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301章

作者:疯神狂想

石狮作蹲守之姿,张嘴吐牙,毛发翻卷,姿态威武雄壮,为金元典型石刻。

前两腿足各抓一小狮,极为少见,因传世之久,小狮形态有磕损,已渐模糊,难得整狮保留完整,实属难得。

所以,只是一件真品,也就是石狮子的传世数量众多,加上石雕作品不容易破坏,才会让这种作品流传到后世的数量比较多。

只不过,像是石狮子这种,收藏的人也比较多,一平均能够见到真品的还是少数。

收藏这种石雕,反而不如一些特殊都东西,像是满工高浮雕瑞兽纹石柱座。

这很显然也是一件明代作品,它45方,高33,青石。

石座四方形制,如意式披肩,四看面均开壶门。

其内高浮雕狮、虎、麒麟、梅花鹿瑞兽纹,寓意富贵吉祥。

四足底端花叶卷珠,为其明代经典式样。

它也是真品,品相基本完整,实为难得。

“咦?这是晋石?晋案?”

明代的东西,高79厘米,青石。

石案平头式,取形于明代木作器,案面与牙板一石整做,馊作意象云牙。

腿足作板足,底端挖作托泥,落地平稳牢固。

整器器型敦实厚重,双面同工,为庭院雅舍摆用佳品。

接下来的东西,都是明代的作品,像是明代庭院石匾。

长70厘米,宽38厘米,厚8厘米,边框为扯不断纹饰,中间刻三字,字意朴素大方,青石全品。

再有一件明代拐子龙云鹤石案,长168,宽39,高75,案砂石,出自西陕晋城地区,两面一样工,腿部拐子龙与案面相互呼应,造型少见,品相基本完好。

接下来的明早期跑狮,长105,宽46,高80厘米。

跑狮尺寸较大,份量重,身披鞍,嘴叼缰绳,似奔跑中,做工精致细腻,一只耳朵有残,其余全品,青石。

现在陈文哲已经看过隋唐、明清的石雕。

很显然,这里的石雕也应该是成系列的,因为北魏的石碑也有。

我国古代石雕是一个特殊的门类,从最初的产生到80年代初石雕被重视之前,每个时期的产物都有自己特定的风格,并且不会被后人复制。

因为对于古人来说,石雕永远是装载内心信仰的圣物。

雕塑分为雕和塑两个形式,一个是加法一个是减法。

雕属于减法,难以把控,想达到形神兼备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塑就是加法,相对比较好掌握。

古代工匠都是大师,加法永远比减法简单。

当然,这只是对比来说的。

石雕作品除了远古时代,知道两汉才真正形成独特的风格,而且这些风格还各有特色。

比如两汉时期的石雕作品,也称之为神道时期。

这一时期的古人就地取材后随形雕,粗旷中不失点线面的提炼。

为了省工,用思想去提炼型的美,是那个时期最大的特色。

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和石像生,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还有一大批画像石的出土,也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对形高度的概括,对视死如生的思想认识,对上古传说的继承和发扬。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之为天堂时期。

这个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的普及和民族大融合,使的石雕主题更佳多样化、风格的多样化与技巧的纯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

此时的佛雕作品,既有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

雕塑制作规模宏伟,数量巨大,艺术技巧有很大提高,佛教雕塑在这一时期居于主体地位,成就最为突出。

它汲取借鉴外国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佛教造像中。

不同王朝和民族之间战争与融合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体系和不同石雕风格的大融合过程,为隋唐时期的文化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这个时期是石雕的天堂时期,所有作品就如同天做之笔,神圣而不可侵犯。

而到了隋唐,也就是殿堂时期,这一时期是艺术巅峰。

我国隋唐时代,在经历了延续约3个半世纪的分裂和动荡以后,重新得到统一和安定。

这时进入一个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从而促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新高峰。

隋唐石雕融会了南北朝时的成就,又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的养分,雕塑艺术到盛唐时大放异彩,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的不朽杰作。

