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192章

作者:疯神狂想

其中的“虢”指的是虢国,“季”指的是族氏,“子组”则是制作此件器者的名字。

这篇铭文记载虢国的季氏子组,制作此件珍贵壶器的用途与寓意。

他肯定是希望未来的子孙后代,可以永远珍视此件器物。

目前已知与虢季氏子组壶,同组器另有八件。

包括三鬲、三簋、一卣及一盘,铭文皆近同。

其中几件分藏于故宫博物院、大海博物馆以及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另有几件下落不明,仅见拓片存世。

十分可惜的是,却让虢季氏子组壶为此组器,成为了目前市场上唯一可流通者。

那么,除这件虢季氏子组壶,其它“虢氏”青铜又藏于何处呢?会不会有更多?

还有,眼前的这些照片上的青铜器,相比“虢氏”青铜又如何?

对于这些,才是陈文哲更加重视的,因为他对于寻找这种宝贝,有着天然的优势。

对比“虢氏”青铜,陈文哲仔细研究着手中的照片。

“虢氏”家族的其他代表性器物,每一件都是国宝。

比如虢季子组鬲,这东西是春秋时期的,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三个中空的足,是方便炊煮加热的。

青铜鬲从陶鬲演变而来,也就是咱们煮饭的炊器。

现在作为礼器使用,这一件鬲有着大口沿,并且鼎身还装饰有龙纹。

口沿处也刻有,与虢季氏子组壶意思相近的铭文。

而对应的手中照片之上,也有着不少青铜鬲。

看纹饰、模糊的铭文,应该不比“虢氏”青铜鬲要差多少。

这样算起来,他如果买下这批青铜器,是不是也可以得到一批,价值堪比“虢氏”青铜的珍宝?

要真是这样,他这一次得到的一级文物等级的宝贝,可不止是一件两件。

重新翻了一遍影集,前面的青铜卣,好像也不简单。

对比虢季子组卣,好像一点也不差啊。

这件器物下腹倾垂,顶部带有提梁,在器物的颈处饰有一周回纹带,并且前后各铸一兽头。

肯定不比“虢氏”青铜要差,当然,“虢氏”青铜最出名的肯定是虢季子白盘,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虢季子白盘内部铭文,盘形制奇特,和咱们现在的大浴缸很相似,盘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

如果不知道这件青铜盘子是什么样,大小具体是多少,你还真不清楚,这么大的如同鱼缸一样的青铜器,居然会是一件盘子?

