽坏严重。

但是形状、装饰以及内部所置物品都相对清晰。

这一方奁也可以作为东汉早期多子奁的代表,截面为少见的正方形,形体颇大。

胎体没有使用流行已久的布胎,而是以木胎为主,子奁的底部则以铜皮为胎。

装饰繁复,锥画、镏金铜扣、镶嵌(水晶、玻璃、铜泡),彰显主人的尊贵。

甘泉2号汉墓的十子奁,更加乔木,它33.5厘米见方,高10厘米。

多子奁不但造型巧妙,方便实用,装饰也最富代表性。

锥画、扣、金银箔贴花、镶嵌等手法都综合运用在多子奁上,其变化往往引领了时代风尚。

因此,不论从造型、装饰、技法各方面来讲,多子奁都集中反映了秦汉漆器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1941章 双层九子奁

与多子奁做法相似的,是一种分格奁。

它不是在母奁中放置子奁,而是采取以薄板分隔内部空间方式。

通常为双层,但仅于一层分格;

南北湖一带多在下层,徽、苏则在上层。

北湖荆州高台28号墓,出的一件在底层分出五格,中间一格为长方形,两侧则是三个三角格和一个圆格;

为了配合母奁的形状,边缘多作弧线。

格壁都是事先用薄木板做好后,嵌入奁内的。

盖内顶部、中层中央以及每格底部都以朱、蓝、黑色漆绘有凤鸟。

特别是四个小格内的凤鸟,曲颈长尾,形态极富张力,手法极为简练,显示出高超的绘画技巧。

徽省天长三角圩1号墓所出者,上层分隔成三个小梳篦盒,之上还带一圆盖;

由于上层器身嵌入母奁,也可称之为“内盒”。

奁体通身彩绘,并加银扣多道,较西汉早期湖北所出者华美了许多。

这种分格奁与多子奁一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收纳作用,空间分割更自由,制作却简便得多,不失为一种实用的设计。

多子奁的出现,很好地满足了汉人对收纳功能的需求。

造型、体量、纹样各异的子奁可以收纳、区分各类化妆品与梳妆用具。

而母奁则将零散的器物收归一处,便于放置和携带。

我们今天常说“设计为人服务”,古人其实已在如此做了。

当我们细细梳理古代器物的造型、装饰、功能、演变后,是不是感觉跟现代的一些用具很相似?

而在第一次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还真不清楚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直到发现里面藏着的宝贝。

像是这样的传奇之物,多子奁绝对算一个。

比较出名的应该是辛追的棺木中发现的“九子奁”,当时刚发现的时候,里面的东西不禁让专家连问:这都是啥?

马王堆汉墓被打开后,除了世界闻名的辛追夫人湿尸外,还出土了不少国家级珍宝。

其中在辛追夫人一号墓内,发现的妆奁盒子,盛满了不少“难认”的东西。

里面究竟装着啥?这个就需要仔细研究。

湖沙的马王堆乡,此地一直流传着几个古老的名字。

其中包括“二姬墓”、“双女冢”与“长沙王妃墓”。

可见此地应该埋着一位历史上的大人物。

到了1971年的时候,马王堆乡的村民们响应国家号召,在此地大修防空洞。

结果村民们发现了此地土质的不同,怀疑可能挖到了古墓。

随即通过层层上报,一支专业的考古小组来到现场,开始了专业性的考古发掘。

在考古人员的努力发掘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马王堆古墓,终于重见天日。

在墓中出土了令人震惊的马王堆湿尸辛追夫人,还有三千多件珍贵文物相继被发掘出来。

著名的素纱禅衣也由此出土,称的上是我国考古事业一座里程碑式的大发现。

在挖掘辛追夫人一号墓的时候,考古专家发现了一件造型精美的“双层九子奁”。

经过考古专家的证实,它是辛追夫人的专属“化妆盒”。

“双层九子奁”高20.8cm,直径35.2cm,为器表黑褐色漆器,并将施油彩绘的金箔纸贴于其上。

妆奁各处都以金、白、红三色绘制云气纹,其它各处都涂红色漆填充。

“双层九子奁”分上下两层,在上层发现手套三双、丝棉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