之后的宋元时期,就是人间化时期。

宋元雕塑缺乏隋唐时期的宏伟规模和奔放气势,在写实手法的精雕细刻上却有所发展。

此时的宗教雕塑占重要地位,开凿石窟的风气已趋衰微,寺观雕塑仍具一定规模。

由于宗教艺术进一步世俗化,神佛塑像中理想化成分明显减弱,现实生活气息则大大增强。

而到了明清时期,就成为世俗化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作品更接地气。

明清的石雕沿着古代传统继续发展,呈现了定型化与世俗化。

表现手法日趋民间化,形成了工巧而繁复、纤细、色彩亮丽的艺术风格。

第1868章 一朝鱼化龙,千年爱无穷

明清时期的石雕题材也多元化从宫殿庙宇到民宅桌案,从造像与神碑到护子狮和拴马壮,无所不用其极。

审视古代石雕艺术,不能用片面的时代喜好去审视美丑。

因为不同时代的先民,在不同的文化体系和生产工具下,产生了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作品。

随着文化的传播和交融,题材也开始愈加丰富,多元化。

这是客观存在的,要用综合性的眼光去审视历史遗留。

现在的时代是石雕艺术的末法时代,现代人能够做到的,就是用现代的审美去展示与陈列古代石雕遗留。

能做到完美的陈设,就是我们这代人对古代先民最大的尊敬。

“这是明代鱼化龙小石屏?”

这块石屏风长55,高28,厚11厘米。

石屏尺寸小巧,两侧浮雕鱼化龙,古喻金榜题名,寓意青云直上,高升昌盛,青石全品。

“青花是龙鳞,鱼飞起彩虹。一朝鱼化龙,千年爱无穷。”

这是鱼化龙对于纹饰的重要性,也是鱼化龙的应用。

“鱼化龙”是汉族传统寓意的吉祥纹样。

明清瓷画作品之中有很多表现,通过这些作品,也让我们见识到“东海鱼化龙”的文化现象。

鱼龙变化,古人用来比喻科举的“金榜题名”,或者官场上的飞黄腾达。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纹图式,也是一种“鱼龙互变”的幻化美意。

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为历代民俗、传说衍变而来。

其历史可追溯到史前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的鱼图腾崇拜。

就算是一些明代皇宫瓦当之上,也有这种纹饰。

从此可以看出,古人对于这种纹饰的喜爱。

最早《大荒西经》中就有“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这是最早的化鱼形态的说法。

《海外南经》上说,“虫为蛇,蛇号为鱼。”民间风俗早有鱼化龙的说法。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喜得贵子,鲁昭公以鲤鱼作赏赐,孔子因此为儿子取名鲤,字伯鱼。

《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

《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讲的都是鱼龙互变的关系。

除了瓷片,一些图式早于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过,之后历代得到发展。

还有一点,在明代空白期的瓷器之上,也有一些特殊龙纹,就是有了这些龙纹,才能让人辨别出哪些是空白期瓷器。

金陵城夫子庙的江南贡院,也就是华夏科举博物馆,就藏有一座石雕“飞虹桥”。

桥上雕有“东海大鱼化为龙”的生动图案,题有“变化鱼龙地,飞翔鸾凤天”。

还有一种是古人“骑鱼化龙”的图案,也是祝福读书人“金榜题名”的寓意。

《封氏闻见记》上说:“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

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便声价百倍”的记载。

《琵琶记·南浦嘱别》:“孩儿出去在今日中,爹爹妈妈来相送,但愿得鱼化龙,青云直上。”等。

这类图案纹样一般都以鱼龙组成,寓意高升昌盛。

鱼龙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起源于我国先祖对龙图腾的崇拜。

国人除了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外,还有“龙的传人”之称。

龙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一个很重要地位。

龙是一种神话的象征,在我国古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作为一国之主,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可见,龙在我国的地位有多崇高。

龙,在我国被认为是鳞虫类当中最高级别的生物。

所以说,哪一种鳞虫类的动物,如果想要不断进化自己的话,都是以将来能“化成龙”为目标的。

就比如说蛇这种生物,在我们我国的“十二属相”中,有蛇也有龙,而蛇在民间又被称为“小龙”。

传说中的“蛇”想要进化成“龙”,首先要经过五百年的修炼。

长出双角成为“蛟”,然后再修炼上千年,到东海修炼或许才能最终幻化成“龙”。

想必是,蛇幻化成龙,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而艰难的历程。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