所以,再看影集之上的一些大器,陈文哲就十分清楚,这是青铜盘。

可不是普通盘子,而是类似“虢氏”青铜季子白盘的珍宝。

找了一张器型最大,保存最完好,看的最清晰的所谓青铜盘,陈文哲仔细研究起来。

这件器物口大底小,盘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

像是这种有铭文,而且还有着很重要历史地位的青铜器,国内出土的不少。

但是在同一座墓中,出土同样品级的青铜器就少见了,而同一个家族,不同时代的器物,就更加少见。

一件件的对比,很快陈文哲就又找出来了一些类似虢仲簋的相同青铜器。

毕竟都是差不多时代出品,还都是一脉相传,所以西周晚期的东西,跟“虢氏”青铜很多都相同。

而只要王侯的等级差不多,他们出品的青铜器殉葬品,品质也应该相差不大才对。

就像眼前这只青铜簋,口微敛,口沿下饰一周C形平目窃曲纹,腹部饰三周垂鳞纹。

在两种纹样之间界以一道浅凹槽,耳的内外侧面均饰有珠重环纹。

这一件青铜簋,肯定不比“虢季”铜列簋差,而那件“虢季”铜列簋西周时期,现收藏于南河博物院。

簋其实就是古人用来盛放稻米类食物的器物,大多有盖。

只有在祭祀,或宴飨时才能使用。

它常常与鼎配合出现,鼎的数量为奇数,簋则为偶数。

第1709章 纹饰断代

簋数量的多寡,是体现墓主人身份的重要标志。

陈文哲手中影集中的此件青铜簋盖子顶端塑有喇叭形捉手,器盖与器身上装饰有窃曲纹和瓦楞纹。

除了鼎和簋,其他器型能够出现在影集之中,也应该是十分珍贵的。

比如类比齐侯匜的器型,这件是春秋晚期的作品,现收藏于大海博物馆。

而陈文哲发现的这件类似的,器身如椭圆形瓢,前端宽流高高昂起,后端执鋬作蛟龙探水状。

匜的四足同样以龙为形,俯首曲体承载匜的器身,魁伟庄重,极其稳健。

陈文哲对于这些有名的青铜器,还是很了解的,因为他之前刚刚回到大海市的时候,就意外获得了一件国宝级大鼎的下落。

所以,之后虽然在做瓷器,但是他也在关注国内的青铜器。

之所以提到那么多“虢季”青铜器,主要是因为只要是“虢国”墓内发现的青铜器,眼前这部影集之内都有。

像是铜铺,这东西一般人不知道的,但是很多大墓之内都有。

当然,大墓必须是没有被盗掘过的,之所以很多大墓出土不了几件青铜器,不是当年没有下葬,而是被人盗掘了。

比如铜铺,该器自铭为“甫”(铺),铺为食器,造型与同为食器的有盘带柄豆有相似之处。

盘的外壁用一周勾连雷纹装饰,两纹饰间还有一周突起的重环纹。

还有铜盨,这件铜盨内部有铭文。

盨为盛放谷物的器皿,盖顶用一个大的突目窃曲纹装饰,盖沿、器口与圈足亦饰窃曲纹,余饰瓦棱纹。

当然,最多的肯定是铜鬲,这东西也是食器。

只不过这种器物,器身较矮,断面呈椭三角形,蹄足矮而粗壮。

腹部饰三组曲体长鼻龙纹,其中垂于身后者似凤鸟冠部纹样。

再就是铜簠,簠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方形器具。

《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guǐ)。”

簋是古代盛食物的圆形器具,簠是方形的食器。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

早在4000年之前,我国的冶铜技术就已相当精良。

殷、周时期是青铜器的极盛时代。

此时期的兵器、日用品及装饰品之类,无不以青铜为主。

青铜簠(fǔ)其用途与簋相仿,属食器。

因在祭祀时用于盛稻粱,故称“祭祀盛粱器具”。

铜簠在青铜礼器组合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西周早期开始出现,进入春秋之际而大盛,战国之际开始衰落,到了秦汉时期完全绝迹。

是青铜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簠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至今尚未有专门的论著。

这主要是这种青铜簠的记载较少,出土的也不多。

很显然,只要是完整的夏商周古墓之中,都应该有着这种器型。

毕竟是跟簋同级的礼器,按照古代的规制,只要是够得着的都肯定用来陪葬。

不可能你有,而我没有,这不是丢王室的脸?

眼前这件铜簠,器型是平沿斜壁,方圈足较高,圈足正中有弧形缺,两侧各有一个兽首半环耳;

器壁饰象鼻卷体夔龙纹,圈足饰窃曲纹。

盖与器造型和纹饰相同,合在一起是一件器物,分开则是两件。

这样的铜簠,肯定不止是一件。

像是另外一件,其中器与盖的形制、纹饰、尽寸相同。

腹壁斜直,腹两侧有兽首耳,矩形圈足,四边正中有缺。

腹中部饰双首曲体夔龙纹,沿下及圈足饰窃曲纹,盖顶、器底饰连体蟠夔纹。

像是这种有着螭龙纹、蟠龙纹、夔龙纹的器型,都肯定只有王侯之墓中出土,每一件都十分珍贵。

而这些铜簠的断代也比较容易,主要是这东西比较好认。

认真说起来,这也不过是古人用来盛稻粱的用具,它的用途相当后世的盘子。

一般器型都是长方形,口向外侈,盖上有两耳,盖上有四个短足。

盖子与器物的形状大小相同,合上成为器盖,打开来时就成为相同的两器。

簠只通行于周代中期,战国以后渐衰退。

商代和秦汉时代,都没见有簠。

早期的簠的特点是足短,口向外侈;

到春秋末时,簠的足渐变高,器变深,这是断代的特征。

陈文哲看到的这些照片上的铜簠,肯定是属于早期的作品,因为实在是太好认了。

青铜簠是西周晚期大量出现的一种新器型,只要大墓没有被盗掘,每一座王侯大墓之中,都肯定最少有着一件。

所以,陈文哲看到的青铜簠的数量,就比较多了。

而保存的比较好的也有几件,比如一件西周晚期窃曲纹铜簠。

在这里断代也比较容易,就是因为窃曲纹。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